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風水宗師犯了忌諱,美貌女兒出生就帶桃花煞,身邊男人不斷
128 2025-09-02
夢回千年古潘山
□融媒體記者 吳拏云 文/圖
潘山古地,實為大潘山、小潘山二山之統稱,俗稱“大小潘山連”。潘山地處泉州古城西門外,橫亙于溫陵古城與南安豐州城之間,頭枕清源山,面朝紫帽山,西牽翠屏山、葵山,南飲晉江(黃龍江段)之水,自古以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民間稱其形勝盡得“山川拱月”之勢。潘山聚成村落,歷史悠久,且數次更名。唐時初名“潘山”,據傳與唐代潘節將軍有關,而后稱“潘山村”,之后屬南安“唐安鄉修文里”;唐末五代時期,潘山因置“招賢院”,民稱“招賢里”;宋時,屬唐安鄉昭文里,別名“潘山市”。明清時期,屬南安縣三都潘山鋪。1984年改為北峰鄉招賢村,村委會駐地在潘山。如今,大潘山和潘山村已劃入豐澤區北峰街道招賢社區范圍,小潘山則在北峰街道招豐社區溪墘一帶。
據泉州市文博研究員陳鵬鵬介紹,歷史上的潘山古市集聞名于世,這里曾因商貿繁榮,車馬輻輳,久集成市。民國《南安縣志·卷之二》載:“大小潘山在縣東南七八里,屬三都,負大溪北岸,民居輳集。有潘山市,上有陳元光廟、陳洪進祠。宋時都巡寨在焉。”
潘山文史學者潘文忠、潘文國介紹,潘山在歷史上之所以繁華,首先是得益于其便利的交通,據《泉州府志》載“潘山有潘山港,云泮橋”,唐宋時這里即古道縱橫,是連接溫陵古城與豐州城的必經之路。潘山道上曾有云泮橋、三板橋、招賢橋、佳池橋等橋梁,方便車旅商隊越溪跨渠,沿道亦有見龍亭、棲鳳亭、招賢亭、送客亭、潘山驛、招賢驛等可供憩息之所。水運也很發達,古時潘山西部黃龍渡口一帶設有溪墘山泉漳都巡檢寨,商船在寨前往來穿梭不絕。陸地交通、港口水運的便捷,導致潘山成為泉南日用品、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交匯、貿易的集散地之一。
巷內明清建筑規模較大
潘山古街上還有一些老店鋪
其次,潘山人口多,古井多,街巷完備。光潘山古街一帶即有甘露井、招賢井、宮下井、王公井、市忠井、后宅井、鎮尾井、櫸頭井等民生古井。放眼古街,移步換景,有石獅巷、樸宅巷、廣元巷、莊厝巷、后宅巷、后巷等,巷內迄今藏存不少明清建筑,足以窺見古時地方人口的稠密程度。舊時潘山古街店鋪林立,有茶樓、酒館、肉鋪、當鋪、飲食、書畫、日常用品、作坊等,貨物琳瑯滿目。
另外,寺觀、廟宇林立,也是潘山古市集得以長期繁華的原因之一。潘山境內古有白云廟(俗稱天公觀,今稱元妙觀)、潘山泉郡威惠廟、潘山昭德廟,以及多個境主公廟等,民多往祭,香火鼎盛。于是,這里人來人往、摩肩接踵,把潘山街硬是擠成了熱鬧非凡的市集。明代左侍郎丁啟濬亦曾作《大小潘山》詩曰:“非關謀選勝,暫此息塵勞。軒檻臨流險,煙云送目高。網懸閑夕市,帆掛急春濤。小飲江天暮,歸途首重搔。”足見在明代,潘山是旅人、商船匯聚之處。而這潘山市集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還很出名,號稱“潘山小香港”。
潘山古市集的繁華還與一地文脈綿延息息相關。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審邽、王延彬父子在潘山一隅設泉州招賢院,招賢納士,吸引了包括李洵、韓偓、王滌、崔道融、王標、夏侯淑、王拯、黃滔、徐寅、翁承贊等在內的大批名賢來投,文風乍興。宋元時期,呂璹、釋大圭等游經此地,吟詠成篇,佳聯傳世。有明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潘山之西南安孔廟魁星樓前焚青衣,棄筆從戎,后于潘山招賢橋招兵買馬。潘山人潘庚章、潘伯亮等投入鄭氏旗下,一時風云激蕩。近代高僧弘一大師1933年與廣洽上人等途經潘山,在古道旁發現“唐學士韓偓墓道”碑。弘一大師伏碑痛哭,后又于1935年偕廣洽上人到該碑前留影。先賢駐足,潘山增輝。有華彩名章,有文士清夢,有高僧淚影,亦有天地壯氣、英杰豪風,夢回潘山,管窺歷史風貌,期待這份獨特歷史記憶受到關注與重視,并在新時代重煥生機。
