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秋風盡,探換了人間。
五六十年一晃而過,今天火熱的明星,轉瞬即逝,如過眼煙云。然而歷史是抹不去的,讓人們記憶猶新的是當年我們的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他們的面容自然、親切,沒有裝飾,一種從內到外骨子里的自然美,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億萬人民的心里。當年的明星,如今都垂垂老矣,然而他們的藝術成就影響了幾代人,他們的形象仍然在人們的心目中熠熠生輝。
趙丹,1915年6月27日生于揚州,1932年在無聲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紈绔子弟走上銀幕。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國電影史上經典影片《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1948年后,拍攝了《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烏鴉與麻雀》等影片。建國后主演了《為了和平》、《李時珍》、《海魂》、《林則徐》、《聶耳》、《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代表了中國20世紀50—60年代電影表演藝術的水平。1980年10月10日去世,享年65歲。
于藍,1921年6月3日出生,1938年赴延安,抗戰勝利后參加東北電影制片廠,1949年主演電影《白衣戰士》開始登上銀幕。60年代主演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她塑造的江姐形象,幾十年來沒人可以超越,簡直成了江姐的代名詞。1981年組建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擔任廠長。她的丈夫是《英雄兒女》中飾演王政委的田方,他們的第三個兒子田壯壯是著名導演。
于洋,1930年10月4日出生,1947年入東北電影制片廠任演員,在《留下他打老蔣》、《橋》、《中華女兒》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學習。1957年畢業后主演《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轉任導演,拍攝《戴手銬的旅客》、《大海在呼喚》等影片。
白楊,1920年4月22日出生,原名楊成芳。1934年開始職業演員生涯,1936年主演了第一部影片《十字街頭》,1946年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主演《一江春水向東流》。1949年4月從香港返回北平,11月到上海電影制片廠當演員。1950年主演《團結起來到明天》,1957年主演《祝福》,1959年主演《春滿人間》,1989年在電視劇《灑向人間都是愛》中飾演宋慶齡,這是她扮演的最后一個人物形象。1996年9月18日逝世,享年76歲。
謝芳,1935年11月1日出生,原名謝懷復。1959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青春之歌》,謝芳被著名導演崔嵬選中,扮演林道靜而一舉成名,1963年在影片《早春二月》中飾演陶嵐。1963年起任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相繼拍攝了《舞臺姐妹》、《淚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等影片,以及電視劇《女經理的一天》、《最后一位市長》、《舞臺新姐妹》、《燈火闌珊處》等。
張瑞芳,1918年6月15日出生,曾是話劇舞臺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在重慶拍攝影片《火的洗禮》,1946年任長春電影制片廠特約演員,主演影片《松花江上》。1949年后相繼在北京電影制片廠、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上海電影制片廠任演員。因主演影片《李雙雙》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主演的影片有《母親》、《家》 、《鳳凰之歌》、《三八河邊》、《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2012年6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94歲。
上官云珠,1920年3月2日出生,原名韋均犖,字超群,又名韋亞君。1941年開始演藝生涯,首演話劇《雷雨》飾四鳳獲得成功,后進入電影界,主演《天堂春夢》、《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麗人行》、《希望在人間》、《烏鴉與麻雀》、《香飄萬里》、《枯木逢春》、《血碑》、《早春二月》、《舞臺姐妹》等。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時跳樓自殺,享年48歲。
李亞林,1931年出生,1953年畢業于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演員班。1955年調到長影,參加了《虎穴追蹤》的拍攝,由此走上銀幕。相繼在《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列車飛奔》、《蘆笙戀歌》、《神秘的旅伴》、《患難之交》等影片中擔任角色。八十年代做電影導演,執導的影片有《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井》等。1998年因病去世,享年67歲。
張圓,1926年12月22日出生,原名張祖澤。1953年任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曾在《祖國的花朵》、《沙漠里的戰斗》、《水庫上的歌聲》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8年起任長春電影制片廠演員,先后參加拍攝《羌笛頌》、《兵臨城下》、《景頗姑娘》等影片。1975年改任導演。作品有《紅牡丹》、《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等影片。2000年8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74歲。
秦怡,1922年2月4日出生,1946年出演影片《遙遠的愛》成名。建國后成為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出演《馬蘭花開》、《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林則徐》、《大地回春》等電影,1982年主演電視劇《上海屋檐下》獲第1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秦怡的演藝生涯一直延續至今,2017年95歲時還在陳凱歌作品《妖貓傳》中飾演老宮女。
龐學勤,1929年出生,1952年進入北京電影學校表演班學習,1954年任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1956年調任長春電影制片廠演員。1956出演《邊寨烽火》登上銀幕,電影代表作有《甲午風云》、《戰火中的青春》、《兵臨城下》、《烈火中永生》、《花園街五號》等。1985年調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長、1986年任珠海市政協副主席、1989年任珠海市人民政府顧問,2015年10月12日在珠海與世長辭,享年86歲。
