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明|| 能發大財的人,這三處往往比較大,看看你身上有沒有
咱老百姓常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誰不盼著財富能砸中自己的腦門兒?
可您發現沒,那真正讓財富駐足的、發大財的人,可不是靠嗓門大、塊頭大吃飯的。
而是靠他們身上這三處往往比普通人 "大“的特征!
這可是真正的發財密碼,你且快來對照一下,看看你身上有沒有!
一、氣量大:容得下冷眼的人,才端得起金飯碗
窮人爭對錯,富人算利弊。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氣量小的人,眼里只有是非黑白;氣量大的人,心中裝著利弊權衡,更看重長遠的利益。
就說曹德旺,玻璃大王可不是白叫的。
有一回,他被同行誣陷偷稅,換作脾氣暴的,估計得直接開罵,甚至打官司。可曹德旺不慌不忙,直接公開賬本,用事實說話。這一舉動,不僅讓謠言不攻自破,還贏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合作機會。
畢竟,誰不愿意跟一個大氣、坦蕩的人做生意呢?
這就是氣量的魔力,您能容下多少委屈,就能承載多少財富。
反觀我們身邊,多少人因為一點小事就撕破臉皮?職場上,同事一句無心之言,能記恨好幾年;生意場上,為了那點蠅頭小利,就把多年的合作關系給斷了。
您說這圖啥呢?看似占了小便宜,實則是丟了人脈,斷了財路啊。
就像那玻璃心,稍微一碰就碎一地,財富自然也像沙子一樣,從指縫里悄悄溜走了。
咱得明白,心寬才能兜住財,氣量夠大,財氣才能跟著來。
二、格局大:眼睛盯著十年后,錢會追著你跑
不知道您有沒有在夜市逛過,那些小商販為了多賺五毛錢,不惜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眼里就盯著眼前的那點小利。
窮人往往賺的是差價,做的是一錘子買賣;而富人賺的是趨勢,看的是長遠的發展。
就說任正非,在華為創立初期,就定下了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 的核心理念,每年都把 10% 以上的營收投入到研發中。
當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錢花得冤枉,不如直接拿來賺錢實在。可現在呢,華為靠著強大的技術實力,在國際舞臺上和巨頭抗衡。
這就是格局的差距,一個是做買賣,只看眼前一畝三分地;一個是做事業,心里裝的是十年后的商業版圖。
《元史》里有句話:"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
說白了,就是眼界得夠寬,看得夠遠。
晚清首富胡雪巖就深諳此道,在生意鼎盛的時候,他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開始布局錢莊、當鋪、藥材等多個領域,甚至資助左宗棠西征。他的這種跨界思維和長遠布局,最終讓他構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
咱們常說 "選擇大于努力",可高質量的選擇從哪兒來?就源于大格局的視野。
這就像下棋,業余選手只能看一步,走一步算一步;職業選手能看到三五步,提前謀劃;而大師級人物,能預判十幾步后的局面,早早就布好了局。
您說,這樣的人能不發財嗎?
三、膽子大:財富是風險的補償,不是努力的工資
老話說 "富貴險中求",這話雖然有點糙,但理不糙。
這個世界很現實,機遇從來不會等著您 "考慮考慮",它只等那些 "干了再說" 的人。
當年馬云拉著十八羅漢創業,說要做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好多人都覺得他是瘋子,甚至有投資人當面說:"你們連商業計劃書都不會寫,還想改變世界?"
可馬云膽子大,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他敢把房子抵押了發工資,敢在非典時期,帶著團隊在地下室隔離辦公。
他這膽子大,可不是賭徒的孤注一擲,而是算準了人性的剛需:
哪個商人不想賺錢?而互聯網正好能讓賺錢更容易。
咱得澄清一下,膽子大可不等于盲目冒險。
真正的膽子大,是把風險拆成零件來算:先想想最壞的結果能不能承受?要是能承受,那就大膽去干;要是承受不了,那就再琢磨琢磨。
咱普通人聽到創業,第一反應可能是 "萬一賠了咋辦?" 可那些成大事的人,先算清楚自己的底線,覺得能行,就果斷出手。
機會稍縱即逝,等您想明白了,說不定早就被別人搶走了。
您看,能發大財的人,真不是靠嗓門大、力氣大,而是把這三處“特征”撐得更大。
下次再聽說誰誰誰發財了,別急著羨慕,先摸摸自己的心口——這三處“特征”修煉得夠大嗎?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藏著你未來幾十年的財富哦!
☆行運先行動,改運必改心。期待與您一起成長!謝謝每一位有緣人的【關注】+【點贊】+【在看】! 祝您們日進斗金,八方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