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收視排名前30、豆瓣評分前10名、網播破百億,共計43部劇的出品公司中,華策影視及旗下的克頓影視、劇芯文化、劇酷傳播、辛迪加影視獨占9部,包括《解密》《錦繡未央》《親愛的翻譯官》《微微一笑很傾城》等,穩坐民營電視劇第一股的位置。從數量上說,華策影視榜單綜合數量相當于后三家之和。
北京完美世界影視共計3部劇上榜,包括《咱們相愛吧》《神犬小七2》《麻辣變形計》。
根據2016年A股影視公司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華策影視總營收超15億,同比增長27%,其中,電視劇和網劇貢獻最大,達10.34億,占總營收67%;完美世界上半年影視劇業務營收2.66億,增長率為29.08%。
在綜合榜單中,占有兩部劇名額的出品公司包括,出品《獵人》《老公們的私房錢》的華錄百納,出品《麻雀》《青云志》的歡瑞世紀,出品《小丈夫》《女醫明妃傳》的新麗傳媒,出品《好先生》《小別離》的檸萌影業,以及出品《美麗的秘密》《旋風少女2》的觀達影視。
其中,A股上市公司華錄百納上半年實現營業利潤9028萬,同比增長37.02%;歡瑞世紀于11月9日借殼星美上市成功,實現了與A股對接;相比之下,新麗傳媒上市之路命運多舛,從2012年申請IPO,至今年9月才進入預披露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僅成立兩年的檸萌影業和觀達影視風頭勁健。檸萌影業今年推出的《小別離》《好先生》也取得了市場和口碑的雙重認可;觀達影視通過出手公司全部股權,成為上市公司思美傳媒的全資子公司,今年觀達影視出品的《美麗的秘密》《旋風少女2》收視上佳;號稱國產劇門面的正午陽光團隊,今年出品了《歡樂頌》《如果蝸牛有愛情》,保持了一貫水準。
除此之外,A股涉及電視劇業務的公司中,唐德影視上半年度營業收入2.66億,同比減少0.96%,2016年該公司出品的《結婚為什么》《天倫》上星播出,成績不如預期;慈文傳媒今年播出的《老九門》《謎砂》數據表現良好,上半年取得31%的營收增長;
北京文化出品的《少帥》《我的岳父會武術》在今年上星播出后,市場反饋良好,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6億元,同比增長80.35%;新文化傳媒出品的《潛伏在黎明之前》《兩個女人的戰爭》在衛視播出,上半年該公司營業利潤1.3億元,同比增長2.06%;
而老牌電視劇制作機構華誼兄弟上半年利潤下滑近四成,今年出品的電視劇《還是夫妻》《五鼠鬧東京》等,反響一般。
新三板涉及電視劇業務的公司中,唐人影視和耀客傳媒表現良好。唐人影視今年出品了《女醫明妃傳》《旋風十一人》《青丘狐傳說》等劇,上半年實現營收3.66億元,同比增長791.7%;耀客傳媒憑借《幻城》《女不強大天不容》的良好銷售,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00.84%。
從制播關系來說,在今年11月北京電視劇“秋推會”上,總局領導提出推動電視劇從制播分離向制播聯合的轉型。事實上,在近兩年的中國電視劇產業中,不少平臺與機構早已開始了行業縱向整合。
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中,《羋月傳》《親愛的翻譯官》《好先生》出品機構中包括樂視網,山東衛視參與出品《繼父回家》《搭錯車》,愛奇藝參與出品《老九門》,尚世影業參與了《致青春》,幸福藍海參與了《中國式關系》。播出平臺從項目初始階段介入,與制作機構在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減少了供求信息損耗,降低了投資風險和交易成本,正在構建一種良性制播關系。
衛視全年9部電視劇網播破百億
2016年,國產劇整體收視出現下滑。拋開跨年劇《羋月傳》不算,截止目前僅有3部劇CSM52城最高收視破2。同時,一線衛視電視劇播出效果差距縮小,收視扁平化明顯。
從衛視層面入手,“看電視”對2016年截止到12月10日的CSM52城電視劇平均收視排名、2016國產劇豆瓣評分排名進行了梳理:
2016年CSM52城電視劇平均收視排行榜TOP30(衛視)
(數據截止12月10日,跨年劇只計算2016年度數據)
2016年衛視國產劇豆瓣評分排行TOP10(衛視)
從收視排名可見,湖南衛視在2016年衛視電視劇平均收視前30名中,占據11席,江蘇衛視占據6席,東方衛視占據5席、北京衛視占4席,剩下浙江衛視、山東衛視各占2席。
