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家里種竹有什么講究?
91 2025-08-04
清代白瓷“侍俸貽罐”,為將軍罐造型,上面書寫有嬰兒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貽罐,舊時用來裝初生兒胎盤的器皿。據說,古時大戶人家生了孩子,要把孩子的胎盤清洗晾干后,放在干石灰中,再用油紙密封包好。最后,連同孩子第一次剪下的“胎發(fā)”一起,裝入罐中,埋藏或供奉起來。待孩子長大成人以至去世時,再挖出來,然后一起入葬。古人認為母親生下孩子的那天,是最痛苦和危險的一天,是母親的受難日,保存母親的血肉,供奉母親留下的胎盤,是對未來長大成人后的孩子的最好教育,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道。
清代白瓷侍俸貽罐。在過去,這樣的白瓷罐也是很珍貴的,物件,還要在上面專門書寫嬰兒的出生年月日。御生堂
《弟子規(guī)·入則孝》中有:“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大意為: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其中使用了“貽”字。中國自古就是,父母最大的牽掛是兒女,作為兒女應該時時刻刻想到父母,應該要讓父母放心,走正道,保護自己的身體。這就是中國孝道文化的根基所在。
清代白瓷“伺俸貽罐”,寫有母親生孩子的年月日。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在中國古代,白瓷罐是價格不菲的物件,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據說,首先要準備好素胎的白瓷罐,待孩子出生后,再在素胎罐上燒上孩子的姓名和出生時辰。
胎盤是胎兒與母親肉體連接的唯一器官,母親懷孕十個月,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是通過胎盤傳送的。所以,古人把嬰兒胎盤看得極為珍貴,把母親帶給孩子的胎盤,存放在白瓷罐中,上面再書寫上嬰兒的出生年月。保護好胎盤,也是父母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未來孝道文化的最高體現。
清代紫檀“嬰兒臍帶”模型。此為清代宮廷御醫(yī)使用的教學用具。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如今,孝道文化中的一些優(yōu)秀傳統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有一些帶有“文化糟粕”的內容,不再為人們效法。但是,對胎盤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胎盤是介于母體和胎兒的一個中介性器官,在世界上對胎盤的研究已成為一個專門課題。目前胎盤的研究內容已遠遠超出病理學范圍,廣泛涉及到組織胚胎、生物化學、生殖免疫及分子生物學等領域。
嬰兒胎盤標本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在數千年前就對胎盤的藥用功能做過研究。在中藥中,胎盤的藥名叫“紫河車”,是常用名貴的補陽藥之一。我國自古就把紫河車列為滋補之上品,它能從根本上調理身體機能,激活體內細胞再生功能,使身體各部位生理功能恢復到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狀態(tài),使人精力旺盛,青春煥發(fā)。
御生堂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宋代木雕《九子娘娘》 嬰兒胎盤標本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京都和渤海灣,專程尋找長生不老藥,曾食童男童女,后來發(fā)現嬰兒胎盤的大補藥效遠比其它任何藥材。秦始皇最終選中的長生不老藥就是嬰兒胎盤(紫河車)。
仰韶文化時期(4000年前)的陶人。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據記載,秦始皇“東巡”發(fā)現胎盤的養(yǎng)生營養(yǎng)價值后,遂御命紫河車為皇室養(yǎng)生之上品,后來歷代君王均把紫河車當作養(yǎng)生延壽的妙藥,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將紫河車作為保健養(yǎng)生用物的記錄。此后,歷朝歷代的皇室,都把紫河車作為養(yǎng)生保健的上品。
唐代八卦紋陶罐。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據說,紫河車的作用和神奇功效傳到了國外,很多國家的宮廷御醫(yī)都以此為皇室作為養(yǎng)生長壽的妙藥。
清同治版《本草綱目》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關于紫河車的名字,《本草綱目》里有記載:天地之先,陰陽之祖,干坤之橐龠(橐籥—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氣,司唿吸,調節(jié)氣機的功能。),鉛汞之匡廓,胚胎將兆,九九數足,我則乘而載之,故謂之河車。其色有紅、有綠、有紫,以紫者為良。
清代御用呈匣。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清宮太醫(yī)私傳,慈禧太后在中年以后就長年服食足月頭胎男嬰胎盤,以養(yǎng)容顏。在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所畫的肖像中,慈禧雖時年過半百,卻面容嬌媚,風韻迷人,儼然一位中年貴婦,其養(yǎng)生美容之道中,胎盤的作用可見一斑。
隋青釉《魂瓶》。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不止中國,在西方,宮廷中也有服用胎盤的歷史,十八世紀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妃,以及傳說中的美女瑪莉?愛德華,都服用過人體胎盤。
明代木雕《九子娘娘》。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中藥藥理研究表明,紫河車具有益精補氣,補腎養(yǎng)血的功效,對增強免疫力,對于提高女性的懷孕幾率,增加女性子宮內膜的厚度增加受精卵的著床幾率都有非常好的療效。
宋代磁州窯《長生不老丹藥罐》。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清代青花《蛙娃童子》。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紫河車的炮制加工非常講究,當女性生產后,把生下來的胎盤,在清水中反復漂洗,把里面的血管弄破,其中帶血的地方要漂洗干凈,然后放在鍋里煮,煮到胎盤漂起來為止。然后修剪掉上面的羊膜組織,然后放在不冒煙的火爐上烘干,直到表面起泡,質地變酥為止。
漢代青銅藥罐。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清代青花《煉丹圖藥罐》。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唐代黃釉《哺乳婦人》。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北魏陶俑《孕婦》。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清代金匾《婦科圣手》。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民國“聚協昌寶號貨單”。御生堂博物館珍藏
《古代醫(yī)方真賞》白建疆編著,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80元)書中收錄御生堂博物館珍藏的清代、民國著名中醫(yī)醫(yī)方300余幅,銅版紙印刷,圖片清晰精美。有需要者可與本館聯系。電話:13911716535
北京御生堂中醫(yī)藥博物館為“中國社會組織5A級”、國家中醫(y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國中醫(yī)藥文化對外交流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yī)針灸展示中心、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醫(y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中國老旗袍》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180元)書中收錄御生堂博物館珍藏的清代、民國老旗袍照片和旗袍老廣告圖片300余幅,銅版紙印刷,圖片清晰精美。有需要者可與本館聯系。電話:13911716535
北京御生堂中醫(yī)藥博物館精心打造的《古代中醫(yī)藥陳列展》《古代教育文化文物展》《古代陶瓷玩具展》《紅色文物珍藏展》在北京昌平北七家同時開展。展覽由北京御生堂博物館、北京法政實業(yè)集團、聚協昌(北京)藥業(yè)有限公司主辦
北京御生堂中醫(yī)藥博物館地址:北京市昌平區(qū)北七家鎮(zhèn)王府街1號王府公寓(地鐵五號線天通苑北下車轉公交,快速公交3號線至平西府路口南站下車,在十字路口西側300米路北王府公寓院內)開館時間:09:30一 16:00 聯系人:張銘珊 電話:13811289625 18292874936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查閱御生堂博物館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