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迷信!帽子五不戴,戴了人不順,到底是哪5種帽子?有啥說法
140 2025-08-02
閱讀本文前,請點個關注,以便更好的獲取信息,感謝支持!
如今已是1月中旬,距離新年已不足一個月,作為一年中最特殊的日子,除夕對百姓們來說意義非凡,它有著“歲除”、“除夜”、“除日”等稱呼, 在這一天不管大家工作多繁忙,都會趕回家中和家人聚在一起過年。
正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而它最早可追溯上古神話傳說中,“夕”是一種十惡不赦的兇獸,每到歲末這天晚上就會出來傷人,為了驅逐夕,人們會在這一天放鞭炮、敲鑼打鼓等方式驅逐兇獸。
《呂氏春秋》記載,“夕”是一種瘟疫,每年歲末都會來到人間作亂,讓人染上疫病,人們也會展開各種驅逐“夕”的活動。
如此就可理解,“除夕”就是驅逐過去一年的晦氣、霉運、疫病,這樣才能更好的辭舊迎新。
其實,民間也有老話:“除夕三不空、三要留,來年不收窮”!如何理解?傳統習俗要牢記!
古人對待除夕十分重視,早早就會準備好各種年貨,似乎沒有了年貨也就沒有了除夕的熱鬧氛圍。
因此,想要除夕這一天更喜慶熱鬧,那就要提前準備好年貨,如煙酒、花生、瓜子、糖果、饅頭、包子、臘肉、牛羊、魚等。
在購買東西時,一定要注重其特定的寓意,如瓜子代表笑口常開、魚代表年年有余等。
而在傳統文化中,年糕是除夕夜不可缺少的美食,因而年糕也不能忽略,除夕夜吃上年糕,期待新的一年“年年高升”,生活越來越好,家人能夠健康長壽。
餃子也是必備的傳統美食,餃子形似元寶,吃上餃子就代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事業有成。同時,餃子也代表著團圓,擁有著美好的祝福,因而餃子也要備好。
除夕這天,家家都會早起貼春聯,寫下對新年的祝福,讓家庭更加喜慶和睦,感受著熱鬧的氛圍。
同時,除夕也是一年一度的團圓之夜,家家都會聚在一起吃上年夜飯,一家人盡享歡聲笑語。
只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前往大城市生活定居,使得農村不再那么熱鬧非凡,可即便如此,每到春節前夕,在外打拼的游子還是會返回千里之外的家鄉,只為了和家人團聚,和父母交心暢談。
但仍有一些人,他們或許是覺得家鄉已沒多少人,更希望讓父母來到他們所在的城市團圓過節,畢竟一家人只要在一起,在哪里都是過年。
只不過,對農村老一輩來說,他們更希望能夠在老家團圓,就算平日里家里沒人居住,除夕夜也不能空著。
至于為何,還因過去的人認為,如果除夕家里不住人,那晦氣和霉運就會跑到家里,來年整個家庭成員的財運和福氣都會減半。
因此,老人更希望兒女子孫能回到老家團聚,一家子人丁興旺,家庭熱鬧溫馨,這才是春節的意義。
春節來臨前,家家都會忙著祭祀和準備年貨,腌制臘肉、蒸饅頭、大掃除、送節禮等等,感受著新年帶來的喜慶。
其實,家家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貼春聯。其實,貼春聯是一項流傳已久的年俗活動,古代稱其為桃符、對聯、門貼等。
至于為何會衍生出貼春聯的習俗,主要還是為了趨利避害,驅除鬼神。要知道古人的認知不深,很多人將不能解釋的自然災害歸于鬼神作祟。
為了能夠驅除邪魔和疫病,大家都會在除夕之時選用兩段8寸長的桃木,再按照人的模樣削制,分別寫上“郁壘”、“神茶”二神名字,除夕這天就可掛在大門前驅邪。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蜀國皇帝孟昶心血來潮,在大門上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中國古代第一幅春聯就此誕生。
這之后,百姓紛紛效仿,將春聯張貼于門框之上,且還會在門上方掛上倒著的“福”,寓意著“福到好運來”。
此外,很多地方也會在大門上張貼壽桃、壽星、龍鳳呈祥等剪紙,這些均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夕當天,人們需展開多種活動,如祭祀、貼窗花、貼門聯、放鞭炮等。
而到了晚上后,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吃過飯后還沒結束,還要一起“守歲”,也就是除夕之夜不要早早入睡,要熬到新一年的到來才行。
守歲,對老人來說是“辭舊”,接下來要更加珍惜時間;對年輕人來說是“迎新歲”,邁向新的一年。
不過對很多人來說,很難能夠熬上一個通宵,為此,不少家庭就會特意點上一些燈不關,整夜燈火通明,這就是“留燈”的含義。
在傳統文化中,燈有著驅邪避兇的效果,留燈可驅趕邪靈,庇佑家人平安幸福,同時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家中繁榮依舊。
正所謂“燈不亮,人不旺”,除夕夜一定要點亮家里的燈火,將家中的每個角落都要統統照亮,這樣新的一年才會更加幸福。
如今,電燈早已取代蠟燭和煤油燈,但很多家庭還是會掛上紅燈籠,期望新的一年能夠越來越紅火。
“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吃飽穿暖是百姓們最大的奢望,特別是那個靠天吃飯的年紀,很多人吃了上頓沒下頓,能夠有口吃的就已心滿意足。
不過,除夕之夜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之一,這一年需要吃上豐盛的“年夜飯”,才能和過去一整年告別。
在古代,北方餃子、南方年糕都是必備的食材,餐桌上還要擺放一整條“魚”,以象征著年年有余。
但古代,普通人年夜飯的豐富程度,取決于當年糧食是否迎來豐收,如果一家人團圓之夜,鍋里還是空的,那這一年過得自然是不太幸福快樂。
為了祈禱來年財源廣進、五谷豐登,百姓們都會特意在鍋里留上一些剩菜剩飯。
說起來,除夕留菜也有一個典故。傳說,朱元璋當皇帝前,有段時間生活十分潦倒,四處乞討為生。除夕的一天夜里,餓了幾天的朱元璋來到一個村莊,想要偷點東西吃,可來到一戶人家,發現鐵鍋里根本沒有剩飯。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想起過去曾因吃不飽偷鍋的事情,恐怕天下還有其他像他一樣的老百姓,下令除夕夜家家都要留剩菜,這之后除夕留菜的習俗保留下來。
直至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魚大肉目接不暇,各種美食讓人大飽口福,但還是會剩下一些飯菜,不讓鍋里空著。
除夕這一天,家家都會在一起團聚,吃上熱鬧開心的年夜飯,共同迎接新的一年,期盼日子越來越好,一家人安康幸福。
至于為何要“留人”,還因現在很多年輕人在縣城里買房,他們可能適應不了老家的生活,吃了年夜飯后就想回到縣城的家中。
此時,家里的長輩就要留人,希望年輕人能夠在家中度過一夜,共同感受著新年的喜慶和睦,一同迎接新年。
除夕的習俗講究多,這些習俗無不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希望大家在事業上能夠前程似錦,家庭和睦安康,財源亨通。
而在今天,盡管年味越來越淡,可大家還是要重視家庭,多陪陪家人,珍惜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希望新的一年迎來更多的好運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