從豆瓣口碑排名來看,2016年電視劇排名前十的衛視中,東方衛視占有7席,北京衛視占有6席,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遼寧衛視占有2席,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廣東衛視、東南衛視各占有1席。
綜合收視數據及口碑評價,東方衛視及北京衛視在2016年的電視劇購播中成績較為突出,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數量較多。湖南衛視、江蘇衛視電視劇收視表現良好,而一線衛視中,浙江衛視電視劇編播成績相對欠佳。
從網絡播出量來看,根據Vlinkage數據統計,截止今年12月10日,視頻網站歷史上共有16部劇網絡播放量突破百億,有9部劇為今年上線播出,比往年所有電視劇之和還要高。
2016年網絡播放量破百億電視劇
(Vlinkage數據,截止到12月10日)
這16部播放量破百億的劇,全部為電視劇的網絡播出,沒有網絡自制劇,可見,純網自制劇和電視劇在制作、傳播度上的整體量級上還存在差別。而今年這9部播放量過百億的電視劇,其電視播出平臺基本集中在湖南、江蘇、東方三家衛視,收視表現同樣不差。
《全球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電視觀眾約12.8億,網絡視頻、手機視頻用戶9.09億,電視、PC、手機端用戶對電視劇的喜愛程度占比逾50%,電視劇復合渠道觀眾規模約11億。可以看到,網臺聯動可以實現有效共振,在傳播聲量上互為補充。而能否打通多個渠道,在不同終端攻城拔寨,也將成為衡量電視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數據同樣表明,視頻網站在現象級大劇傳播中,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一極,一網與一星也完全可以等量齊觀。坐擁資本優勢的視頻網站,在消化大劇成本方面作用已經凸顯,因此國產大劇成本及售賣價格,也會逐漸提高,不會降低。
話語權的加重,也帶來網臺博弈中勢能的浮沉,2016年《劍俠傳奇》《老九門》等劇嘗試的“先網后臺”等播出模式,在未來也將成為網臺聯動中的重要播出形態。
周播:
一線衛視集體試水周播,市場模式尚不成熟
2016年,周播劇市場繼續養成。繼2011年湖南衛視在國內首次推出周播劇模式,以及2015年東方衛視推出“心跳80分”劇場之后,2016年,江蘇衛視、北京衛視也先后啟動周播劇場。
周播劇播出模式在2016年受寵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一劇兩星”后衛視購劇成本增大,晚間黃金劇場不得不重新進行差異化的戰略布局;其次,周播劇的廣告招商可以進行類似季播節目的項目化操作,而非單純依賴時段廣告的模式,較長的播出周期,也可以充分吸附廣告價值;另外,經過湖南衛視的多年培養,周播劇模式在國內的認可度在提升,觀眾基數逐漸增大。
2016年,湖南衛視周播劇場主要由三個板塊構成,包括“鉆石獨播劇場”“青春進行時”以及“超級獨播劇場”。播出的劇目主要以古裝玄幻類及青春偶像類居多,包括《青云志》《幻城》《青丘狐傳說》《相愛穿梭千年2》《旋風少女2》等。
東方衛視周播劇場每周一晚22:00播出,主要以探險、懸疑類為主,今年播出了《老九門》《如果蝸牛有愛情》《新婚公寓》等劇,該劇場還將于12月26日播出《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周播劇場都是從三季度開始播出,縱貫暑期檔。江蘇衛視播出了《九州天空城》,北京衛視先后推出了《新邊城浪子》和《臥虎》。
整體來看,2016年國產周播劇題材類型聚焦玄幻、偶像,目標收視群體以年輕觀眾為主,很多重點劇目如《青云志》《老九門》《幻城》《九州天空城》都選擇了學生群體居多的暑期檔播出。
2016年,國內周播劇的另一個特點是與視頻網站捆綁聯動較為緊密,部分電視劇進行了“先網后臺”的模式運營。如《老九門》《青云志》《如果蝸牛有愛情》在網播平臺,都采用了“付費會員搶先看”的方式。
暑期檔結束后,周播劇收視集體走低,事實上這也反映了國產周播劇的一些瓶頸。目前,觀眾對國內周播劇最多的詬病是情節強度不夠,節奏拖沓,劇集過長,只是將已經制作好的日播劇按照周播模式播放,非專門為周播劇場打造。
另一方面,周播劇國際上通行的制作方式是“邊拍邊播”,伴隨觀眾口味和收視效果變化隨時調整,這種情況在國內現行審核制度下,暫不具備操作可行性。
綜合來看,國內周播劇離市場成熟還有距離,中國電視劇制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不久前曾說,就目前部分周播劇的播出、收益以及廣告商的踴躍情況來看,周播模式氣候與接受慣例尚未形成。
