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祖墳風水對后人有所幫助?
127 2025-08-25
廣西東興有三個京族小島,一到六月初九這天就熱鬧了,他們在過“哈節”!這節是他們那的海洋文化活化石。每年這天,島上的人穿著自己的盛裝,把神轎抬到海邊去,說是要迎接“鎮海大王”,跟著就是各種儀式……比如“跳天燈”還有“花棍舞”。
這個節有個來頭。
傳說,是很久以前的神仙用滾燙的南瓜把一只蜈蚣精給炸死了,后來神仙自己變成了三座島,保這一方人的平安!所以就有了哈節。
這一天,吃點什么也有講究。北方人就念叨“六月初九吃餃子,招財進寶好日子”,餃子的那個樣子,看著就像元寶!還有包子,意思是“包容萬象,家和事興”,什么都包起來。
怎么吃,吃什么,地方和地方不一樣。江南那邊,流行吃鯉魚。覺得“六月初九吃鯉魚,生意興隆通四海”,就是圖個鯉魚躍龍門的好兆頭,盼著事業能起飛。面條也得上,那叫長壽面,吃一碗,心里想著“長命百歲,福壽綿長”!這都是好愿望。
當然了,有些事,這一天據說不能做。
比如搬家!老輩人說“六月初九莫搬家,家運不順麻煩大”。這天前后正好是三伏天,熱啊……大熱天搬東西,人容易中暑。中醫里有說法,暑氣進了身體,會搞出“夏痿”的毛病。風水上也講“三伏不動土”,覺得這個時節陽氣都在外面散著,一動土就攪了地氣,氣場就亂了。
還有個說法,是別去探病!《玉匣記》里頭,把己卯日寫成是“替人亡”的日子,所以忌諱這個。以前的醫療條件擺在那,病人自己身子弱,去探病的人多了,容易傳來傳去。現在心理學上也有研究,說不好的環境會影響看望病人的人的情緒,造成一種心理暗示什么的。
六月初九的天氣,老人特別看重!
關系到收成啊!
有農諺說“六月初九雷聲響,莊稼收成心發慌”。這時候玉米正在抽雄,水稻在灌漿,都是要緊的時候。打雷,往往就跟著大風、冰雹、大水。明代的《農政全書》里就記著,萬歷年間,豫南在六月初九那天忽然來了雷暴,一下子三個縣的田就全完了!莊稼收不到。按現在的氣象數據看,那種強對流天氣,確實能讓莊稼倒下一大片,產量少個三四成。
所以晴天雨天,說法就多了。
“六月初九晴一日,三伏天熱似蒸籠”,意思是這天要是大晴天,那后面的三伏天就熱得難受,地里得趕緊澆水保墑。“六月初九雨淋頭,伏天雨水不用愁”,反過來,要是這天下了雨,那整個伏天的雨水就夠用,對秋糧灌漿是好事。就怕當天是個陰天,又不下雨又不晴,溫度上不去,光照也不夠,莊稼的光合作用受影響,結實率就下去了。
湖南新晃那邊的侗族,六月初九也有自己的節,叫“嘗新節”。他們要祭拜神農,把剛熟的禾苞采下來,放到神龕里。大家一起唱《禾花歌》,感謝土地的恩賜。儀式搞完了,還有活動,抓鴨子、拔河!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節目,通過“對花屐”來定下終身。農耕的智慧和婚嫁的習俗,就這么混在一起了。
京族人過哈節,除了儀式,也用好吃的招待客人。魚露、風吹餅、紅薯酒!都是他們的特色。有時候,獨弦琴大師蘇海珍還會邊彈邊唱,彈一曲《過橋風吹》,那個琴聲……聽著就像海風吹過來,配上美食,感覺就出來了。
關于六月初九,漢族也有個說法,叫“天恩日”。
這天有“三事不做”。
不掃地,怕把財氣掃走了。不殺生,心里要存著善念。不吵架,為了家庭和睦。在河南的青龍宮,還會搞盛大的祈雨儀式,場面弄得很大,說是重現六百年前那種“縣令跪拜求雨,欽差宣讀圣旨”的景況。
萬物生長都有個時節的。
京族那邊有句諺語:“六月初九見谷秀,七月初七吃新米”。意思是,這天早稻已經開始抽穗了,要是谷穗看著很飽滿,那豐收就有指望了。侗族的“嘗新節”,也是把剛熟的稻谷先拿去供奉神農,心里盼著“禾苞壓彎枝,倉廩滿溢香”!各種各樣的習俗,說來說去,都繞不開土地和收成這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