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天工》2024年第36期51-53頁,知網、維普、萬方、超星、龍源等網站全文收錄。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劉盼盼.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的關聯性研究:以阿爾瓦羅·西扎與喬治·莫蘭迪作品為例 [J].天工,2024(36):51-53.
[摘???要]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同處在現代主義運動的大背景下,二者聯系密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從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的關聯性研究出發,分析了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與藝術家喬治·莫蘭迪作品的背景、觀念、形式、空間、色彩等,深入挖掘兩位大師之間的聯系。希望對當下建筑與空間設計的研究與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發,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現代建筑;現代繪畫;關聯性;阿爾瓦羅·西扎;喬治·莫蘭迪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556(2024)36-0051-03
現代建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建筑包括20世紀出現的各種風格的建筑流派,狹義的現代建筑常常專指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筑。本文研究的是廣義的現代建筑,包含現代主義建筑與后現代主義建筑。現代建筑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強調理性、功能、以人為本。現代繪畫是西方20世紀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藝術形態。從20世紀初開始,西方社會出現了與古典繪畫和近代繪畫不同的現代繪畫,它不再以寫實風格為主,而是體現藝術家個性的觀念和形式語言,并且形成了各種藝術流派。
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在同一個社會時間段發展,受到歷史、文化、思潮、審美等方面的相同影響。現代繪畫的各種藝術流派的思想觀念與表現技法也不斷影響著現代建筑,激發新的創作靈感。由此可見,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聯系密切。阿爾瓦羅·西扎作為現代建筑的代表,喬治·莫蘭迪作為現代繪畫的代表,兩位大師之間必然也有許多關聯之處。
一、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的背景
現代建筑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20年代逐步興起。設計師主張突破傳統建筑形式,創造適用于工業化社會且可以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建筑。在材料上,選用鋼鐵、水泥、玻璃等新材料取代傳統的木材、石料、磚瓦。在價格上,突出經濟適用的原則,用最低的投資獲得最高的回報,反對煩瑣的裝飾,呈現標準化設計的特性。20世紀20年代,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探索推動了現代建筑的進一步發展。后來受二戰的影響,現代建筑轉移到了美國,形成戰后國際主義風格。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主義崛起,注重設計的個性化與地域歷史文化表現,促進了現代建筑的發展。
與此同時,現代繪畫藝術領域掀起了一股反對自然主義形式的浪潮,冒險與創新精神在此時充分體現。新觀念與新理論不斷出現,象征主義者的主觀主義與塞尚的客觀主義成為兩股相對立的思潮。1912年的第一件純粹抽象的藝術作品標志著喬托時代和14世紀初期藝術傳統的終結,藝術家不斷在純粹形式與內在真實之間徘徊。傳統繪畫藝術主要是對客觀世界的具體形象進行創作,而現代繪畫藝術出現各式各樣的藝術流派,如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抽象藝術等,藝術家開始探索非具體形象的形式,不斷地對客觀世界進行重新解讀與加工。
二、阿爾瓦羅·西扎與喬治·莫蘭迪作品的藝術理想
(一)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的藝術追求
阿爾瓦羅·西扎是葡萄牙的著名建筑師。他繼承了現代建筑的思想與精華,沿用了現代建筑的方法與(51頁完,下接52頁)語言,追求外表的簡潔與空間的復雜。他尊重場地與文脈,善于利用“偶然”和“不確定”的設計狀況,并承認事物存在的重要性,不斷捕捉事物,挖掘其獨特性,如場地的地域價值、人文特色、生活方式等。
(二)藝術家喬治·莫蘭迪的精神價值
