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魚經常會弄錯 你的風水魚擺對位置了嗎?
172 2025-08-20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風水團隊在廣東東莞市做風水之余,留意尋找了承載民俗文化的古建筑,弟子劉律師不辭辛苦抽時間從東莞市區到長安鎮來接我。
他說,東莞較有名的古跡有兩處,一是袁崇煥紀念園,二是可園。
于是,我們按路程的方便先參觀了袁崇煥紀念園。
袁崇煥紀念園位于石碣鎮水南村,依傍東江,遙望榴花塔,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 袁崇煥紀念園是以紀,念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為主題而設計、在袁崇煥故居遺址建設的古典園林,已建牌樓、袁崇煥故居(子山午向兼癸丁)、司馬廟(午山子向兼丁癸)、袁崇煥塑像、 袁崇煥“衣冠?!保ㄇ劫阆虼罂眨?、佘義士墓(戍乾山亥巳向小空)、袁老孺人劉氏墳墓(碑上字向為坐乾向巽兼亥巳,但是實測碑向為亥山巳向兼壬丙)、袁崇煥傳記浮雕等。
走進園中,江南園林氣息撲面而來。 園內曲徑回廊、鐘亭鼓閣、池館水榭,錯落有致,既有花香荔熟雀噪蟬鳴、湖光瀲滟的自然風光,亦有儒雅悲壯的詩賦碑文。我邊走邊瀏覽園中風光,不時感嘆:“想不到在寸土寸金的東莞,還舍得拿出這樣偌大的土地來建一個袁崇煥紀念園!”
我翻閱歷史資料后,得知袁宗煥生于廣西藤縣,是藤縣的風水滋養了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生于廣西藤縣,祖籍廣東東莞,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抗擊后金入侵的名將、民族英雄。在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他以一名文士身份請纓抗敵,督師遼東,肩負起保衛國家的重任,屢敗強敵于邊關,被譽為“遼東長城”,卻因閹宦讒言,被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是”罪處以慘無人道的“磔刑”,釀成一樁千古冤案,時年僅有四十六歲。
應該說,袁崇煥祖父遷居籍藤縣,是仰慕風水勝地,才定居白馬,純為不斷拓展風水新局面之舉。
藤縣地處西江黃金水道的北流河(繡江)河口,是古代“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官驛商城,中原文化很早就傳播到這里,經濟文化開發較早,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當地人的風水意識很強,尤其重視培植文風。藤縣儒學署是本縣最高學府,建在縣衙西面的雞谷山中,這是一條向東下行突起一丘后再向南折下的一列山嶺,孔廟在龍脈下行第一個山嶺,儒學署居第二個山嶺,相隔二百余米。山嶺自孔廟嶺分出兩龍脈,逶迤而下至繡江(北流河)邊,左下為縣衙所在地,右蜿蜒至水月閣前。
優良的風水環境培育滋養著一代代人才。
藤縣長期經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自古就文風鼎盛,唐朝廣西第一名進士李堯臣,宋朝三元及第的狀元馮京、明教大師契嵩就出生在縣內。科舉設立以來,藤縣科甲人才輩出,收獲頗豐,出了狀元1人,進士22名、舉人233名,科舉蔚然成風。
轉而說說,為何袁崇煥祖父落籍藤縣,又青睞白馬?
據說,從藤縣縣城溯江而上40余里的藤江(又稱潯江)南岸,有一個叫白馬蓮塘的村子(今藤縣天平鎮新馬蓮塘村),濱江新建的一幢三進青磚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
宅院左邊不遠是一座九個丘嶺起伏連綿郁郁蔥蔥的山丘,山丘脫出一條龍脊向大江下跑,龍脊雖不粗壯,但卻剛勁有力,幾經跌宕之后直奔大江,將滾滾西來的藤江攔腰抱住,扭成一個靜如平湖的大灣流,于是滔滔江水便順著山勢向北緩行一千余米,轉南二千余米,又經下游的神山(居八卦中辰位,又稱辰嶺)一攔,再形成一個波瀾不興的大灣流,再轉回向東一瀉千里滾滾奔騰而去。如此龍勢相應,水口緊鎖,構成風水寶地。
宅院便坐落在龍脊三面臨江的一個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筑,背水翼立。只是門前宅后的大灣,闊如平湖,水流波瀾不驚。往來船只,無不以異目仰望這座醒目的新宅。
這新宅的風水環境是典型的四神位格局。要龍有龍,要砂有砂,要水有水......
