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武漢和廣州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位于武漢與廣州之間的長沙,暴露在日軍軍鋒之下。蔣介石決定在日軍打到長沙時,將這座古城一把火燒掉,實行焦土抗戰。由于放火行動缺乏嚴密組織和指揮,在日軍還沒有攻擊長沙的時候,沒有等到長沙市民安全撤離,放火行動就開始了,長沙立即便成一片火海。文夕之夜,歷史名城長沙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火爐,烈焰吞噬了許多生命。
“文夕大火”把長沙燒毀十分之九,使長沙成為一片廢墟,兩萬多人和五萬多棟房屋被大火吞噬。全城彌漫著焦煳的氣味,滿目都是破磚殘瓦和敗壁頹垣。長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四個破壞最嚴重的城市,另外三個是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這座從明清以來一直繁榮的名城元氣大傷,若干年后長沙市場還沒有恢復到大火前的水平。
但是,這場在錯誤的時間燃燒起來的大火,并沒有燒掉長沙民眾抗戰的意志。他們沒有過多抱怨政府和軍隊的失誤,很快就振奮精神,支援部隊抗擊向長沙進犯的日軍。
駐扎在武漢的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是一個狂妄的日本軍人。但是,他對進攻湖南卻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一方面,因為他是一個中國通,對湖南人的霸蠻精神也有所聞。另一方面,他知道中國第九戰區集結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兵力,不敢輕率地攻打湖南。因此,他先在湖南的東邊打了一次南昌會戰,又在武漢的北邊打了一次隨棗會戰,認為自己基本上穩住了陣腳,才開始集中兵力來進攻湖南。
在長沙文夕大火發生了幾個月之后,岡村寧次才率領日本第十一軍開始進攻長沙。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首先在江西北部揭開序幕。中國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在東部戰線動用四個軍的兵力,成功地阻止了日軍一個半師團的進攻。
從18日開始,日軍主力從湘北正面向中國軍隊陣地發起猛攻。日軍于26日突破守軍的汩羅江防線,繼續南侵,一部進至距長沙約三十公里的撈刀河。30日,日軍在撈刀河上架設浮橋,準備南進,過到橋中間,遭到中國軍隊兩個師前后夾擊,傷亡慘重,在岸邊停止不前。與此同時,中國軍隊在鐵路沿線兩側阻擊日軍,經過激戰,阻止了日軍的步伐。
日軍占領了湘北廣大地區,岡村寧次的指揮刀直指長沙。但是,長沙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岡村寧次接到報告:中國軍隊正向長沙方向退卻集結,而日軍主攻部隊的后勤補給線幾乎全被切斷。他這時才明白,他的對手薛岳并非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而是想以長沙城為中心,擺開一個口袋陣,張開了大口,要吞噬他的將士!
這時候,日軍主攻部隊已進入中國軍隊的包圍圈。中國軍隊突然發起反攻,在福臨鋪、三姐橋、青山市伏擊日軍,給日軍以大量殺傷。孤軍深入的日軍,沒能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反而因后援不繼而陷入被動。岡村寧次眼望著長沙,卻無法進入這座城市,只好萬分不甘地下達撤退命令。薛岳組織部隊全力追擊,10月7日,日軍退過新墻河,憑險據守。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這一仗,中國軍隊傷亡四萬人,殲滅一萬多名日軍,史稱“第一次湘北大捷”。
在日軍各攻擊部隊奉命撤退的同一天,薛岳接到了正式任命他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通知。
