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風水小知識:玄關(guān)在住宅中有什么作用?
138 2025-08-30
作者:蘇滄桑
一
鐘聲散去,眼前的桐花已落了一地。我將耳朵貼近銅鐘壁再聽,那是我從未聽到過的一種聲音——嗡嗡的余音,來自銅鐘內(nèi)部,又仿佛來自洪荒,渾厚,凝重,如此近,又如此遠。
這是庚子年夏至將至的清晨,大雨如注的桐君山上,我穿著雨鞋拾級而行。山頂?shù)陌倭铉娚舷禎M了祈福的紅綢帶,鐘聲帶著人們的祈愿,響徹富春江兩岸,漣漪般散向遠方。
此時的遠方,不再是詩意之所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確診人數(shù)還在不斷攀升,觸目驚心。姐姐一家三口已滯留美國西雅圖半年,歸期無望。
此時,雨霧將桐廬江南江北包裹在一個仙境般的世界里,靜謐而美好。桐君祠前,滿坡桐樹盛開著淡粉色的花朵,滿坡花草匍匐在雨中閃閃發(fā)光,它們都是中草藥。
這些植物,沾滿了江南閏四月的雨水,沾染了我的目光,四千多年前,也曾沾染過一位老人的目光。
《嚴州府志》載:“上古桐君,不知何許人,亦莫詳其姓字。嘗采藥求道,止于桐廬縣東隈桐樹下……或有問其姓者,則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為桐君。”自古以來,華夏大地上幾乎每一片土地都被瘟疫掃蕩過,桐廬這樣的世外桃源也未能幸免,“華夏中醫(yī)藥鼻祖”桐君懸壺濟世,“每乘絳云之車,喚諸藥精,悉遣其功能?!卑傩崭卸?,請教大名,他指桐為姓,指茅廬為名,便有了“桐廬”這個后來被鐫刻進無數(shù)詩詞的地名。
當?shù)赜幸痪湓挘骸巴]人三天看不到桐君山是要哭的?!痹谒麄冃睦?,這座不高不矮的小山寄托著一代代桐廬人的鄉(xiāng)愁。桐廬人人均壽命82.7歲,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長壽之鄉(xiāng),這歸功于一方水土,或許也歸功于他們沒事就喜歡爬爬桐君山。
在桐君祠旁的茶室屋檐下避雨,茶室唯一的服務員說,雨這么大,我請你們喝茶吧,也不知道疫情幾時過去,天天一個人待這兒,太冷清了。
我說,會好的,會好的。
桐廬富春江兩岸汪玉英攝
二
雨鞋踩在石階的水洼里,發(fā)出嘰咕嘰咕的聲音,空山寂靜。想,一千年前范仲淹爬桐君山時穿的什么鞋?是什么樣的心情?
從森森古木錯落的縫隙望下去,范仲淹筆下的“蕭灑桐廬郡”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畫,漫天烏云和滔滔江水一齊朝我滾滾而來,與我昨日初到時細雨霏霏蒼翠欲滴的桐廬反差極大。山水有很多面,人亦如是。夜讀范仲淹,我讀出了他心與魂的糾結(jié)。
公元1034年春正月,46歲的范仲淹被貶睦州知州。才經(jīng)朝堂之上的大風大浪,又經(jīng)淮河“遇風”“舟楫顛危甚”的風波,范仲淹千里跋涉,終于抵達桐廬郡的州治所在地梅城,絕美的山水、淳樸的民風瞬間暖透了他的心。在桐廬郡的短短十個月里,范仲淹迎來他人生的第一個詩詞創(chuàng)作高峰,寫就《蕭灑桐廬郡十絕》等詩詞,在他一生所留的三百余首詩詞中占到了六分之一。
“蕭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云空?!?/p>
“蕭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p>
“蕭灑桐廬郡,公余午睡濃。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鐘。”
…………
他給恩師晏殊寫信說“唯恐逢恩,一日移去”。他深愛桐廬,不僅因這里的山水風物,還因時間深處一位在富春江岸日日垂釣的老人。
東漢著名隱士嚴光(嚴子陵)少有高名,退居富春山,漁樵躬耕,范仲淹為他修復祠堂,撰《嚴先生祠堂記》,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蹦敲?,范仲淹為何不效仿嚴子陵從此隱居桐廬?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說過:“古來高隱人,不盡是忘世,多是志愿極大,見不能然,遂決意不臣人。”
瀟灑(又作“蕭灑”),本意是雨落的樣子,形容景物凄清幽雅,人物自然大方、灑脫不拘。“志愿極大”的范仲淹,第一志愿當良相、第二志愿做良醫(yī)的范仲淹,身在桐廬心在天下的范仲淹,一點兒也不瀟灑——他的心很累,想要棲息在此,靈魂卻不肯囿于一山一水間。他志不在朝堂權(quán)位,而在天下蒼生。多年后,他第三次被貶謫,到鄱陽湖畔饒州就任時,梅堯臣寫了一首《啄木》詩和一篇《靈烏賦》寄給他,勸他不要像啄木鳥一樣啄了林中蟲卻招來殺身禍,也不要當烏鴉,要學報喜鳥。范仲淹提筆揮就了同題《靈烏賦》寄給梅堯臣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p>
如同富春江注定是要奔向大海的,與桐廬結(jié)下緣分的范仲淹也終究是要走的,他真正的生命底色從來不是溫潤閑逸,而是凝重闊遠。被朱熹尊為“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被韓琦尊為“大忠偉節(jié),充塞宇宙,照耀日月”的范仲淹,憂國憂民、勇往直前、俯仰無愧的范仲淹,怎么可能真的“唯恐逢恩,一日移去”呢?