新宅主人就是袁崇煥祖父袁西堂,在重視自然環境風水的利用外,還格外用心營造文化環境。如今利用官商勾結,靠掠奪自然資源暴發起來的闊佬們,有的是錢,卻缺的是文化。大建面積甚大的別墅和山莊,假山堆砌的又笨又大,亭臺建的中不中西不西。走近這種別墅只有銅臭味的展示,高檔家俱的顯耀,但家中四壁“窮”得沒有一本書。
袁家新宅,雖不很大,卻錯落有致,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從江邊拾級而上至新宅大門,門口不寬,門墩是兩個雕刻蓮花的丹霞石墩,門框是條形青石。門額鎦金楷書“任天居”三字,左邊門框雕“袁宅”兩字。進入大門,兩邊是雕梁回廊,中間為中堂客廳,中堂后壁懸掛“樂性堂”橫匾,匾下是一幅《周公晨讀圖》:一株蒼古松柏勁枝如鐵,八蝠或翔或憩,松下芳草鮮美,鶴立鹿鳴,顧盼有情,芝生蘭長,相伴成趣,周公寬額突顴,目光如炬,手捧冊簡側倚于樹下凝思。兩邊懸掛楠木雕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東壁掛一幅《孔子授課圖》:在古樸的亭子旁,橫放一幾,擺滿典籍,孔子右手執《春秋》冊卷,左手作揮手狀,意氣風發,神情激昂,眾弟子面向孔子,神情喜悅,注目聆聽。圖旁也掛一聯:“圣人一心懷天下;弟子三千讀春秋。”西壁也掛一圖,是《墨子出游圖》:畫面峰嶺綿延起伏,重巒疊嶂,萬里關山,關隘前5輛古馬車停駐,一仙風道骨的老者正在欣賞山光水色,怡然自樂。旁邊也掛一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懷濟世志有濟民心?!?/p>
整個廳堂雖是新居,卻顯得古色古香,彌漫著濃厚的書卷氣息。中堂后兩邊是廂房,后面是正廳和居室。又以左文右武格局在宅外右邊又蓋一廊馬廄,安設栓馬石、喂馬槽等物(此二物及4個丹霞門墩現存于蓮塘村)。
宅主袁西堂自從東莞遷居此地以來,生意順利,又建起新居,兒子娶得賢妻,連添兩個長孫,無不感嘆說:“添丁發財,果寶真是風水寶地!果寶真是風水寶地!!我袁西堂不知是幾世修來的福氣,一下子就有兩個孫子。長孫叫崇燦,此孫也應火旁命名。煥,明亮顯赫、光彩輝煌也。就叫崇煥吧!”追根溯源,中國人無論走到哪兒,都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地。袁西堂事后對伙計佘誠吩咐道:“你準備好三牲祭品,回東莞老家祭謝祖宗,告曉族宗添雙丁之喜。”
袁崇煥祖籍為東莞人,所在的村落叫袁屋墩
袁崇煥祖籍為東莞人,所在的村落叫袁屋墩,地形酷似一只龜,四面環水,魚塘十二口,依序排列在這只龜形土墩周圍。龜頭朝東北方,對準皇馬塘,恰是皇恩浩蕩,所以能夠出諸如袁崇煥這樣戰功彪炳,擎天一柱的兵部尚書;龜尾座西南方,剛好是白灰塘,清白廉潔,故袁崇煥當文官不愛錢,做武官不怕死,錚錚鐵骨,赤膽忠心。
依風水之見,袁公的東莞祖籍居地屬于藏風得水之地,而且平地之中突起一土墩,顯然是龍鐘穴的,生氣充足。
這還得從袁西堂、袁子鵬父子卜居白馬蓮塘說起。袁西堂祖籍廣東東莞縣水南鄉碣石村,袁氏在東莞頗為出名,因經地師指點將百年之后的父親袁世祥安葬在在寶安縣屬一處叫“擎天一柱”的風水寶地,家族頗為興盛,至仕、經商、武舉者,歷代有人才,族人也常以地靈人杰為自豪。所以,論袁家的風水源頭當屬東莞和寶安。
風水之源,不可只死守一處,要見好就開源。
袁西堂十五六歲就跟隨父親袁世祥經商歷練,行船跑埠往來于西江上下。從柳州、潯州(今桂平)、平南等地販運木材返廣東東莞等地經銷。袁西堂為人慷慨大方,交游廣泛,精于風水堪輿之術,覺得東莞袁族雖枝繁葉茂,但人多地窄難以伸展,早有遷居粵西發展之意。他長年經商,穿州過府,對西江上下各處山川名勝多加留意。