岡村寧次這個日軍高級將領中有名的“中國通”,在武漢會戰中就知道了薛岳的厲害。他就任第十一軍司令官以來,潛心研究過他的主要對手第九戰區部隊的作戰特點,也研究過湖南的地理和人文。但他仍然沒有想到,湘北戰區的中國老百姓,會給日軍的作戰造成如此之大的不利。湖南民眾在當地政府和中國軍隊的組織下,把新墻河至撈刀河之間廣大地區上可供日軍輜重部隊通過的道路,全部挖成了溝壑,并且炸斷了所有的鐵橋、木橋或石橋。日軍向長沙方向推進得越遠,運送補給就越困難;而就地搜尋給養,又因當地百姓堅壁清野,幾乎使日軍什么也得不到。
岡村寧次從自己所吃的苦頭中開始對湖南的特殊民風產生了興趣。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之后,他返回武漢,忙里偷閑,找到同胞神田正雄所著的《湖南省要覽》,讀到“湖南人之性格”這一節,方才有所醒悟。這段文章說,湖南人“自尊心強,排外思想旺盛,富于尚武風氣,信仰釋、道,篤于崇拜祖先,淡于金錢,反抗心理強,迷信思想深,有嫉妒、排擠風氣,多慷慨悲歌之情……”
岡村寧次從對湖南人的研究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在指揮軍隊向長沙發起攻擊時,沒有考慮到湖南民眾的因素,因此而流于輕率。反過來說,在這一次長沙會戰和下面將要談到的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都取得了勝利,和湖南這塊土地的特異性,和湖南人特殊的秉性,都是有著密切關系的。
岡村寧次懷著未能進入長沙的遺憾離開了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的位置。這個軍的第二任司令官和部園一郎也沒敢再來攻打長沙。1941年4月,狂熱效忠天皇的年輕將領阿南惟畿中將,辭去陸軍部次長的職務,野心勃勃地來到神往已久的中國,接任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受到天皇和宮內女眷的青睞,帶兵打仗格外賣力,希望立下特大戰功,報答皇室的恩眷。他上任之后,立刻研究武漢四周的戰局,決心攻占岡村啃不動的長沙,挫敗薛岳的銳氣,也顯示自己的能耐。
1941年9月,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四個支隊、兩個飛行聯隊和海軍一部,共計十一萬五千人,分兩路向長沙進攻。改用“中間突破”、“兩翼迂回”的“雷擊戰”戰術,于9月上旬,對長沙發動第二次大規模進攻。薛岳指揮十三個軍、一個挺進軍和兩個飛行大隊,共三十多萬人,仍然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將優勢兵力集中在長沙地區,計劃將日軍引誘到汩羅江以南、撈刀河西岸的地區,再開始反擊,將日軍殲滅。
9月7日夜晚,日軍主力向湘北發起全線猛攻。這一次,薛岳對阿南惟畿的戰術認識不足,選擇決戰地區不當,一開始就打得很被動,一個個主力軍都被日軍打散,只得在后方集結。最重要的是,日軍破譯了中國軍隊的密電碼,對中國軍隊的調動了如指掌,提前布下口袋,等待中國軍隊增援部隊的到來。因此,李玉堂的第十軍和王耀武的第七十四軍這兩個王牌軍,都沒能擋住日軍的進攻,反而險些被日軍殲滅。
日軍突破新墻河、汩羅江和撈刀河防線以后,迅速挺進到長沙外圍,并于10月1日晚攻入長沙城。日軍占領長沙后,一支支增援的中國軍隊陸續趕到長沙外圍,被打散的部隊也重新集結,投入戰斗。處于日軍后方的楊森集團軍,也趕下山來,向日軍背后發起攻擊。第六戰區也在湖北向宜昌發起了大兵團反攻作戰,駐宜昌的日軍第十三師團長內山英太郎向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告急,阿南惟畿必須從湖南撤兵,回援宜昌。敵我形勢驟然逆轉。戰局的主動權回到了薛岳的手中。
阿南惟畿十分想趕到長沙,但他知道,他已經沒有了進入這座城市的資格。他的五十輛裝甲車,已全部被中國軍隊擊毀,護衛裝甲車的一千多名步兵,也已全軍覆沒。湖南的民眾破壞了日軍與后方之間的道路和橋梁。前方各師團急需補充的電文,壓在他的書案上,軍人的警覺使他意識到,一線部隊斷絕了補給和增援,那將意味著什么。
阿南度過了一個無眠之夜,發出命令:“全線撤退!”
