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繁昌一村民屋后挖坑 挖出西周青銅尊
119 2025-08-25
在脈診里,最精妙的一段理論之一,就是“相乘、縱橫、逆順”這幾個字。聽起來好像復雜,其實說白了,就是通過五行之間的關系,去判斷病情的虛實輕重。這套思路,不但邏輯嚴密,還緊密結合脈象,非常實用。明白了這幾點,看病時自然就心中有數,哪種病該急救、哪種病可調理、哪種病不好治,全都能判斷出來。
先說“縱橫逆順”這四個字。五行之間的關系,除了最常講的“相生”與“相克”,還有“反克”和“倒克”,這就構成了“橫、縱、逆、順”。什么是縱?就是本來該克的,現在克得過頭,比如肝木去克脾土、心火去克肺金,這種叫做“相乘”,也叫“縱”。縱就代表病勢比較猛,容易造成內傷、實熱、出血等重癥。再看“橫”,是指本來應該被克的,現在反過來來克,比如金本該克木,現在木去反侮金,火去反侮水,這就叫“反克”,病情雖存在,但一般不重,是“病微”的表現。
“逆”是倒著來的生克,本來是該生的方向,現在亂了順序,比如木去生火是正常的,但現在是木去生水,這就亂了生克的軌道。這種叫“倒施”,也叫“逆”,代表的是虛證——有力不足,氣機紊亂。再看“順”,就是按部就班地生,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該走的路,也是“順”,但反而是“病實”的表現。為什么?因為氣機太順,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路過去,病機一路走下去,火旺、濕盛、痰成,病情就扎實了,不容易疏散。
以上這些變化,關鍵在于一個“時”字。如果在本該如此的節氣里,比如春天木氣旺、夏天火氣盛,那這些脈象還算正常。但如果“非其時而得之”,比如冬天木克土、秋天水生木,那就不是順應四時,而是氣機紊亂,這樣的病就重了。不光要看五行之間的生克,還要結合節令時氣來看,才能真正讀懂一個脈象背后的意義。
再說腑與臟的關系,腑屬陽,臟屬陰。脈象里,浮數為陽,遲澀為陰。如果浮數之脈見于腑位,那就是陽乘陽;遲澀之脈出現在臟位,那就是陰乘陰。這兩種脈象都有一個共同點:陽獨陽、陰獨陰,都不是好兆頭。因為無論陰陽,若孤立不相濟,都不生化。陽乘陽者,陽盛無陰承載,容易動風動火;陰乘陰者,陰盛陽衰,氣機閉塞。
那陽乘陰又如何?比如浮數的陽脈出現在臟的位置上,雖然病重,但因為陽氣能入陰,屬于陽能救陰,還有轉機。反之陰乘陽,也就是遲澀的脈在腑的位置,陰寒侵陽,雖然癥狀輕,但難以恢復,因為陰困陽位,陽氣受制,遲遲不化。所以古人說:“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正是因為陽能入陰還能救回來,陰若壓陽,則陽氣盡失,就沒路可走了。
陰陽相乘的脈象,還要結合寒熱來分辨。陽不足以勝陰,陽被陰包裹,病人就怕冷;陰不足以制陽,陽氣獨盛,那就會發熱。這時候不是簡單地說“發熱就是實熱”,而是要看陰陽的動態平衡。如果兩者都過盛,那就看誰“并”了。陰并則寒,陽并則熱。有時候看似一冷一熱交替,實際上就是陰陽輪流強盛,比如瘧疾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會兒發冷、一會兒發燒,就是陰陽相斗之象。
所以?,脈象不是孤立的跳動,而是身體五行陰陽氣機的縮影。通過“相乘縱橫逆順”的分析,不僅能看出脈的真假虛實,更能結合五行相克生化的規律,判斷病情的發展方向。再結合臟腑陰陽的浮沉遲數,就能知道病是外在的邪氣乘了腑,還是內里的虛寒陷了臟。這種分析方式,是古人留給中醫后學的一把鑰匙,用來解鎖病機的真相。真正的診脈高手,不是看數值,不是求熱象寒象,而是透過脈象看到氣血運行的錯綜變化,這樣才不會誤診、不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