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碰不得的桃花風水之屬相!
101 2025-07-19
獨家視頻:雍正甄嬛陵墓風水解析
時尚城市研究院(TrendsCity)獨家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復制轉載
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歷八月二十二日,鄂爾泰突奉急召趕往圓明園。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由于京城已在喧傳雍正暴斃的消息,匆忙之間,鄂爾泰甚至來不及給馬配上鞍具,他的大腿骨被磨損,流血不止。
官修實錄記載的雍正去世日期是八月二十三日,“子刻,上崩。”① 雍正之死因,很快便傳聞異辭。八月二十五日,尚未即位的乾隆即傳諭攆走雍正圈養的一批方術道士,并稱雍正生前“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② ,這似乎反而從側面坐實了雍正是死于食用丹藥。
《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的乾隆諭旨
另有傳聞則稱,雍正是被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刺殺而死,并將頭顱割去。“當時留良孫女某,劍術之精,尤冠儕輩,為祖父復仇,入宮行刺。”③
雍正西洋發式畫像
無論死因如何,雍正走到了生命的終點。約一年半后,他被葬在泰陵。
泰陵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和雍正的死因一樣,泰陵的選址也成為了民間津津有味的談資。傳言雍正因曾毒死康熙,“圣祖皇帝(注:即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皇上(注:即雍正)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駕”④,所以不敢葬在東陵(位于河北遵化)其父康熙身旁,而在生前選定將陵墓建在易縣。
雍正朱批真跡: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毒死康熙只是雍正政敵手下奴才們潑的臟水,不足取信。不過,雍正在為陵墓選址時,的確曾擔心沒有遵從“子隨父葬”的傳統可能為人非議。
據《世宗憲皇帝實錄》記載,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日,雍正發布諭旨,對泰陵的選址很滿意,“洵為上吉之壤”,但又擔心離東陵(彼時雍正之父康熙葬在東陵之景陵、康熙之父順治葬在東陵之孝陵)太遠,最終雍正和大學士、九卿們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風水專業人士說東陵沒合適的地方了;“易州及遵化州皆與京師密邇,實未為遙遠”,泰陵和東陵都離北京不遠。⑤
《世宗憲皇帝實錄》對此事的記載
雍正對其陵墓最看重的因素無疑還是地理,或者說風水。有文章分析稱:
泰陵地處永寧山主峰之下,根據“陵制與山水相稱”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清代建筑學家與風水學家把形態端莊的元寶山作為泰陵的朝山,永寧山為泰陵的靠山。永寧山是太行山余脈,主峰突起,聳入云端,有插天之勢,屏立于陵寢之后。大紅門兩側的東西華蓋山,煙云在山腰繚繞,頗有渡云之險,恰似陵區兩扇大門分列左右。還有九龍山、九風山、蜘蛛山等,都是天造地設、自然成趣的天然景觀。⑥
清西陵風水形勢;引自“陳憶湄,郭巍 . 中國傳統輿圖的制圖學研究 [J]. 風景園林,2022,29(6):128-134.”
雍正(泰陵)之后,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及其后妃、公主、阿哥、王爺等七十余人陸續安葬于此,匯成清西陵陵區。陵區之中,三座后陵其中之一的泰東陵,即“甄嬛”、乾隆生母孝圣憲皇后(注:乾隆生母是何人學界尚有爭議,正史記載為孝圣憲皇后)的陵墓。
清西陵各陵平面位置圖,引自《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5期第3卷
清西陵最終“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行宮、永福寺、營房、衙署為輔的83平方公里的廣袤陵區,是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寢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⑦
清西陵,圖片來源:清西陵官網
這個雍正、“甄嬛”等人長眠之地,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961年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1月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5A級旅游景區。
少有人知的是,包括清西陵在內,保定市共有59處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城市前十,甚至超過了西安、南京、洛陽、開封等古都。
其中最為知名的還有燕下都遺址、直隸總督署等。這些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串起了保定幾千年的深厚歷史。
與清西陵一樣,燕下都遺址也位于保定易縣,同為第一批入選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并在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為百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
燕下都遺址分布;圖片來源:《燕下都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燕下都是戰國一段時期燕國的都城,是我國現存較完整、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的大型戰國都城遺址。西周時期,燕國建都于薊,即燕上都。為應付南方諸國的軍事威脅,戰國時期,燕國再在易縣建造下都。易縣西北有險關紫荊關,在此建都便于防守西側太行八陘中蒲陰陘。
易縣地理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天地圖