唐宋遺風 千年印記
——潘山歷史古跡初探
□融媒體記者 吳拏云 文/圖
曾幾何時,潘山一地車馬駢闐、人氣爆棚,游人紛至沓來。境內招賢院、溪墘古港、威惠廟等,見證泉州唐宋乃至明清海絲商貿的輝煌歷程。潘山古地,迄今文物遍地,猶存唐宋遺風。檢視潘山千年人文史跡、歷史遺存,加以保護傳承和利用,意義非凡。
潘基文曾為千年古井題字
滎陽潘石刻為唐代石刻
位于今北峰街道的潘山,自古以來就遐邇聞名,其地名是怎么來的呢?據潘山文史學者潘文忠介紹,潘山之名的由來,相傳與唐代潘節將軍有關。據《八閩通志》《閩書》《漳州府志》等文獻記載,唐總章二年(669),潘氏入閩始祖潘節(又名潘源,字執中)將軍隨陳政、陳元光將軍自河南固始縣率軍南下入閩粵平亂,率部駐軍于古南安唐安鄉修文里山間,拓產課耕,漸成聚落。其軍所駐山頭在民間口口相傳為“潘山”。駐軍周邊尚有營前山(屯營處)、箭(井)山、馬厝山(養馬處)、草群山(囤糧處)、田厝山(墾田處)等古地名。而在潘山西北隅皇厝境,今存有千年潘井、滎陽潘石刻、潘宅山界等古文物;還有昭德將軍潘節墓、明筍江潘氏祖墳、清武德將軍潘致齋墓等歷代古墓葬群,以及昭德廟、閩潘宗祠(潘氏宗祠)等祠宇古跡。
由潘基文先生題寫的“飲水思源”碑
據潘氏入閩始祖文化園秘書長潘再生介紹,潘山一帶古時多為鹽堿海灘,百姓用水困難。潘節將軍唐末率軍至此,得知這一情況后,令部隊選址掘井,并與村民分享井水。村民遂親切稱之為“潘井”。如今千年已過,潘山皇厝山麓的“千年潘井”尚保存完好,井水清澈見底。據悉,井底還留存一方石板,上鐫一個“潘”字。2018年6月,第八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在確認自己是閩潘族裔并得知千年潘井故事后,為自己的祖先潘節將軍愛民如子的氣節所感動,欣然提筆用中文和韓文寫下“飲水思源”四字。族人立碑以紀。井與碑,遂成中韓文化交流的見證物。
“將軍臺”上屹立著潘節將軍雕像
潘節將軍作為潘山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陵墓“昭德將軍墓”今在潘山皇厝山麓口。陵墓坐向艮坤兼寅申,為閩南古墓葬建筑格局。陵墓前三埕三曲三送,立有石望柱一對,另有八卦放生池一口。陵墓左側有“將軍臺”建筑物,臺上屹立著潘節將軍的雕像,左手握劍,右手持策,威風凜凜。
宮觀星布成為獨特風景線
潘山威惠廟位于今招賢社區內
潘山威惠廟位于今招賢社區內,廟宇外筑紅磚瓦墻與道路隔開,山門朝西南方向,上書“泉郡威惠廟”。步入石埕內,只見一座坐東朝西、三開間上下落兩進廳兼回廊的閩南宮宇建筑峙立眼前。大門上有“威惠廟”青石金字匾額,門廊內另有石柱楹聯:“嶺南總管威鎮南疆,廣圣尊王惠光潘山”“威震八閩功績懋勛垂故唐,惠濟群生神祐顯赫護潘山”。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壇廟寺觀》載曰:“(南安縣)威武陳王廟:在縣治東潘山市,祀唐豹韜衛大將軍元光。宋建炎四年,賜額‘威惠’。”
俗稱“王公宮”的潘山威惠廟主祀唐豹韜衛大將軍陳元光,列祀潘節將軍等,大門口這些楹聯都是描述陳元光功績的。廟的原址位于小潘山天公山麓,始建于唐代。古威惠廟坐南朝北,背靠潘山“獅舌穴”。北宋光祿卿呂璹有《題威惠廟》七律詩云:“當年平賊立殊勛,時不旌賢事忍聞?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亂營夜雜陰兵火,殺氣朝參古徑云。靈貺賽期多響應,居民行客日云云。”從側面說明,威惠廟宋時即香火鼎盛。1921年因修建泉永公路,路直穿前殿和中殿,廟宇遭破壞,神像移于后殿。20世紀60年代,廟圮。1995年,邑人集資擇今址重建威惠廟。
潘山一地的天公山(亭仔山)之巔,古時曾設有“白云廟”(俗稱天公觀、天公臺、天觀,今稱元妙觀)。清乾隆《泉州府志》記曰:“元妙觀,在府治南。晉武帝太康(280—289)中為‘白云廟’。”《豐州志》錄:“唐代,九日山曾設水陸道場。高士秦系曾于九日山西峰注《道德經》。潘山曾設天觀。”白云廟是道教傳入閩地后的第一座道教宮觀,后來隨著郡城從豐州遷至泉州,而移建于泉州城內。潘山天公臺曾于1922年重建,屋蓋為水泥結構,中有“萊臺”二字楷書碑刻一方。萊臺,意即教徒朝覲之圣地。然,天公臺今已圮廢。“萊臺”碑刻收藏于今南建筑博物館內。