卻說白馬,地扼西江上下之咽喉,自古為英雄用武之地。此地以藤江(梧州至白馬段)分隔為南、北兩白馬,南白馬屬梧州府藤縣轄地,北白馬屬潯州府平南縣轄地。古時嶺南地稱兩粵,廣東稱粵東,廣西稱粵西,梧州藤縣處于兩粵之中,故亦稱“粵中”。
此地民風強悍,尚武之風甚熾,洪秀全水師北上經過白馬驛,也不敢逗留。故歷來有“白馬有英雄氣”之說,后人莫乃群有詩贊曰:“河山賴有英雄氣,長使風光物色新?!?/p>
嘉靖(1522—1566)初年,而立之年的袁西堂跟隨父親袁世祥跑埠,先在蒼梧絨圩(今蒼梧龍圩鎮)粵東會館旁租賃房子住了一段時間后,便移居藤縣濛江圩。濛江圩為藤縣西北部水陸集市,濛江河與潯江(藤江)交匯于此,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縣,西上潯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寧)等地,東下梧州、廣州,也是兩粵要沖之地。袁西堂看中濛江圩,除了商賈云集、經商便利外,最重要的是濛江地形奇勝,圩后沃野百里,群峰環峙;圩前大江橫流,江中水道狹窄,怪石聳立,嶙峋參差;江面經常云封霧鎖,驚濤拍岸,濁浪排空。
相傳濛江地面有一處“帥地”(又叫“象棋地”),隔江九十九山來朝拜,乃帝王大地,堪輿家趨之若鶩。袁西堂征得父親的同意,便在濛江皇帝嶺下(今稱袁屋坪)買地建屋住下來,并娶了當地一位葉姓女子為妻,生育二子子朋、子騰。
又過了幾年,他經過白馬驛時,見白馬地處西江上游,位于兩粵之中,是梧州府與潯州府交界之地,江中急流旋轉至白馬灘,灣流水緩,廣闊如湖,非常適合從上游放流木排(將木材連成排順水漂流)的停靠,便自謀發展,在白馬圩開了個 “西祥”商號,并在圩邊購了一塊地作為貯運場,作為貨物中轉站,囤積木材、山貨、谷物,讓妻子葉氏、次子子騰陪父母留居濛江。
后來袁子騰移居白馬圩附近的白沙村,袁世祥過世后,袁西堂與二子扶欞回廣東寶安縣一處叫“一柱擎天”的地方安葬,為方便打理祖業和掃墓,讓袁子騰與長子崇煒搬回廣東東莞水南鄉碣石村祖宅居住,留其次子崇燁居白沙村。
相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李靖以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今桂林)總管等職率師抵藤州,所到之處皆訪問民間疾苦,延見父老,改革舊政,興利除弊,保境安民,深受民眾歡迎。一晚夜起巡營,見一輪明月浮于江面,如漂銀盤,遂慨而吟道:“朗朗江月,佑我王師;浩浩南風,伴我北歸!”后李靖撫定嶺南北歸,拜為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尚書右仆射,封衛國公。
李靖精通天文地理風水歷算,用兵如神,為唐初著名軍事家,在藤州駐軍時曾溯流而上視察各處江防要隘,游到此地,見此處江山險要,為用兵之地,但觀兩岸并無雄峻偉岸的高山,其山嶺起伏平緩,江水波瀾不驚,雖群嶺秀麗蔥籠,靈氣鐘毓,卻非大龍大脈之帝王大地。又見北面一列山嶺宛若筆架,旁邊一座平頂山似展文榜,而南邊卻是一列山丘連綿不斷,有如帳篷連營百里,便對幕僚說:此處勝跡,山川毓秀,北地可出狀元卿相,南地可出王公貴族,應留題點撥世人。于是,便對一船家吟了一道偈語:“南白馬,北白馬,白馬雙英甲天下,狀元下馬,元帥上馬。”
白馬就坐落在辰嶺、狀元河和西江的交界處,有圩原名東濠圩,意即該地東邊有條深河溝,這是一個古老的小圩。白馬里北山南江,中有10余里平原,東濠河蜿蜒其間,周圍峰巒起伏,有的如筆架,有的如文榜,有的如龍樓寶殿,姿態秀美,惹人喜愛。
事實也是如此,南漢時期龔州(今平南)鵬化(白馬)里當真出了位狀元梁嵩。