12年后,58歲的范仲淹在貶所鄧州寫下了名動天下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震撼人心,千古傳唱。
這才是真瀟灑。
三
從雨霧裊裊的桐君山下山,到曾經(jīng)最熱鬧的東門碼頭吃午飯,人間煙火撲面而來。
我舉著傘,隔著濃稠的雨幕,仿佛看見嚴子陵、謝靈運、吳均、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柳永、蘇軾、陸游、楊萬里、黃公望、袁枚、張大千、潘天壽、豐子愷、郁達夫、周恩來……還有當代桐廬鄉(xiāng)賢葉淺予。他們一一走下夜航船,側(cè)耳聆聽風從遠處送來的富春江漁歌:“喔、嗬、吔、嗨、呦……”他們來此或上任,或游玩,或隱居,或避難,或探親會友。他們穿過一個個村莊、一片片暮春的茶園,我看不清是誰走進了一條古街一爿老店,誰對著始于南宋、被譽為江南“滿漢全席”的“十六回切”家宴咽了咽口水,誰拿起一雙合村繡娘做的新繡花鞋湊近鼻尖,聞到棉布和深山竹筍殼淡淡的香味,誰捧起著名的東門油條大餅淚流滿面,誰在打聽傳承了千百年的桐廬風俗“江南時節(jié)”……
雨聲里,我聽見身邊的桐廬小姑娘用雨霧般軟糯的聲音說,“江南時節(jié)”始于農(nóng)歷八月初一,到臘月二十幾,每個村三天,所有親戚朋友都可以到任何一戶人家隨意吃喝,越熱鬧越好,誰家過生日做壽都要湊這個時間呢。
東門碼頭一角的小飯館里,油條入口酥脆,嚼起來有股韌勁,熱氣騰騰的富春江螺螄青魚格外鮮嫩,微微的辣吊出的滋味恰到好處。店老板說,螺螄青好不好吃有講究,要長在不深不淺的富春江水里,十二三斤的最好吃,讓我想起關(guān)于桐廬的“離杭州不遠不近,城不大不小,江不寬不窄,山不高不低”,我想還有水不深不淺,人不溫不火,一切都剛剛好,在最舒服的度。
夏至將至,大雨中的富春江和黃公望、葉淺予的新舊《富春山居圖》一樣,美得像一個夢,富春未來城過于逼真的3D酷炫視頻則像另一個夢。人類本性愛山愛水愛隱逸,當代人理想中的隱居地,山水要最原始的,房子要最古樸的,室內(nèi)的家居用品卻要功能最現(xiàn)代、審美最時尚的,還不能離城市太遠。富春未來城知道人們的想法,于是把自己變成了人們想要的樣子——一個5分鐘上班、10分鐘上學、15分鐘健身休閑的高品質(zhì)生活圈。
“夏至雨點值千金”,漫天大雨如火焰席卷著天地,滾滾烏云的后面,庚子年日環(huán)食即將上演。月亮的陰影只能遮擋太陽片刻,人類每一次都能戰(zhàn)勝疫病生生不息嗎?夏至自古有消夏避伏、祭祀祖先、祈求消災年豐之俗,此刻,桐君山上又傳來一聲聲悠遠的鐘聲,是祈福,亦是警示。
大洋彼岸的姐姐發(fā)來一家三口在家包粽子的照片,說,提前過端午啦。我眼眶一熱,她定是想家了。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范仲淹非人人能當,把自己管好,把家料理好,安常處順,便是盡了老百姓的本分。我將鐘聲錄了下來,發(fā)給姐姐聽。
夏至已至,未來已來。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0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