喬治·莫蘭迪是意大利的著名藝術家。他在20世紀初期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當世界各地的現代藝術流派百花齊放的時候,莫蘭迪的藝術創作卻與當時流行的藝術流派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堅定地探索具象繪畫藝術。莫蘭迪一直保持著平和從容的生活態度,既不反對什么,也不贊揚什么,沒有對時間產生焦慮,也沒有對世界產生厭惡。他善于利用造型、色彩、空間、光線描繪生活用品與住宅附近的景色,表達著自己的真實感受,藝術作品以微妙的“冥想”形式呈現,并以單純、簡潔的形態營造寧靜、和諧的氣氛,平中見奇,以小見大。
三、阿爾瓦羅·西扎與喬治·莫蘭迪作品的關聯性體現
(一)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的歷史影響
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或多或少地受到所處時代的影響,經過繼承與接納、沉淀與探索、創新與反叛的過程,西扎與莫蘭迪也是如此。西扎曾經說過:“我的每個設計都企圖去精確地捕捉短暫的影像中一個具體的片刻。要求一個人如何掌握捕捉現實的瞬間品質,其中的細微差距,而設計也將因此或多或少地清楚浮現,當設計越是精準時,它也將越是脆弱的。”這種對“偶然”和“不確定性”的敏感,多少有像塞尚一樣將視覺“印象”作為一種“知覺”的經驗,但超越了塞尚對內在結構的專注。在西扎的建筑設計生涯中,他還受到勒·柯布西耶的立體主義與建筑漫步、阿爾瓦·阿爾托的有機形態與人情化設計、阿道夫·路斯的純粹性的影響。莫蘭迪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從1910年開始,唯一讓我始終保持興趣的藝術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那幾位大師——我是指喬托、保羅·烏切諾、馬薩喬和皮埃羅·德拉·弗朗西斯卡,然后還有塞尚和早期立體主義畫家。”在一生的繪畫之路上,他先后受文藝復興前期傳統繪畫、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形而上畫派等的影響。
從杜尚開始,現代繪畫藝術從觀看轉向了閱讀和體驗,被動的視錯覺讓位于主動的視知覺,促進了視覺語言的顛覆性變革。在抽象藝術的影響下,現代建筑不再單一地追求文藝復興以來“如畫”的視覺享受,轉而關注空間的閱讀與體驗,營造建筑空間的意境。莫蘭迪的繪畫藝術也具有鮮明的現代建筑空間特色,在重視畫面中空間形態塑造的同時將視覺經驗轉化為視知覺體驗,追求和諧寧靜的觀賞體驗。
(二)阿爾瓦羅·西扎與喬治·莫蘭迪作品的表現技法
1.形式
西扎與莫蘭迪的作品不屬于同一個專業門類,前者是建筑方向,后者是繪畫方向,但是二者作品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首先,在創作理念方面,二者的內心追求極為相似,通過作品表達自己對設計與藝術的理解,傾注著情感,塑造著理想世界。
其次,在創作形式方面,二者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抽象性與極簡性,樸素、純粹、簡潔、靜謐是作品的特征。西扎往往關注精神與藝術層面,而不是政治或者社會物質需求,在建筑創作過程中,他不會過早進行主觀介入或者干預,設計總是圍繞著基地、場所、空間、功能展開,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偶然、意外、不確定等特性。對于莫蘭迪而言,他的畫作不會追求“像”,更多的是表現精神世界,構造一個非現實的畫面。他不會對物像的現實狀態進行精致的刻畫,反而會在物像上涂抹許多隨意的筆觸或者使其布滿灰塵。
最后,在視覺構成元素方面,西扎與莫蘭迪的作品都體現著“去裝飾化”的特性,二者在造型上大量運用簡化的幾何形態,外表追求簡潔的藝術效果,但是內在聯系卻是復雜的。在西扎的建筑空間里,精心地組織直線、曲線、折線,體現有機的幾何化形態,造型靈動多變,建筑呈現更像是雕塑,融入了環境中。在莫蘭迪的畫面里,客體與主體相融合,一方面是物象的現實形態,另一方面是他的內心世界,他將物象原本的具體形態拆分、剝離,并進行變形重組,融入內心視像與藝術追求。在后期的作品中,他利用平面化的幾何形態塑造空間,畫面擁有建筑的構成美感,平面化的組合物象呈現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
2.空間
西扎與莫蘭迪的作品都是以低調、隱秘的姿態示人,用平凡的形態表達著卓越的意境,而且二者都很注重空間關系的塑造,不斷挖掘透視關系與視覺感知,賦予空間生命,讓觀者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透過表象看到內在精神層面,并引起自身的“冥想”。
首先,在空間精神層面,西扎擅長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與局部,回歸建筑的“基本狀態”,凸顯純粹與超脫。莫蘭迪追求“平凡事物的真實并賦予平和以強韌的精神”,莫蘭迪的藝術作品真誠而單純,凸顯自我本能,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找寧靜、和諧。
