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自家院子里栽芍藥,鄰居傳遞負能量,想改種樹木,該怎么選
126 2025-08-07
步入臘月,街頭呈現出堆積如山的年貨,人們更能感受到年豐歲稔的歡樂氣氛。除了準備敬神祭祖的各種供品外,還要張羅自己半個正月里的“大魚大肉”,以此款待親友或家人享用。
新年新寓意,看似熱鬧的背后,其實有著諸多的講究,稍不留神就會沾惹上不吉利的因素。
有些人并不當回事,認為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不需要講究這些封建糟粕文化。但話說回來,傳統節日不就是過傳統味兒嗎?不講究這些習俗禁忌,這些節日又有什么意義?
筆者在這里提到諸位經常容易犯的錯誤——除夕之后殺雞,這是絕不能犯的大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除夕,為何要以此作為時間節點?
“下箸頻頻聽讖語,家家家里和合家歡”,在沉甸甸的年里,除夕代表著月窮歲盡,象征著人們對神明、祖先以及萬物的感激。
看似喜人,但在封建時代它卻有著另一層含義。缺乏科學依據的年代,這種感激全部變成了香火、肴饌以及人們虔敬的目光和謹慎的言行,因為他們對鬼神有著一種敬意。
除夕是一年之終,又是一年之始,一方面要告別過去,另一方面還要迎接未來,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諸多的習俗禁忌,必須除夕之后莫動雞。
最初看到這一說法的時候并不意外,因為很早就聽說過“年初一,不殺雞”的短句。
新年新氣象,這還沒怎么,就開始了殺生?風水學中必然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古時候更是將其視為刀災、兵災、血災等禍患。如果是你,你愿意沾惹這種不吉利的因素嗎?
其實這里我們說得有點局限,除夕之后什么動物都不允許殺。
很多人認為,那如果想吃了怎么辦?這可得問你自己了。
從臘月開始到除夕結束,全部都是置辦年貨的時間,這都不夠自己準備?現在新年剛開始,還在這哭訴委屈,這只能怪自己了。實在想吃得不行,那就用來年的好運去“置換”。
再者,諸位不妨留意這樣一個細節,除夕之后是沒有殺雞需要的。
筆者在前面曾寫過一篇關于正月的飲食講究,雞鴨魚肉、年糕、餃子、油炸食品、屠蘇酒、香腸、掛面等等,全部都排得滿滿當當,根本都沒有機會讓你吃雞,你又怎么會殺雞?
有了這兩者,“年初一,不殺雞”的習俗人們也不難理解。
除此之外,筆者倒認為這種說法是時代發展之必然。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在信奉之時仍避免不了一點,那就是風水學,這塊咱們以“諧音文化”為例。
殺雞必然會流血,除了我們前面所說到的血光之災外,還有“削”的說法。人被“削弱”了,那就代表著破財。別人都在這圖大吉大利,你卻在這圖人生衰敗,實在忍不住想夸你兩句。
再比如“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雞”即“除去吉祥”,你真愿意成為晦氣的眷顧者?
當然,人們還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傳統,這涵蓋了多個方面,其中就包括人與動物之間。家畜也好,野生動物也罷,一旦被人捕獲,最先想到的就是“放生”。
平時就這樣講究,過年時更應該注意。你不僅不放生,反而選擇殺生,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實在讓人有些不解。
在筆者看來,這些習俗講究有些封建迷信,但諸位決定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講,圖得吉利更像是一種精神動力的支持,來年的生活也會越來越有干勁,何樂而不為?
我是大眼,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