日軍剛開始撤退,薛岳便命令各部乘勢追擊,大量殺傷日軍。大量殺傷日軍。10月9日,日軍退過新墻河,回到原防。這一仗,日軍死傷七千人,中國軍隊損失近七萬。日軍沒有達到他們的戰略目的。
第二次長沙會戰落下了帷幕,史稱“第二次湘北大捷”。這次會戰的結果,直接導致日本近衛內閣的第三次倒臺。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連得手,氣勢洶洶。在年底的圣誕夜,日軍攻占了香港。但是,日軍的氣焰很快受到了打擊,因為在1942年新年伊始,日軍又在長沙遭到一次重大的軍事失敗。
1941年12月24日,也就是在日軍攻占香港的前一天,阿南惟畿再度指揮日本第十一軍侵犯長沙,聲稱“要到長沙過新年”。薛岳制定“天爐戰”計劃,要求部隊邊打邊撤,佯裝敗退,將日軍引誘到爐膛中央,即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動用優勢兵力加以圍殲。在這次會戰中,湖南民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不惜再來一次焦土抗戰,以“與日俱亡”的悲壯氣概,使日軍在戰區內無法獲得一粒米、一根草,把大小公路破壞得溝壑縱橫,日軍重武器無法通行。長沙守軍拼死擋住日軍的進攻,從岳麓山以重炮居高臨下轟擊日軍,把不可一世的“皇軍精銳”拖在長沙城下,爭取了足夠的時間,使外圍的中國軍隊完成了對日軍的合圍。
1942年1月4日拂曉,中國軍隊從三面到達攻擊地點,向日軍發起聲勢浩大的圍攻。日軍彈盡糧絕,饑疲交加,狼狽突圍。中國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殺得日軍潰不成軍。長沙及長沙以北地區,成為燒烤日軍的大熔爐。這一仗,日軍達傷亡達五萬余人。阿南惟畿不得不在日軍高級軍事會議上為自己的輕敵冒進而沉痛檢討。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軍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有力地支援了南洋英美友軍。蔣介石在黃山別墅周圍的陰霾中感到了暖意。他輕松地笑著說:“此次長沙會戰,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廣東人薛岳得到了蔣介石 給予他的最高獎賞——青天白日勛章。后來,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獎給他一枚獨立勛章。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道:“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勝利就是華軍之長沙大捷。”
此后,日軍又發動了常德會戰,以失敗而告終。在日軍全面失敗的前夕,第四次長沙會戰揭開了序幕。這次會戰又叫做長衡會戰。它是豫湘桂大會戰的中間階段,也是日軍所謂“一號作戰”的一部分。
1944年5月,日軍動用悄悄從偽滿和日本國內調來的強大兵力,由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坐鎮武漢指揮,發起了長衡會戰。日軍分為三路,避開中國軍隊的側翼迂回,分途向長沙外圍發起攻勢。6月16日,日軍向長沙城和岳麓山主陣地發起猛攻。守軍頑強抵抗,但由于兵力部署上的失誤,中國軍隊主力未能適時退守岳麓山陣地,部隊隔江分陣,力不能支,日軍以優勢兵力攻破岳麓山陣地。城內守軍被迫突圍,長沙淪陷。但是,日軍推進到衡陽時,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衡陽守軍把以一個軍的兵力,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頂住了日軍幾個師團的進攻,將日軍整整阻擋了四十八天,使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長衡會戰中,中國軍隊未能阻止日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但仍然重創了日軍。尤其是衡陽保衛戰,大量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并且打死了日軍的一名師團長和其他高級指揮官,致使日軍指揮失靈。這次會戰有力地配合了全國范圍內的正面作戰,并在戰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敵后戰場的反“掃蕩”斗爭,為抗戰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次長沙會戰,表現了中國抗戰軍隊的頑強,也表現了湖南人不怕犧牲的精神。湖南人誓與自己的家鄉共存亡,給了不可一世的日本軍以沉重的打擊。驕橫的日軍將領岡村寧次、阿南惟畿和橫山勇,都在湖南這塊土地上落下了敗績,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在這里碰到了更頑強的對手,他們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長沙失陷后,沒有出現漢奸維持會。湖南人在最危難的關頭,寧可舍生取義,也決不茍且偷生,表現出了視死如歸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