其次,在空間關系層面,西扎的作品外觀簡潔、平靜,內部空間層次豐富,具有一定的動感和不確定(52頁完,下接53頁)性。例如,在他的空間幾何中,方形的空間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適合慢行與靜思,不等三角形或梯形的空間具有一定的透視效果,會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適合動感體驗。如果是無墻的梯形建筑空間,他會利用吊頂的變化來塑造空間的動感;如果是沒有環境限制的空間,他會使空間兩側的界面進行輕微的變動,以產生不同的建筑體驗。西扎的建筑空間中還會打通一個個讓視線可以穿透的行廊,使空間的視覺層次更為豐富,遠處的空間更為深遠,以強化空間的延伸感。莫蘭迪作品的空間層次同樣豐富。例如,畫面中桌面與墻面構成大面積的矩形空間,不同種類的瓶瓶罐罐高低錯落,構成多樣、個性的第二重空間。而利用桌面、墻面、瓶罐對空間進行分割時,出現的小面積間隙空間構成了第三重空間。通過一層層空間的重疊與交融,營造和諧、脫俗、永恒的精神世界。
最后,在空間透視層面,西扎的空間中采用多視點與多面點的透視關系,視線具有一定的發散性,不會定格在某一個點上。莫蘭迪則是采用平視、焦點透視、多點透視來實現繪畫作品中的空間錯位,通過挪動物象的位置,借助視覺錯位,使畫面形成一定的空間縱深感。重疊與滲透也是莫蘭迪構造寧靜和諧畫面常用的藝術技法,不同的物象擁有不同的輪廓,形成不同的視覺平面,物象之間的搭配組合排列,形成空間的正負形態,層層的空間融合,進一步營造莫蘭迪繪畫空間中的意境。
3.色彩
西扎與莫蘭迪作品的色彩表現都呈現一種和諧、微妙的關系。西扎用裝飾材質塑造空間色彩,莫蘭迪用繪畫顏料塑造畫面色彩。他們都喜歡采用低飽和度與低純度的色彩組合,整體簡練而高級。相比而言,西扎的空間色彩采用白色、灰色、米黃色的頻率最高,而莫蘭迪畫面的色彩搭配更為豐富多變。
由于地中海地區特有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建筑歷史傳統,西扎在建筑設計中使用的材料受到一定的限制。結合地中海地區陽光充足、氣候溫和的特點,他常用白色石灰粉刷和純凈的白色表皮更好地展現光影的變化,在自然陽光的照射下,建筑空間美輪美奐,氣質優雅而純凈,創造了寧靜精致的詩意,而粗糙的混凝土、簡潔的花崗石、細膩的木材又與白色的抹灰墻面產生對比,凸顯了空間質感。西扎建筑作品的裝飾材料選擇體現出地域性,他結合當地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材質,不過在空間裝飾材料的應用上一如既往地呈現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例如,中國寧波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建筑外觀采用黑色的雙層波紋鋁板材質,入口大廳的室內色彩一分為二,上部是米白色乳膠漆,下部是白灰色大理石,中庭坡道地面為白灰色的大理石,其他部分均為米白色乳膠漆,配合暖白色的照明燈具,留下細膩而輕盈的光影,展廳、咖啡廳、辦公室等則是在硬裝空間中增加軟裝部分,選擇色彩沉穩的木材家具點綴空間。
莫蘭迪的繪畫作品會將物體固有色和空間環境中的各種因素融合,色調多變,如米黃調、黃褐調、黃綠調、橙黃調、藍白調、暗紫調等,色調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各種色塊與主色調緊密聯系。莫蘭迪會運用色彩的視錯覺展現所畫物體的三維形態、空間的遠近、畫面的平衡等,以表達畫面的次序感與節奏感。莫蘭迪還會通過色彩的特有屬性來表現物體的質感與厚度,從而讓物體擁有立體感。
四、結束語
在時代背景與藝術理念的影響下,現代建筑與現代繪畫聯系緊密,在許多層面都有關聯之處。雖然建筑設計與繪畫藝術已經是獨立的專業門類,不屬于同一種專業學科,但是現代建筑或多或少地有現代繪畫的影子,而從現代繪畫中也能看到現代建筑的形態。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與藝術家喬治·莫蘭迪在歷史影響、藝術追求、表現手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與關聯性。二者均秉持“反裝飾”的態度,善于挖掘平凡細微的事物,利用抽象、極簡的造型,塑造和諧、寧靜的秩序感,追求自由、純粹的精神世界,通過閱讀與體驗塑造詩意空間,引發觀者的深入哲思。
參考文獻:
[1]肯尼斯·弗蘭姆普敦.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張欽南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張春政,盧麗麗.現代繪畫藝術與現代建筑相互關系的探索研究[J].現代裝飾,2011(6):85-86.
[3]張楠,孔宇航.新觀念·形式·圖繪:“繪畫-建筑”空間互動的3種路徑[J].建筑學報,2022(7):21-27.
[4]齊若寧.新地域主義代表:阿爾瓦多·西扎的建筑思想[J].建筑與文化,2021(4):248-249.
[5]沈康.阿爾瓦羅·西扎與詩意的建造[J].華中建筑,2011,29(12):24-26.
[6]蔡衛.阿爾瓦羅·西扎的美學和啟示[J].大藝術,2007(1):52-55.
[7]林子春.論莫蘭迪作品的色彩和空間結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2(10):334-336.
[8]李洋.簡單與豐富:莫蘭迪作品的圖式特征[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53頁完)
作者簡介:劉盼盼,女,1991年生,河南商丘人,設計學碩士,工藝美術師,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