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事真多!老人天天說:門口不能放鞋柜,鞋子不能放門外!
183 2025-08-23
當荷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在海外媒體面前揭開央視大樓的設計隱喻時,北京東三環的這棟地標建筑早已完成了從爭議到認同的身份轉變。
出租車司機口中的"大褲衩",設計師筆下的"垂直城市",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恰如這座建筑本身扭曲的鋼結構——在不同視角下折射出多元的文化鏡像。2022年的國際競標現場,庫哈斯與德國搭檔奧勒·舍倫提交的方案讓評委們眼前一亮。
他們拋棄了傳統摩天樓的垂直形態,創造性地將兩座傾斜的塔樓在162米高空相連,形成巨大的環形空間。這個被稱作"三維莫比烏斯環"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的"斗拱"結構,卻又融入了西方解構主義的大膽想象。
評審委員會最終從10個國家49個方案中選中這個設計時,看中的正是其"既根植中國文化,又展現當代精神"的特質。然而當施工藍圖落地北京CBD,普羅大眾的解讀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2004年工程奠基時,路過的市民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個醒目的"門洞"造型。有老師傅打趣說像極了胡同里晾曬的棉布褲衩,這個比喻隨著建筑高度攀升愈發形象。到2008年竣工時,"大褲衩"的綽號已通過出租車電臺傳遍全城,甚至影響了導航系統的語音播報。
這種民間命名的生命力,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建筑本身承載的學術野心。爭議始終如影隨形。結構工程師擔憂懸挑部分的抗震性能,風水學者批評其造型違背傳統理念,環保主義者則計算著玻璃幕墻的光污染指數。
但鮮為人知的是,設計團隊為解決這些問題付出的努力:用掉4萬噸鋼材相當于八個埃菲爾鐵塔,懸臂部位采用航天級阻尼器,菱形玻璃全部經過防眩光處理。這些技術突破讓大樓先后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十大建筑奇跡"等國際榜單。
庫哈斯后來在訪談中透露,環形結構暗喻著媒體生態的循環與包容。但北京市民更愿意記住的是大樓里開放的觀景平臺,是春節時在建筑立面上綻放的電子煙花,是暴雨天為路人提供的避雨空間。當游客指著扭曲的鋼結構驚嘆時,附近的居民會淡定地說:"這就是咱家大褲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