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歷丨神話故事里的“扶桑”樹找到了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告訴你
小樹底下也好乘涼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三號青銅神樹

人怎么能闖這么大的禍?
不,是樹
世界上有兩種樹最好認
一種是長得好看的
一種是長得叛逆的

△一號青銅神樹 三星堆博物館藏
1986年至今
三星堆遺址1號到8號祭祀坑
共出土約8棵青銅神樹
目前已修復一號、三號青銅神樹
相較于總高近4米的一號神樹
三號神樹“身高”僅92厘米
“誰說一定要長成參天大樹
我偏要活得小巧玲瓏”

△圖源:川觀新聞
藤蔓式的枝條向下撐地
“麻花狀”的樹干兩兩纏繞
保持“螺旋式上升”
形成三條“張牙舞爪”的樹枝
同時又向旁“節外生枝”
“誰說一定要筆直生長
我偏要擰巴得理直氣壯”

端頂三座人首鳥身神像
是古蜀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太陽神
展開雙翅、尾翎高高豎起
威風凜凜站在神樹的花蕊上

鳥身部分為勾云紋
胸口為太陽形狀紋
此造型雖與三星堆其他青銅人像一致
但這種“人獸”組合還是讓人詫異
“誰說長得丑就不配愛
我偏要快樂崇拜”

△三號青銅神樹由70多塊殘件修復而成
每一處“缺陷”看似不合理
但卻構成了三星堆青銅神樹
另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便是三號神樹的“叛逆美學”
找到了!
神話傳說的“現實樣本”
如果神話中的神樹扶桑會開口說話
“原以為我只是個傳說
沒想到古蜀人竟真把我造出來了”
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編著的
志怪小說集《海內十洲記》
是這樣描寫扶桑樹的
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
對照三號神樹的“長相”高度相似
關于扶桑的記載
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意思是在遙遠的東方
十只太陽鳥棲息的神樹扶桑就生長在那里
“日出扶桑”
扶桑和太陽是“鐵桿CP“
人首鳥身像和太陽紋飾
也無不體現了
古蜀三星堆先民對太陽和神樹的崇拜
“不裝了,就這么帥”
神樹CT照曝光硬實力
三號青銅神樹的叛逆
同樣也體現在鑄造層面

△圖源:《三星堆遺址出土三號青銅神樹鑄造工藝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物》 2025年第4期。
透過CT掃描影像
直接曝光“硬核實力”
神樹整體系分鑄成型
人首鳥身像、樹干、樹枝、樹座等均采用鑄接方式

△圖源:《三星堆遺址出土三號青銅神樹鑄造工藝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物》 2025年第4期。
樹干采用分段鑄造后進行鑄接
并且運用條形芯撐和芯骨技術
芯骨:在制作泥芯時在中間加入有機質或金屬質條狀物,起到加固和支撐泥芯的作用,類似于現代建筑中的“鋼筋”。
條形芯撐:橫向貫穿包括器表、器壁和泥質內芯的整個器物,其作用與其他芯撐一樣起到固定內芯位置的作用。
這種技術現象在商周青銅器鑄造中十分罕見

△圖源:《三星堆遺址出土三號青銅神樹鑄造工藝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物》 2025年第4期。
同時,別看人面鳥身神像是“附件”
三星堆鑄工匠人的職業素養是
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尾翼及人面冠上的小部件
也都要分別單獨鑄造再組裝
至少經歷4到5次澆鑄過程
看似尋常 寸寸匠心
三號青銅神樹
用低調的外表包裹鋒芒
當我們望向它時
說不定能連上宇宙Wifi
和古蜀人一起看個科幻大片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王楠
視覺丨丁麗潔
審校丨朱冬梅 肖大貴
統籌丨劉瑩 田昊原
特別鳴謝丨三星堆博物館 總臺四川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