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國南漢白龍元年(925)赴廣州應乙酉科會試高中,殿試以一首《荔枝詩》高中狀元,官至翰林學士,因不滿南漢皇帝劉龑的暴虐,辭官回龔州,行前向皇帝請求免除龔州一年丁賦。梁嵩回到東濠河時,適逢山洪暴發,馬驚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馬則游上岸,長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后人改東濠圩為白馬圩,東濠河改為狀元河(又稱白馬河),在圩邊建白馬廟紀念狀元梁嵩,后改稱狀元廟。
梁嵩溺死于北白馬的狀元河,這豈不是“狀元下馬”?按那“白馬雙英”之說,還應出一位元帥呀!又聞說,江的對面也叫白馬,每隔十余年總有白馬顯跡,故有“白馬過蓮塘”之說,岸上的村子就叫“白馬蓮塘”。
事有湊巧。此時廣西田州(今田陽、田東縣等地)土司岑猛及其子興兵并吞周邊土司垌寨,受到朝廷指責,竟起兵反叛,朝廷派王陽明巡撫廣西,赴桂平叛。王陽明至梧州,下令封關禁運木材,征用各處木材督戰船以期西進。一日,袁西堂父子從江溯流上白馬,遇上王陽明西進戰船,躲避不及被拿問,袁西堂見大軍征寇,主動捐獻大批積貯的木材修造戰船。
卻說袁西堂長子袁子鵬,此時已二十出頭,自幼尚武,為人義氣,結朋交友頗多俠客義士,很有孟嘗君風范,又受父親影響,特別喜好堪輿之學,對風水地理之術頗有心得。
一日,風和日麗,袁西堂父子來到江邊查看木材,突然風云變色,驟雨疾至,讓人倉皇不及躲避。雨中,江中現出一道艷麗彩虹,燦爛奪目,此時,對岸臨江還遠的岸邊,隱隱隱約約看見一匹濕漉漉的高大白馬從江中上岸,到一處草地即停下閑游。驟雨消停,白馬仰天作長嘯狀,旋即隱沒其蹤跡。目睹此白馬顯跡的奇觀異象,他暗暗記住白馬出沒地址。
翌日,袁西堂與子鵬即過江勘踏,見其地隆起一小山丘,居高臨下,形勢壯觀,令人心曠神怡。隔江遠望,平原開闊,筆架山、馬鞍山、文榜山都遙遙朝來,近觀江水,急流旋轉至白馬灘頓然平緩,廣闊如湖,平靜如鏡;后面峰巒起伏,如蟠龍盤踞守護,隔江又有一神山將江水去路攔住,不見去水,正合風水訣中“下關收斷源頭水,兒孫買盡世間田”之說。見其地形勝不凡,確有奇特之處,甚合定居心意。入到村中詢問,知是本村富戶何自誠家桑園地,袁西堂便來到何家提出購地之意,但何家并無賣地之念。
恰巧何家有一女名喚何競秀,年已稍長,卻不欲遠嫁,尚待字閨中。袁西堂聞言喜出望外,以為神旨,此時袁子鵬已合婚齡,遂向何家提親,并要求何家轉讓河邊園地建房以作千秋基業,何家見袁氏父子經商有成,口碑也好,又愿落籍于此,與上門為婿無異,便欣然應允。
于是,袁西堂父子便在白馬顯跡之地建筑宅院,命名任天居、樂性堂。一位商客入見中堂名書法,笑道:“此‘樂性堂’寫法似是‘樂牲堂’了?!痹魈煤Υ鸬溃骸罢写艘?!”他就是要將白馬隱跡之意寓于堂中。之后又選擇良辰吉日,迎娶何家女兒過門成親。此便是《袁氏族譜》載袁西堂、袁子鵬父子“慕白馬名勝,卜居于此”落籍“藤縣四十三都白馬汛”蓮塘村的緣由。
這一年冬天,子鵬妻何氏又生下第三子,取名崇煜。年事已高的袁西堂見兒孫滿堂,心中充滿歡樂,一日,坐在樂性堂的太師椅上浮想前塵往事,料想時日無多,喚來子鵬叮囑要好好管教子女培育成才,便閉目休憩,安詳辭世。
袁子鵬與弟子騰料理完父親喪事后,便請來了一位叫羅友蘭的廣東地師(風水先生)來幫尋寶貴大穴。
羅友蘭一住就是三年,他有個嗜好,喜歡吃雞腎下酒。袁家自從請了羅地師來,便隔三差五的不是殺雞就是宰鴨,殷勤地招待他。但每次上桌卻又不見有雞腎端出來,羅地師臉面不動聲色,但內心已懷不滿。一日,羅地師乘船回粵東,袁子朋攜崇煥去送行,把一包臘干的雞腎送給他。羅地師見此情形,眼光閃爍,故作真誠地說了一句:“穴地已有眉目,下次來再點給你?!逼鋵嵥膽压硖ィ吹酱搜ǚ峭瑢こ?,便有據為己有用以葬其的父親。