王丹鳳,1924年8月23日出生,原名王玉鳳。16歲時被導演朱石麟發現并改名王丹鳳登上銀幕,主演《新漁光曲》一舉轟動,被稱為“小周璇”,名噪一時。1942年后主演《三朵花》、《丹鳳朝陽》等影片,抗戰勝利后主演《青春河邊草》、《腸斷天涯》等影片,1948年赴香港主演了《無語問蒼天》、《瓊樓恨》等電影。1951年返回上海,擔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出演了《護士日記》、《女理發師》、《桃花扇》、《玉色蝴蝶》等電影,90年代初移居香港,2018年5月2日逝世,享年94歲。
金迪,1933年2月25日出生,原名金慧琴,曾名金狄。1958年參加拍攝影片《花好月圓》,后任長春電影制片廠演員,1959年主演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1975年入峨眉電影制片廠,先后在《我的十個同學》、《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84年與紅怡等人合作創作電影劇本《大雁北飛》,并擔任女主角攝制成片。1987年調往深圳電視臺工作,任導演。
孫道臨,1921年12月18日出生,原名孫以亮,1948年在電影《大團圓》中扮演三弟登上銀幕,同年又拍攝了電影《烏鴉與麻雀》。1949年進入上海電影制片廠,參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女司機》、《南島風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萬紫千紅總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影片。他39歲時與著名越劇演員王文娟結婚,兩人育有一女。1984年后他自編自導影片《雷雨》、《非常大總統》,1992年執導了電影《繼母》。2001年80歲時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2007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
田華,1928年8月出生,1950年因在電影《白毛女》扮演喜兒被觀眾熟知。1958年在影片《黨的女兒》中扮演李玉梅。1959年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主演影片《碧海丹心》、《奪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圖紙》、《奴隸的女兒》、《獵字99號》、《法庭內外》等。
祝希娟,1938年出生,1957年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62年憑主演的電影《紅色娘子軍》獲得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此后又拍攝了《燎原》、《啊!搖籃》、《法人代表》等影視劇。1989年任深圳電視藝術中心主任。出演《寇老西兒》、《再婚家庭》、《暗算》、《天經地義》、《大明王朝1566》、《大雪冬至》等影視劇。
王心剛,1932年1月1日出生,1956年參演影片《寂靜的山林》開始電影演藝生涯,1958年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任演員,主演《海鷹》、《勐垅沙》、《紅色娘子軍》、《野火春風斗古城》、《秘密圖紙》、《偵察兵》、《南海長城》、《大河奔流》、《綠海天涯》、《傷逝》、《知音》、《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等電影。
崔嵬,1912年出生,原名崔景文。1954年主演電影《宋景詩》,1956年調北京電影制片廠任藝術委員會主任兼導演,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了《青春之歌》、《小兵張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紅花》、《紅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洲》等戲曲片。1979年2月7日逝世,享年67歲。
王曉棠,1934年1月出生,1955年出演第一部電影《神秘的旅伴》,1958年憑主演電影《邊寨烽火》獲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1959年主演電影《海鷹》,1963年主演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1975年走上了導演崗位,1982年自導自演電影《翔》。1992年9月起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1993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謝添,1914年6月18日出生,1936年初登銀幕,拍攝了《夜會》、《清明時節》、《生死同心》等影片。建國后進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先后在《民主青年進行曲》、《新兒女英雄傳》、《六號門》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9年主演了影片《林家鋪子》。之后導演了《水上春秋》、《洪湖赤衛隊》、《花兒朵朵》、《小鈴鐺》、《甜蜜的事業》、《七品芝麻官》、《丹心譜》、《茶館》等影片。獲1980年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2003年12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
張平,1917年11月20日出生,原名倪家駒、倪夢良。1948年進入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第一部影片《光芒萬丈》,1950年在影片《鋼鐵戰士》中飾演我軍排長張志堅,這是他的電影成名作。其后主演《風暴》、《探親記》、《糧食》、《怒潮》、《小兵張嘎》、《千萬不要忘記》、《停戰以后》等電影,新時期還出演《十月的風云》、《柳暗花明》、《丹心譜》、《他們在相愛》等影片。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9歲。
陳強,1918年出生,本名陳慶三,1947年任東北電影制片廠演員,同年參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蔣》,1949年參演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同年參演電影《白衣戰士》。1953年任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參演電影《結婚》、《畫中人》、《三年早知道》、《探親記》、《紅色娘子軍》、《魔術師的奇遇》等電影。八十年代和兒子陳佩斯合演《父與子》系列電影多部,出演主要角色老奎。2012年6月26日逝世,享年94歲。
1962年,中國“22大明星”的巨幅照片,在全國各地電影院懸掛以后,立即掀起了一股龐大的“追星”旋風,由衷喜愛這些明星的廣大觀眾,前往電影院觀看電影之前,都會不由自主地徜徉在這些巨幅照片前。可是只過了兩年,1964年因政治形勢緊張和大小運動的不斷,當年的9月27日,由文化部電影局下達命令,將懸掛在全國各大影院的“22大明星”的巨幅照片全部取下。與此同時,本該舉辦的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活動也被迫取消。(圖為周恩來總理與電影工作者在北京香山合影留念)
1994年2月4日,當年的"二十二大影星"中的十六名影星合影。
他們是:謝芳、王心剛、張圓、王曉棠、龐學勤、于洋、孫道臨、謝添、秦怡、張瑞芳、白楊、于藍、陳強、金迪、田華、祝希娟。當時除王丹鳳遠在香港未能參與外,其中崔嵬、趙丹、張平、上官云珠、李亞林已經辭世。
時至今日,先后又有孫道臨、謝添、白楊、張圓、張瑞芳、龐學勤、陳強、王丹鳳已經離去。
"22大明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組藝術形象的群雕,是中國電影長廊的豐碑!
請記住
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老一代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