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小桔燈”,建立班級“暖”文化
156 2025-08-30
詩曰:“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時來運轉,可總是事與愿違。
好運氣到底是怎么得來的,還真的不是忽然冒出來的。
人生的成功,講究厚積薄發,運氣也如此。
如果你有以下幾個習慣,那么日積月累,運氣就自然而來,并且持續不斷。
01
“走一步,看三步”,謂之遠見。
漢高祖劉邦到了暮年,老眼昏花,病痛交加。
他聽說燕王造反,就派樊噲去征討。
當樊噲走到半路的時候,劉邦就聽人說,樊噲不懷好意,就立馬調度權臣陳平去滅掉樊噲。
陳平帶著一幫人,急急忙忙追到樊噲,只是把樊噲綁起來,并沒有滅掉。
過了幾天,劉邦就過世了。
大家都點贊陳平,辦事有方法。呂后也對陳平很贊賞,還提拔陳平。因為樊噲的妻子就是呂后的妹夫。
如果陳平執行了劉邦的話,那么呂后肯定不會放過他,后來的日子就混不下去了。
想一想,劉邦已經糊涂了,你怎么能稀里糊涂地執行命令呢?
古人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
事情是萌芽的時候,就能考慮到結果,發展的過程,節外生枝的可能,那就能把握尺度,促進圓滿了。順理成章,每一步,都會走好運。
02
“看一人,看四面”,謂之包容。
從職場上看,蘇軾是一個官員。
從王安石的角度看,蘇軾是一個下屬,也是一個唱對臺戲的人,還是一個文學上的朋友。
從老百姓看,蘇軾是一個美食家。
從歷史的長河看,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給一個人定位,這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人都有很多方面,不能單純從一個面,就判斷結果。
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p>
一座山都有幾種形象,更何況是人呢?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都能看人,那么你會發現人的優點,也會知道人家的優點比缺點更多。
那些不是好職工的人,也許回到家,是好父親,好丈夫。
對大兒子不好的母親,但是對小兒子不錯,也確實是費盡周折了。
人與人交往,理解萬歲。
當你能夠理解別人的時候,和誰交往都很順溜,人與人互相抬著,一起上升,就容易很多。
社交順了,看人都順眼了,那么你要做的事情,就得心應手了。稍有不對勁的地方,也更有可能得到幫助。
好運氣,源自于“好眼力、好心態”,對社會和人群的熱愛。
03
“遇一難,友八人”,謂之力量。
俗話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p>
當你困頓的時候,有七八個親戚朋友幫忙,走出困境就很容易了。
詩人李白寫下一句很驕傲的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strong>
這一天,他接到詔書,是唐玄宗要他入宮,做翰林院的官員。
可以說,他的運氣在這一天,是爆棚了。
但是在運氣的背后,是幾個人的幫助,不是他真的有通天入地的本事。
一把年紀的賀知章,聽說了李白的才華,就積極舉薦。
還有傳聞,說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舉薦李白。
據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里寫的故事,就知道,當年唐朝遇到一個番使,帶著國書到了朝廷。
國書上都是番文,文武百官都看不懂。因此個個汗流浹背。
而李白恰是可以看都能番文的人,所以就被百官們推舉出來了。
李白到了朝堂之上,還有官員為其磨墨,提鞋。這是待遇,更是官員對他的抬舉。
不難發現,一個人的一生中,有那么一段時間,配好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幾個要素,不走運,都說不過去了。
每個人都有低谷,但是不要灰心,你積極向上,有才學,總是會發光的。人家喜歡的,就是帶著光芒,但是還沒有混到好位置的人,稍微推一推,那就變成了朋友,合伙人。
04
“每一天,幫一次”,謂之善德。
人這一生,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如果你,日行一善,那么就積善成德。
看看春秋時的趙盾,晉靈公厭惡,還放狗出來,要讓趙盾死于非命。
關鍵時候,有一個武士跑出來,拼命保護趙盾,讓其逃走。
危難中,也能保全自己,這運氣夠好了吧。
究其根本,是趙盾在外出打獵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并且給了其一碗飯。
當趙盾聽說,乞丐的母親也沒有飯吃的時候,把隨身帶的飯菜,都給了乞丐。
乞丐后來就變成了武士,因此敢于舍命保護趙盾。
一報還一報,這是因果。你不給人創造報恩的機會,那么你就沒有好的運氣。
當然你是不知道,誰在什么時候會報恩的。你能夠做到的是,每天都做好事。那么接下來,你每天都有人回報你。
三天不行善,你就覺得自己面目可憎。習慣了這樣思考和行動, 災禍自然遠離。運氣靠近你,非常容易。
05
作家亦舒在《圓舞》里寫道:“十年寒窗,十年苦干,再加上十足十的運氣,才能有一份事業,你別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大多數人只能有一份職業,借之糊口,辛勞一生,有多少人敢說他的工作是事業?”
如果人沒有積累運氣的習慣,那么他只能普普通通,機會來了也抓不住。
同樣一座工廠里,有人混一段時間,就被提拔了,有人一輩子都在底層。運氣為什么給他,不給你?別發牢騷,幸運之神青睞的人,都是每天都進步的人。
如果你當下運氣不好,那就放大格局,包容他人,幫助他人,面對困難,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請相信,風水輪流轉,明天到你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