羅地師走后,袁崇煥雖然只有九歲,卻精明異常,他對父親說:“我知道穴位在那里?!北銕Ц赣H徑直來到犁頭山下,袁崇煥指著一處填滿厚厚煙灰的地方說:“就是這里?!?/p>
原來,袁崇煥見羅地師每天都出去行山,不知他去干什么,便偷偷跟隨后面,地師每次回到這里都坐下抽煙沉思,有時竟然山也不行,在這里一坐就是一個晌午,心里便暗暗記下此處。袁子鵬本來就精通風水堪輿,站在此處一看,果然不同一般:此地后山有如一個大鳥展開翅膀,正龍脈下的穴地卻似一顆隆起的寶珠,神似飛鳳含珠,左邊翅膀將藤江擋,水不沖穴,右邊蓮塘嶺收斷下關,不見去水,不禁贊嘆道:“左插右關,水聚天心,前朝后擁,龍真穴的,確實是風水寶地!”于是,便將父親葬在犁頭山上。
過了月余,羅友蘭帶著祖先骨殖來葬,不想已被袁家先葬了,而且正葬在他認為龍真穴的之處。羅友蘭不覺仰天長嘆了一聲,將其父殖骨金甕葬于嶺下,徑直來到袁家,將其中因由大略告訴了袁子鵬,說:“其地山形脈象酷似錦雞啄卵,又頗似蝙蝠含珠。錦雞者,鳳凰也。鳳地忌于官,素來有‘雞地必出王’之說,官府知曉必破其穴,故可喝名為‘蝙蝠含珠’,吉地得佳名旺氣始生?!?/p>
停了一會,羅地師欲言又止,思索良久才又繼續說道:“此地我本欲葬我父親,不料被你捷足先登,想來是我家福薄,不能享此大地。自古大地,天留福葬!這是你家的福氣,天意如此,我那能強求?!但此穴雖大吉之地,亦大劫之地,因東北略見低沉,有穿肩之虞,劫殺亦來自此方,戾氣極重。我現有一言忠告你,此地應于葬后三年,正對葬日時辰將墓掘開,取其骸骨,夤夜置之于庭中,暴露三宵,蒸受霧氣,然后再葬回去,此后孫子則貴不可言。否則,縱使有曠世人才,終將受殺身之禍。蓋因此地殺氣過重,必須過三年之后,待骸骨聚集戾氣之后,取出骸骨于夜間暴露,以泄其戾,免致子孫遭受慘禍。請好自為之,善自珍重。”并囑袁子鵬在春秋二祭時請代為祭拜其父。臨別吟詩一首:“素來大地也難求,三年尋穴枉費勞??上ё孀谛薏坏?,無緣無運莫強求?!币髁T即怏怏東去。
袁子鵬自己也通曉堪輿之學,江湖閱歷不淺,覺得羅地師之言聞所未聞,太過荒謬怪誕,深覺其危言聳聽,料想必是地師暗恨他先葬,故弄玄虛以泄其忿。試想,穴地一經發掘,地氣必泄,這是常理,那有重掘吉地,開穴露骨之說?鬼才上當哩。于是,俟至三年之期,自然未按羅地師之言做作,只是春秋祭拜時幫其祭祀而已。這也許正如風水師所說的一樣,留下后面的袁家的隱患。
藤江是袁崇煥的福地。萬歷四十七年(1619)二月,袁崇煥第六次赴京城應己未科會試。此時正是遼東(遼陽以東,泛指山海關外)多事之秋,后金迅速崛起,不斷劫掠遼東各地城池要塞,鋒芒強勁,所向披靡。遼東經略楊鎬統兵24萬討伐后金,潰敗而返,朝廷甚為驚恐,亟欲選拔真才以為國用。袁崇煥即在策論中借題發揮,痛陳時弊,這時朝中已由東林黨人主政,主考官閱卷,見袁崇煥立意不凡,頗見膽識,有意錄取。數日后金榜懸出,“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煥,廣西梧州府藤縣籍,賜同進士出身?!保ㄒ姟睹鬟M士題名碑錄》)循例,進士金榜題名后,名錄勒石銘志立于國子監,以激勵后學。袁崇煥終于考中進士,時年36歲。
入仕后的袁崇煥十年連升十三級,累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率軍勤王保衛京師,崇禎帝又下旨各鎮援兵統歸袁崇煥指揮,并加封太子太保,服、俸從一品,赫赫戰功卻被崇禎帝以慘絕人寰的“磔刑”千刀萬剮處死。這種人生的大起大落,是否應了當年風水師的話呢?