類型:
古裝劇遇冷,迎合中產趣味成就“現象級”
過去幾年,古裝劇通常是衛視收視保障。2015年,以《羋月傳》《瑯琊榜》《花千骨》為代表的古裝劇,成為國產劇扛鼎之作。但2016年,古裝劇收視下滑嚴重,在平均收視排名前30中,古裝題材僅有5部。
2016年,衛視平臺播出的古裝劇包括《青云志》《女醫明妃傳》《幻城》《天天有喜2》《寂寞空庭春欲晚》《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武神趙子龍》《五鼠鬧東京》《錦繡未央》等,其中不乏收視不錯的劇目,但從品質認可度和話題討論度等層面來說,離現象級還有一步之遙。
遇冷也是情理之中。2016年的古裝劇以IP劇居多,情節套路化較嚴重,制作略顯粗糙,人設平面化,缺少人性縱深開掘,留給觀眾槽點很多。這說明單純依賴大IP、高顏值、重投入已經很難以成就古裝劇爆款,整體制作的不留短板才是成功的前提。
2016年CSM52電視劇平均收視排行榜TOP30(類型)
(數據截止12月10日,跨年劇只計算2016年度數據)
2016年衛視國產劇豆瓣評分排行TOP10(類型)
綜合CSM52城及豆瓣評分數據可見,2016年,真正實現口碑收視雙贏,同時廣泛引起社會討論的電視劇,基本均是現實題材,包括《歡樂頌》《小別離》《好先生》《中國式關系》《小丈夫》等,這些劇目除了品相精致外,風格上也與中產趣味較為合拍。
中產趣味代表了社會中產階層的審美趣味,這個群體有自己較為成熟的世界觀和處世規則,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對現實社會痛點也具備反思能力。在電視劇中,中產趣味更多體現對婚姻、情感、職業、社會問題的思考,參與設置社會議題,與迷戀家長里短的市民趣味和快餐化的大眾趣味形成區隔。
如《歡樂頌》展示了五位女性的情感困惑和職業困惑,呈現了當代職場生態的真實圖景,從更大視野中對新時期女性的成長軌跡、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進行了觀照;《小別離》中呈現的是典型中產家庭的生活煩惱,以孩子留學作為主要線索,深層次展示了人到中年,面臨的情感和職業危機;《中國式關系》中,通過對不同年齡階層、年齡、背景人物的刻畫,隱喻了中國式的人情世故。
諜戰劇在2016年依舊保持類型強勢,包括湖南衛視《解密》《麻雀》,東方衛視《胭脂》,江蘇衛視《雙刺》等都取得了不俗表現。
今年的諜戰劇的明顯特征,是用青春偶像化手法進行包裝,如《解密》中的陳學冬、《麻雀》中的李易峰以及《胭脂》中的趙麗穎,均是一線藝人。可以說,這種方式是互聯網思維之于電視劇創作的體現,自帶流量的藝人,既能在網絡實現人氣收割,也能助力衛視年輕觀眾回歸。但偶像演員演技的孱弱,也引來諸多非議。
主創:
資深導演打造精品,港臺導演“承包”古裝偶像劇
縱觀2016年衛視大劇主創,一個明顯特征是,大部分古裝類、偶像類電視劇的導演工作,被港臺導演承包。
(看電視統計)
從上表可見,2016年電視劇市場中,港臺導演的作品占有了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湖南衛視,全年近半數的電視劇由港臺導演執導。
從類型來看,表中所列除《搭錯車》為情感倫理劇外,其他基本都集中于古裝、玄幻、偶像類。另外,這些電視劇中IP劇占有相當比例,如《誅仙青云志》《幻城》《微微一笑很傾城》《錦繡未央》等。
從產量上來看,劉俊杰、林玉芬、鞠覺亮、黃燦然、吳錦源等港臺籍導演,在2016年至少有兩部劇在衛視播出,較為高產。
事實上,港臺導演北上拍戲并不新鮮,如導演林玉芬早在1997年就來內地發展,但如此規模化的北上潮卻是近兩年才發生的。豐厚的回報、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及寬松的創作自由度,是港臺導演北上拍戲的主要原因。
港臺導演的集體北上,反映了兩岸三地影視制作行業正在發生的嬗變。他們的加入,促進了國產劇類型化的成熟,尤其在偶像、玄幻等類型創作方面,近兩年國產劇進步明顯。
內地導演中,2016年有兩部劇在衛視播出的導演有安建(《解密》《姐妹兄弟》)、沈嚴(《中國式關系》《太太萬歲》)、袁曉滿(《神犬小七2》《麻辣變形計》)、余丁(《潛伏在黎明之前》《兩個女人的戰爭》)。
在平均收視TOP30中,一些連續多年占據高收視榜單的資深導演也再次出現,如鄭曉龍《羋月傳》、孔笙《歡樂頌》、張黎《少帥》、劉江《咱們結婚吧》、汪俊《小別離》等,他們經驗豐富,藝術風格成熟,作品底蘊也較為深厚,2016年為觀眾奉獻了難得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