戰國中晚期,燕國將都城遷至下都,它見證了燕國的強盛——燕昭王筑黃金臺招賢納士,樂毅率聯軍大破齊國;也見證了燕國的衰亡——在燕下都南邊的易水河畔,燕太子丹送別荊軻,刺殺秦王,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歌。
及至宋遼對峙時代,易縣為遼所占據,保定乃取代易縣成為軍事重鎮。
北宋、遼、西夏戰爭形勢(局部);圖片來源: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
為加強北部邊防,北宋在清苑縣設保塞軍,淳化三年(992年)保州城建成,開啟了保定千年州城的歷史。保州與雄州、霸州等地一起,形成了一道由西南到東北的邊防聯線。
北宋時代的中國;圖片來源:顧頡剛歷史地圖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作為大都南邊緊鄰的保定,迎來了延續幾百年的歷史使命——保衛大都,安定天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旦越過燕山、長城,攻取北京一帶后,繼續向南進入中原,首先就要面對保定。反過來說,南方的軍隊要進攻北京這樣的要地,那么也首先要攻占保定。于是,保定成為拱衛中原的重要前線要塞。”⑧保州在元代改為保定,或許即此含義。元明清以降,保定的政治地位也逐漸上升,而至清末達到巔峰。
順治十六年(1659 年),清設立直隸省,巡撫駐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雍正二年(1724),直隸巡撫改為直隸總督;雍正七年(1729年),改設保定為直隸省會。保定正式開啟了作為直隸、而后作為河北省會(現為石家莊)兩百多年的歷史。
直隸總督署內景;圖片來源:保定微訊
清朝行省,以直隸、兩江、陜甘最為重要。“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直隸總督署成為保定的繁盛見證。作為八督之首的駐地,保定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隨之飛躍發展。⑨
光緒《保定府城圖》
“華北大鎮的地位也體現在清代保定的城市布局上,全城以鐘樓、大慈閣、奎應樓、鼓樓等高大建筑為中心,古城中部多為署衙,如總督府、道衙、州署、府衙、縣署、大寧都司署、參將署、監軍署、總管府等。由于作為直隸省首府,保定官署眾多,號稱七十二署衙。”⑩
保定的文化遺產自然并不只此。根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保定全市國有收藏單位館庫藏文物近2萬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2243件,其中,一級文物106件(套),二級文物455件(套),三級文物1663件(套)。舉世聞名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多件國寶級文物,均為保定市出土,現為河北省博物院收藏。?
而這些,成為保定打造全國博物館之城的底氣所在。
2021年4月開工建設,2022年春結構封頂、年底1號和2號館(樣板段)具備開館條件——短短時間內,一座占地約120畝,總建筑面積7萬余平方米,“具有中國元素、亞洲最大、國際一流”的自然類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已在保定拔地而起,預計2023年7月工程整體竣工。
自2021年8月首次提出后,保定正在以驚人的加速度打造“全國博物館之城”:2021年年底,保定博物館總數為23座;按照規劃,到2024年年底,保定將擁有博物館總數122座;到2025年底,建成以國有博物館為骨干,以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布局,形成“一核、四區、三帶”博物館空間體系,打造“百館之城、寶藏保定”品牌。
保定制定了明確的進度表:2022年規劃新增16座博物館,年底博物館總數達到39座;2023年規劃新增43座,年底總數達到82座;2024年規劃新增40座,年底總數達到122座;而且責任分配到了具體單位。
目標是,到2025年底,形成“一核、四區、三帶”博物館空間體系。“一核”是主城區,“四區”是京西百渡片區、中華常山片區、中醫藥康養片區、京雄鄰里片區,“三帶”是包括京雄保一號風景道博物館群帶、紅色文化博物館群帶、長城文化博物館群帶。
3年間,規劃新增近100座博物館,保定的魄力來自“博物館之城”一個基本指標——博物館數量。按照國際通行辦法,以每十萬人一家博物館為參考,保定市博物館總數須達到100家以上。七普人口公報數據顯示,不含定州、雄安新區,保定常住人口數近千萬。
而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僅北京、成都、上海、西安、重慶、洛陽這6座城市的博物館數量超過了100家,其中又只有前4座城市的博物館數量,超過了保定規劃的2024年年底數。
如果以每十萬人一家博物館為參考,中國有20座城市達標,其中僅西安和洛陽的博物館數量超過了100家。
再造一個新保定,一個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這是保定的夢想。
而一個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并不只有生活的富裕、經濟的騰飛,更要有燕趙風骨、直隸風韻、革命風華、京畿風范的文化風貌,保定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①⑤ 《世宗憲皇帝實錄》
② 《高宗純皇帝實錄》
③ 《清朝野史大觀》
④ 《大義覺迷錄》
⑥ 河北省易縣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成萌《試論雍正陵的風水》
⑦ 清西陵官網《西陵概況》
⑧⑩ 時代周報《“大鎮”保定:現代化風雨中的興與衰》
⑨ 保定晚報《保定為什么叫“保定”》
? 保定微訊《讓不會說話的歷史,展現新保定的“博物館的力量”》
? 保定市人民政府《保定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
? 燕趙都市報《保定自然博物館將于2022年10月1日開館》
? 燕趙晚報《保定建設“博物館之城” 到2024年年底規劃擁有122座博物館》
? 保定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1月23日在保定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