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豬:風水輪轉驚喜至,三日之內五福臨,福事連連,開啟幸運新程
59 2025-08-17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一提起古代大工程,十個人里有九個先會想到長城,連外國人都知道。
這可不是故意唱反調,是真有更厲害的。這歷史上的三大工程哪個最厲害?
要是排個座次,長城只能排第三,秦始皇陵是第二名,第一才是對后人影響最大的。這個影響力排第一的到底是什么?
長城
長城修建可不是秦始皇想出來的新點子。
其實早在西周時期,華夏諸侯就開始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
春秋戰國年代,各國為了爭霸爭得你死我活,修筑長城成了保家衛國的必要手段。
趙國、燕國、秦國都有自己的一段長城,就像各家院墻一樣分割著地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北方匈奴威脅日益嚴重。
這幫騎馬的家伙經常南下劫掠,搞得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
戰爭打贏了,秦始皇下令把各國長城連起來,形成一道完整的防線。
蒙恬負責這項工程,他調集了數十萬勞工,把燕、趙、秦原有的長城進行連接和修繕。
工程量超級大,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綿延萬里。
修長城的日子苦啊,工人們頂著烈日,冒著風雪,搬石頭,運木材,挖土方。
當時沒有現代機械,全靠人力,不少人累死在工地上。秦朝的徭役制度異常苛刻,不干活就砍頭,百姓怨聲載道。
長城修建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藝,夯土為基,外包磚石。
有些地方地勢險要,工人們需要懸繩而下,在懸崖峭壁上作業,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山谷。
完工后的長城上還建有烽火臺,一旦發現敵情,立即點燃狼煙,消息能快速傳遞千里之外。
長城確實起到了軍事防御作用,匈奴騎兵難以大規模南下,北方邊境局勢穩定了不少。
不過長城修建的代價太大,成了壓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百姓實在受不了這種折磨,等秦始皇一去世,陳勝吳廣就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掀起了推翻秦朝的浪潮。
雖然秦朝很快滅亡,但長城作為軍事設施被后世不斷修繕使用。
漢武帝時期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唐朝時因為強盛而疏于維護,到了明朝又重新修建,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模樣。
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不過跟秦始皇的另外兩個工程相比,長城只能排在第三位。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修建比長城還早,早在秦王政13年(公元前246年)就開始動工了。
那時候嬴政才13歲,就開始準備自己的陵墓,這哥們兒未雨綢繆的意識是真強。
陵墓選址在驪山腳下,靠近咸陽,風水絕佳。修建過程極其隱秘,整個工程由丞相李斯親自督導。
李斯設計了一個宏偉的地下宮殿,要把陽間的富麗堂皇搬到地下。
工程規模大得驚人,據《史記》記載,光是修陵的工匠和囚犯就多達七十萬人。
秦始皇特別迷信,尤其是當了皇帝后,對長生不老產生了強烈執念。
他派方士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去海上尋找仙藥,自己也吃了不少所謂的"仙丹"。
那些仙丹多半含有水銀等有毒物質,結果是越吃身體越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享年五十歲。
秦始皇死后,陵墓工程仍在繼續。據說陵墓中有機關暗器,還用水銀模擬江河湖海。
工匠們挖通地下水脈,讓水銀流動起來,形成一個微縮版的地理模型。
陵墓中還埋葬了無數珍寶,秦始皇打算把財富帶到另一個世界享用。
為了保守陵墓秘密,所有參與修建的工匠在工程完成后都被封閉在墓中,活活悶死。這種殘忍的做法在古代并不罕見,但秦始皇做得更絕。
奇怪的是,歷史上沒有記載秦始皇陵被盜掘的事件。兩千多年過去了,這座陵墓依然保持著完整。
直到1974年,陜西農民在打井時意外發現了兵馬俑,這才揭開了秦始皇陵的一角。
考古學家發掘出上萬個真人大小的陶俑,每個俑面部表情不同。這些兵馬俑被認為是保衛秦始皇在另一個世界的軍隊。
令人震驚的是,考古學家至今沒有打開秦始皇的主墓室。
一方面是技術還不夠成熟,另一方面是擔心開啟后會破壞文物。
根據地質勘探,主墓室確實存在,而且規模巨大,但具體內部情況仍是個謎。
這也是為什么秦始皇陵被稱為"謎",它保存著兩千多年前的秘密,等待著未來技術的解開。這座陵墓的神秘色彩使它在三大工程中排名第二。
秦直道
說完了排名第三的長城和第二的秦始皇陵,咱來說說這第一名——秦直道。別看它名氣沒那么大,影響力卻是最強的。
秦直道是什么?簡單說就是一條從咸陽直通云中郡(今內蒙古)的筆直大道,全長約750公里。
這條路修建于公元前212年,由大將蒙恬負責施工。當時秦始皇剛平定北方,需要一條軍事要道快速調兵遣將。
修建秦直道的難度一點不比長城小。路線要穿過高山、峽谷、沙漠、草原,地形復雜多變。
工程隊需要填平山谷,削平山頭,在沼澤地帶鋪設木樁和石塊。
有些地方需要鑿山開路,有些地方要建造橋梁跨越河流。
最難的是保持道路筆直,古代沒有衛星導航,全靠人工測量,一點點算出方位角,然后按照規劃修建。
秦直道寬約15米,路面用夯土加石塊鋪就,十分堅固。
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驛站,供軍隊和信使休息補給。道路兩旁種滿了柏樹,既防風沙又能當路標。
秦始皇還下令在路邊立石碑,刻上統一度量衡的標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
秦直道建成后,軍隊從咸陽到云中郡的行軍時間從原來的一個多月縮短到了不到十天。
這大大提高了軍事反應速度,匈奴一有動靜,中央就能迅速派兵應對。
不僅如此,秦直道還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商人們可以沿著這條路把中原的絲綢、鐵器運到北方,又把北方的皮毛、馬匹帶回來。
秦朝滅亡后,秦直道并沒有廢棄,反而成了漢朝乃至后世溝通中原與北方的主要通道。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從這條路出發的。
唐朝時期,這條路仍在使用,成為長安與漠北地區的重要聯系。直到清朝中期,隨著新路線的開辟,秦直道才逐漸被廢棄。
秦直道為什么能排第一?因為它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這條路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流融合,加速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同時,它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了中國與西域乃至歐洲。
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看,秦直道的影響都超過了長城和秦始皇陵。
看完秦始皇的三大工程,真是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
雖然這些工程修建過程中勞民傷財,但它們確實為后世留下了寶貴遺產。
特別是排名第一的秦直道,雖然現在知道的人不多,影響卻最為深遠。
信息來源:
《中國古代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考古學報》2023年第4期《秦直道考古新發現》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陵考古報告》(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