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死三年不立碑”,怎么回事?立碑的講究都有哪些呢?
民間傳統講究人死后要“入土為安”,為了尊重和紀念死者,所以就出現了墳墓。《管子?九變》記載:“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也。”墳墓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后人為了紀念先人,往往在墳墓旁立上墓碑,一來確定先人墳墓的位置,二來墓碑上的碑文可供后人更了解先人。

古時候,埋葬死者并沒有墓碑,甚至都沒有高出地面的土堆,只是挖出墓穴來埋葬死者。《禮記?檀弓上》記載:“古也墓而不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兩代人還能記清墓穴的位置,三代以后就很容易找不到先人的墓穴了,再加上過去社會比較動亂,戰事頻繁,一些墓穴很早就被遺忘了。

為了記住先人的墓穴,人們起初用木樁作為標記,在木樁上刻上死者的信息。但是木樁也容易損壞,人們最后用石柱來標記墓穴,石柱上刻著死者的信息,這就最早墓碑的雛形。
民間俗語說:“新墳三年不立碑”,這是為什么呢?墓碑作為墓穴的標記物,可以確定墓穴的位置和雕刻死者的信息,墓碑這么重要,為什么新墳三年不讓立碑呢?
為守孝道
民間傳統講究“人死為大”,先輩去世,后輩要為長輩守孝。守孝,尊親死后,服滿以前,居住在家,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守孝期限要三年之久,《論語?陽貨篇》記載:“三年之喪,期已久矣”,說的就是守孝三年的時間特別長久。

既然三年的守孝期限內,不能有交際和娛樂,只能居家,如果三年內在墳墓周圍動土,那便是對死者的不尊敬,更不用說聚集親友為先人立碑了。所以為新墳立碑要等三年之后。
風水考驗
古人認為,先人去世后安葬的位置會影響后人的未來生活,所以安葬之前一定要選擇一個風水寶地,這樣才能得到先人的保佑。

那么如何才能確定選擇的墓穴位置是“風水寶地”呢?這就要通過時間來考驗了。先人安葬后,后人先不立碑,而是看三年之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只是說墓穴的變化,還有家中的變化。如果三年后,墓穴安然無恙,沒有塌陷和損毀,家中也是諸事順利,這就可以確定這塊墓穴是一塊“風水寶地”了。這時候就可以立碑了。反之,則要將墳墓重新搬遷到新的地方。

立碑的講究
除了新墳三年不立碑,立碑還有哪些講究呢?
一、立碑的日子。立碑一般會選在祭祀先人的日子,比如:清明節、十月一等。因為祭祀的日子修繕墳墓沒有忌諱,平時是不能隨便在墳墓上動土的。
二、墓碑的位置。一般人們會把墓碑當做墳墓的門面,所以墓碑應該立在墳墓的正面,墓碑的中心線和棺木中心線一致。古人認為墳墓是逝者的住宅,作為大門的墓碑自然應該和墳地朝向一致,這樣風水才是最好的。
三、墓碑的朝向。墓碑的朝向也是有講究的,并不是把墓碑立起來就可以了。風水學把墳墓按天干地支分為了二十四山,風水學認為墓碑的方向應該和二十四位中的點穴位一致。

墓碑不宜朝西,古人把四個方位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西方正是白虎位,白虎位陽氣重,所以屬陰的墓碑不宜朝向西。
結語
立碑是文化的傳承,是對先人的尊重和紀念,所以一些迷信的思想應該摒棄掉。但是,傳統的文化還是應該得到傳承,只不過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