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裝修:選餐桌牢記“7不買”,不是執拗,而是經驗和教訓
175 2025-09-04
北京暴雨那天下了好幾天,朋友圈全是水淹的照片。我在網上刷到個奇怪視頻,故宮太和殿臺階上全是一千多個龍嘴在噴水,場面跟放煙花似的。奇怪的是雨再大,故宮地面一點積水都沒有,底下金水河都快滿出來了。
我上周末專門去故宮看了下。那些龍嘴雕刻的挺細,雨水進去直接排到地下暗溝,臺階還是斜著的,水順著往下流。現在很多馬路都是平的水泥地,下雨水流不動,積水能擱好久才排完。
明代那時候蓋故宮,沒用水泥鋼筋,全靠石頭砌的暗溝。聽說六百多年了從來就沒大修過。去年北京下特大暴雨,不少地方都淹了,故宮愣是沒積水,地下管道還都是原來的零件。
那天在什剎海那邊逛街,發現老胡同在學故宮鋪路。青磚中間留縫,雨水能滲進去。修完后下雨走路鞋底都不容易濕,跟過去比進步挺大的。網上有人夸這是古代黑科技,其實也不算啥高科技,就是把地形和水流算準了。
前兩天又下大雨,朋友圈里西站地鐵口又開始積水。故宮那邊倒沒再發新視頻,估計還是沒積水。拍了幾張龍嘴排水的照片發朋友圈,結果點贊的人特多,好多人都不知道故宮還有這實用設計。
胡同里那些老街坊說,青磚鋪的路雖然走得慢點,但下雨天不積水確實方便。現在有些高樓設計的排水管看著粗,可要是坡度不對照樣堵得慌。專家復原明代計算手稿時發現,當時工匠光測算角度就反復改了好多遍。
住建部今年在搞海綿城市試點,聽說也是參考了類似思路。不過咱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以后出門下雨別再蹚水就行。反正看故宮這老辦法,用到現在還沒壞,說明當年工匠真動了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