俗語“院中不栽杏,杏旺人不旺”,啥意思?院中種杏樹好不好
76 2025-07-18
在閩清、古田、閩侯三縣交界的層巒疊嶂間,閩清縣下祝鄉渡塘村的古厝群宛若被時光遺忘的琥珀,在臥虎山山腰下的渡塘溪兩岸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千年文明的變遷。矗立其間的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馬氏宗祠,像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片磚瓦都鐫刻著族人的遷徙、奮斗與守望。每一縷香火都纏繞著血統的根脈和文明的傳承。土木結構的榫梁斗拱間,回蕩著一千多年來渡塘馬氏興衰的跫音。當朱熹在南宋慶元年間沿福甌古道避禍北遁時,或許未曾想到,他駐足村口題刻的“清隱”二字和短暫在此的開場講學,竟成為這個家族“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精神圖騰。
宗祠門前被世代仕商學子、兵屐馬蹄踩踏磨光的青石板的臺階路,無聲昭示著特殊地理位置賦予它的文明交融使命。古驛道上的行商馬隊曾載著建州的山貨與福州的鹽茶在此交匯,馬氏先祖正是以此為肇基,將江西吉水的耕讀血脈,播撒在閩中山水之間。宗祠里藏放的《馬氏族譜》記載著渡塘馬氏先祖、明代戶部尚書馬森胞弟馬國寶公,遵循朱子家禮,修譜立祠,循禮行義,傳承家風的族史。戶部尚書馬森乃明嘉靖十四年進士,人生軌跡堪稱奇絕:幼年因緣際會被福州府懷安裴姓縣吏收養,卻始終不忘血脈根源。當他以“裴森”之名高中舉人后,毅然在及第金榜前恢復馬姓,這種文化認祖的壯舉,比功名更顯風骨。任戶部尚書時三拒皇室采買黃金的詔令,將《周禮》“九式均節財用”的治國理念化作錚錚鐵骨,最終掛冠歸隱著書講學,在理學史上留下“馬氏四書口義”的華章。這份跨越五百年的家國仕宦記憶,在祠堂的青石臺階上化作了“忠孝傳家”的陰刻銘文。
渡塘馬氏宗祠的建筑風格,是明代南方宗祠的典型代表。其格局嚴謹,分山門、天井大坪、正堂、左右廂房,以中軸線對稱展開。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呈典型的“四扇三,五柱出天井”的“四水歸堂”格局。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榫卯相接,不施一釘,盡顯木構技藝的精妙。屋頂為懸山式,雙坡青瓦如龍脊蜿蜒,似欲乘風而去。尤為獨特的是祠門坐向庚甲兼酉卯,呈“八”字開的設計,既取“開門納福”之吉兆,亦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彰顯古人理學“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2020年,海內外的渡塘馬氏宗親,齊心協力,慷慨出資,修繕了這座飽含馬氏文化基因和密碼的宗祠。
宗祠的裝飾極簡,僅以木雕窗欞、石礎紋樣點綴,卻透出莊重與肅穆。正堂中央置八仙供桌,有“立銅柱以標功績,設絳帳而授生徒”的馬氏家教規制,道盡馬氏家族文武并重的傳統。天井大坪以青石鋪就,寬闊簡約,似讓后人想起祖先每臨大事,族長站在廳前的石階上召集族人決然議事的莊嚴場景;也仿佛讓后人看見昔時族中子弟科舉中第,族人齊聚以彰榮耀的畫面,成為激勵后輩勤學的無聲誓言。新中國成立后,從渡塘村走出的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人員近200人,其中碩士33人,博士2人。印證著“修身齊家”理念的永恒生命力,更是家族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千年執著。
宗祠天井泄下的天光里,至今回響著特殊的時空記憶。廂房屋頂的“官帽”翹檐,銘記著馬氏后人秉承朱子“忠孝一體,家國同構”的理學思想,走出了一大批愛國人士、政府官員、勞動模范、商界精英、優秀學子。回廊石柱上的雨蝕紋路,鐫刻著幾代族人重建祠堂時的殷殷情愫。
當夕陽為“吉水亭”的匾額鍍金時,渡塘溪水仍吟和著朱熹當年的詩句。這座宗祠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為渡塘村馬氏宗族歷史傳承和文明交融的活態標本。暮色中的馬氏宗祠,晚風掠過回廊,發出清越的哨音,這不是普通的建筑聲響,而是歷史長河激蕩的文化回響。當城市里的宗族記憶日漸稀薄,這座深山祖祠依然倔強地守護著族人的精神原鄉。那些雕花窗欞漏下的月光,正將“敬天法祖”的古老智慧,悄悄織入新時代的星空。(作者:馬騰云)
精彩視頻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