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計劃#
在風云變幻的19世紀末,一個承載著家族厚望的男孩在廣東呱呱墜地,他就是后來被譽為“抗日戰神”的薛岳。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岳”,期望他能夠像岳飛一樣,保家衛國,成為民族的脊梁。
薛岳自幼聰穎,學業有成,薛岳的少年時代,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和志向,他先后就讀于保定陸軍學校和武昌陸軍預備學校,接受了系統的軍事教育。
畢業后,薛岳加入了革命軍援閩粵軍,一出校門便擔任了上尉之職,并隨軍進入福建,屢建奇功,攻下了漳州等20多個縣城。他的軍事才華開始嶄露頭角。
經過兩年的戰火洗禮,薛岳的戰場經驗愈發豐富。1920年,他回到廣州,接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指令,討伐桂軍。在與鄧仲元的合作中,他憑借出色的表現,升任為少校連長。此后,他的軍銜和職務不斷攀升,成為了孫中山先生身邊的警衛長官,負責總統府的安全工作。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變數。在鄧仲元被陳炯明等人出賣后,薛岳又承擔起了護送孫中山先生轉戰桂林、設立北伐軍編制等重要任務。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他更是親自在總統府后門抵擋住敵軍的進攻,成功保護宋慶齡突圍。這一系列英勇事跡,讓孫中山先生對他刮目相看,也讓他成為了國民革命軍中的重要將領。
在隨后的歲月里,薛岳參與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的軍事才能和英勇無畏的精神,讓他在軍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但真正讓薛岳一戰封神的,還是抗日戰爭時期長沙會戰。1939年,當時,日軍對長沙虎視眈眈,蔣介石卻下令不要抵抗,讓長沙周邊地帶的軍隊撤退。但薛岳卻堅決反對這一決定,他認為中國人應該捍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于是,他毅然決然抗令,選擇留下來與日軍決一死戰。
在戰前準備階段,薛岳面對的是裝備精良、士氣高昂的日軍部隊,人數高達10萬,且空中還有100多架戰機支援,地面還有大量的坦克、大炮等兇猛的火力。指揮官是戰績彪炳,兇狠殘暴的岡村寧次。此人實施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非常之惡毒。
而薛岳的部隊則相對弱勢,裝備落后,人員也不夠多。但他并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先是到處借兵,接著動員士兵參戰的積極性。然后制定了“后退決戰、爭取外翼”的八字方針。
他利用湖南地區復雜的地形條件,將兵力集中在容易消耗日軍裝備和兵力的地方,通過誘敵深入、以退為進的方式,逐步消耗日軍的戰斗力。
在戰斗中,薛岳更是親自指揮部隊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他鼓勵士兵們要勇敢殺敵、保家衛國,自己也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軍隊展現出了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出色的戰術素養,僅20多天,就成功地將日軍擊退,殲滅日軍3萬多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不僅讓薛岳一戰成名,更讓中國軍隊士氣大增、信心倍增。但日軍不甘心戰敗,接著又調集幾十萬人,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無一例外,薛岳部隊都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打了3年,日軍未踏入長沙半步,只留下了11萬日軍性命。而長沙會戰中,薛岳在第一次戰役中,進行了優化,發明了“天爐戰法”。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不畏強敵、敢于勝利的決心和勇氣。此后,他又參與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