潘山市忠堡露井廟前有一口甘露井,千年不涸。
潘山市忠堡露井廟,今位于招賢社區市忠堡角落東側。據悉,該廟始建于唐開成四年(839),因廟前的甘露井而得名。此井清冽甜美,且千年不涸。廟內主祀李唐第九代皇帝代宗李豫,百姓稱之為“廣平尊王”。唐末,李豫平定安史之亂,聲名顯赫,故多地建有其祀廟。廟內墻上還嵌有一方現代所鐫“市忠堡露井廟碑”。這露井廟為潘山久負盛名的廟宇之一。
除此之外,潘山地區還有鎮美宮、溪靈宮、觀音佛祖宮、三王府宮、潘山大人公宮、宮下宮、邱厝境相公宮、演內境比干宮等眾多宮觀,亦有邱氏宗祠、高氏宗祠等姓氏祠堂,殊難計數。宮觀多,民俗活動多,是潘山一道獨特風景線。
古井古街見證當年繁華
潘山也是古井文化出眾之地。
招賢井旁立有“潘山市碑”
在潘山宮下舊街邊,有一口六角雙孔大古井,名為“招賢井”。井盤旁立有“潘山市碑”。此碑高143厘米、寬58厘米,厚11厘米。碑刻沒有署年代,但依碑文內容可知該碑刻于宋代。《泉州古城歷代碑文錄》一書中有該碑文字的記載:“南安縣招賢里至潘山市,東至本縣□驛口五里,西至本縣□□驛五十里,縣尉廖□□、主簿游□□、通直郎□知縣事朱。”(注,□為缺字)潘山市古為商肆云集之地,相當繁榮,從碑文看,其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潘山市碑屹立上千年,迄今守望著古街的崢嶸歲月。
除了上述“千年潘井”、招賢井、甘露井外,潘山古街一帶尚存宮下井、王公井、市忠井、后宅井、鎮尾井、櫸頭井等民生古井,它們有的是單孔井,有的是雙孔井,一般都在宮觀邊或民居圍墻外,方便人們取水使用。每一口井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這些古井不僅是潘山古跡,更是市井生態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無數人前來探尋這份古老而神秘的魅力。
古時潘山西部的黃龍江邊有溪墘渡口,今渡口早已不見,僅留遺址。
黃龍江邊的“溪墘古渡”刻石
潘山尚存一條古街,今街長約二里許,呈西東走向。街內建筑布局合理,街市肌里脈絡清晰。據說早年這里唐磚宋瓦、列屋成街、商鋪林立。而今房屋多有翻新,店鋪較少,老街車馬駢闐的繁華盛景僅存于記憶之中。古時潘山西部的黃龍江邊有溪墘渡口,今渡口亦已不見,僅留遺址。
招賢院曾助推文化交融
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審邽、王延彬父子為招納中州名士而創建了潘山招賢院。
招賢院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創建有力地促進了泉州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傳播中原文化,推動閩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有著深遠的意義。后來,在招賢院附近又建有招賢橋、招賢井、招賢亭等。而今招賢院已蕩然無存,招賢亭也無從稽考。招賢橋、招賢井遺址尚在,但招賢橋的橋石板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用作鋪路石,橋體業已無存。相傳,明末鄭成功曾在招賢橋頭,高展抗清義旗,招兵納將,一時豪杰云集。
清代,潘山還有一座規模較大的敬文亭,該亭在泉郡威惠廟以西100米處。亭前原有兩方碑刻,今皆無覓。碑體為白色花崗巖材質,雙面鐫刻,楷書銘文。碑一面刻有主持學事的知府、知縣、教諭、訓導等名字;另一面鐫有巡撫部院、提督學院、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官員的名字。潘山一帶另有多處重要文物,如宋代趙不懬墓、唐學士韓偓墓道碑和泉永德古道遺址等。白駒過隙,昔日風景給后人留下無限追思。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