平心而論,袁崇煥這顆明朝政壇上的耀眼明星,風頭太勁。他在仕途上的快速升遷,這在封建時代是極為罕有的,這自然引起了當時朝野的關注和疑惑。既遭奸臣嫉恨,也遭皇帝防備
面對這種疑惑,袁崇煥頗為隱諱。按封建時代,一個人一旦考上進士,以及朝廷任用大員,朝廷都要派出國子臨學政、國師到各及第進士或候任官員的家鄉去勘踏其家山屋宅風水,看其能否出得如此人才,如無良好的家山屋宅,不僅不被任用,甚至還被作為“天生妖人”而誅殺。袁崇煥威震遼東,屢屢晉升,恩寵奇遇無以復加。他明明是以藤縣籍舉子應會試,進士榜公布寫得清清楚楚,國子監題名碑也刻得明明白白,但他卻對自己的生身諱莫甚深,一時對人說“寄居平南,應童子試,受人攻訐,改籍藤縣”,一時又說“祖居東莞,飄零二十年”,考中進士后又故意回到東莞去拜祖祭墓,罷官回籍也故意繞道廣東才回藤縣,盡量小心翼翼,隱瞞其在藤縣的家山屋宅。但在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關高度嚴密,無孔不入的明朝,并非“英雄不問出處”的亂世,袁崇煥此舉卻欲蓋彌彰,弄巧反拙,引起了妒忌的閹黨和多疑的崇禎帝的極大狐疑。
崇禎帝在其初登大寶詔令起用袁崇煥之時,便令內廷太監與錦衣衛暗隨詔使追尋袁崇煥去向,召其回京任職,并陰訪其家山風水。尋至白馬,只見此地山川奇勝,風光迥異,必是地靈人杰、英才輩出之所,回朝稟報,更令崇禎帝心神驚疑不定。但邊事垂危,朝廷正在急需用人之際,心中雖有不解之惑,還是擢升了袁崇煥,疑人重用。崇禎起初對袁崇煥尚是非常信任的,“擅殺毛文龍”后也不加指責,直至率師勤王還授以重權,卻在強敵一退去就將袁崇煥系下大獄,雖有“反間計”一說,崇禎也只是懷疑,一時難辨真偽。所以逮捕袁崇煥下獄后,又派出國師到白馬蓮塘來勘踏,得知其宅乃“飛鳳飲水”之格,其祖父袁西堂又葬在鳳凰嶺“飛鳳含珠”之穴,《葬經》有云:“凡雞地者必出王。”錦雞者,鳳凰也。其祖母又葬在貴能出天子的濛江“帥地(象棋地)”(在今濛江鎮袁屋坪塘角,大泥墓尚存),家山屋宅,處處皆風水大地,處處有帝王之氣。
崇禎帝本來就篤信風水之學,聽后驚恐萬狀,唯恐江山被奪,又加上溫體仁等閹黨佞臣羅織袁崇煥“早有謀反之志”,說其詩“橫戈原不為封侯”,“封侯”都不要,不是明擺著想當皇帝嗎?他的名字“崇煥”,不就是要把“崇禎”換掉?如此這般,袁崇煥陰謀與陽謀都“證據確鑿”,他不僅“通敵叛國”而且要顛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這是“滔天大罪,禍心深不可測”,崇禎帝自然咬牙切齒,恨聲不絕,即使將袁崇煥千刀萬剮也解恨其心頭之恨。真可謂迷信誤國,自毀長城,到頭來斷送了明朝江山,崇禎帝也落了個自縊身亡的下場。
風水是借天地之靈氣,為人類健康生活輸入正能量的一種手段。但是,成了風水,敗也風水。袁宗煥得先天風水的滋養,走上讀書做官的這條人生路,但是風頭正盛,鋒芒畢露,又下遭小人嫉妒,上受庸帝之猜疑和防范,才導致仕途落馬,死的悲慘!
所以,是風水成就一代名將袁宗煥,又是風水成為皇帝猜疑和防范忠臣及殺死忠臣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