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鬼屋就別想走了
這或許是恐怖片中最常見的開場:幾個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前往某個偏僻而陰森的小屋中探險,已經成了幾十年來無數B級恐怖片的標準模板。觀影經驗豐富的觀眾們,早已不再擔憂電影中那些角色們的命運,反而興致勃勃地捧著零食猜測,這次這些人又會怎么“作”死自己。
這種“上帝視角”的心態,還催生出了不少劍走偏鋒的作品。如2012年上映的《林中小屋》就通過打破第四面墻,好好調侃了一下此類電影。比起作為“祭品”的年輕主角們,電影給了不少視角到了鬼屋背后的“專業團隊”身上,讓觀眾看到他們通過監控全程跟蹤操盤,靠著機關將主角們一步步引入致命的陷阱,來取悅場外的“觀眾”。
主演之一是飾演過雷神托爾的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只不過這次他沒有
主演之一是飾演過雷神托爾的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只不過這次他沒有什么“妙妙錘”
5月7日發售的獨立游戲《幽室鬼牌》,就為玩家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利用靈異現象來玩弄他人的機會。
同類題材大多讓玩家扮演幸存者探索鬼屋,和各種怪物陷阱斗智斗勇,《幽室鬼牌》則選擇讓玩家當一回 “鬼屋操盤手“:造一個鬼屋,然后用各種超自然力量把那些被吸引來的“不速之客”永遠地留下來。
《幽室鬼牌》的玩法本身是比較好懂的:每個回合,各路NPC訪客都會嘗試向鬼屋更深處探索,而玩家們則要在NPC抵達“心室”之前,用各類卡牌來將他們擊殺/逼瘋。
每關勝利后,玩家可以獲取更多更強的卡牌,同時NPC的數量和質量也會提升。
這套“殺戮尖塔like”的玩法在卡牌肉鴿中十分常見,甚至在游戲前期,給人一種“浪費了題材”的感覺。
通過教學關后,游戲僅僅告訴了玩家建造的基本規則,但為什么要改建、要建成什么樣子卻并沒有給出多少說明。
但其實“裝修改造”才是《幽室鬼牌》更核心的一個要素:等到游戲中期上起了強度,玩家們才會發現純靠打牌的思路來玩是絕對贏不了的。出現的NPC越來越難對付,甚至還會出現牧師這樣的機制怪:手持圣典的他們,只要和其他人同處一室就是完全無敵的,四五個牧師結伴而行仿佛是什么無可阻擋的泥頭車。
這時玩家才會意識到,原來每回合“搭建鬼屋”這一步驟并非走過場,而是直接關系到能否順利通關。
游戲初期的布局十分簡單直接,幾乎不可能用來處理中期難關
而且不同于其他模擬建設類游戲鼓勵玩家把屋子搭得工整利落,在這里,你就得把屋子搭得蜿蜒崎嶇,讓進來的NPC個個找不著北,才好為自己爭取來更多的操作機會。
比如要想對付上文提到的“牧師”們,就需要在“主干道”周圍多造些岔路,讓NPC逐漸分散,以便自己能各個擊破。
也有一些時候,玩家需要將NPC們聚集起來,完成更高效的一網打盡。
等回過頭來,開局簡單直接的“一居室”在不知不覺間被改造成了有著復雜岔路、遍布陷阱的鬼屋。
等到游戲后期,幾乎看不出一居室的影子了
幕后操盤的玩家也越發嫻熟:為了避免NPC的尸體打草驚蛇,嚇跑其他人,鬼屋的前半段往往是預熱階段,通過各種小機關和Debuff一點點營造緊張氛圍、削弱NPC。等到他們深入鬼屋,難以逃亡后,玩家才會露出真正的獠牙,用各種強力卡牌大開殺戒,過一把恐怖片反派的癮。
這種流程的確讓人化身成了《林中小屋》等恐怖電影的幕后黑手,靠著一步步的算計,將NPC訪客們玩弄于股掌之中。初見平平無奇的鬼屋,也變成只進不出的惡魔游樂場。
不過可惜的是,在游戲通關后,讓意猶未盡的玩家們“再來一局”的動力不是很充足。在完成“度過28天”這個通關目標后,《幽室鬼屋》只有一個十分簡陋的“無盡模式”。由于游戲缺乏局外成長,通關后開多周目的動力主要取決于玩家是否樂意嘗試更多流派、挑戰更高難度、以及改造出心儀的完美鬼屋。
這也是這款此前在新品節頗受好評的游戲,目前只拿到多半好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家本以為會在正式版中添加的內容,目前還是沒能見到。
考慮到如今是2025年,很多獨立游戲也走的是長期更新長期運營的思路,未來可期也是常態。《幽室鬼屋》有著很不錯的底子,能讓玩家在前十個小時中好好過一把“鬼屋癮”,接下來能不能更進一步,就得看看這個比利時的開發團隊能有多勤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