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眼:Bilibili,閉眼:TVB
提到粵語時,往往聯想到“飲茶先啦”、周星馳、TVB等關鍵詞,粵語配音版的真人影視劇、動畫卻是觀眾了解甚少的領域。近日,熱門動畫《咒術回戰》的粵語配音版本在B站上線,這部配音“新作”評分高達9.8分,引發了不少觀眾對方言配音的討論。
令人上頭的粵配版《咒術回戰》
發達的日本動漫市場有著成熟的聲優培訓體系,對于動漫作品的演繹自有一套獨特的戲劇性風格。這也使得不少深受日本動畫影響的中國觀眾,很難接受中配版的日本動畫作品。令人意外的是,粵配版《咒術回戰》不僅獲得了廣府地區觀眾的認可,有觀眾表示“這粵配版配得對味兒,官方再整個粵配OP就齊了!”還引發了不少非粵語觀眾的議論,有觀眾的留言就很直接:“聽不懂又能聽懂一點的感覺,就很得勁兒!”
為什么《咒術回戰》的粵配版能獲得國內動畫觀眾大量好評呢?總結下來,無非是粵語獨具的魅力,以及這種語言文化在粵配版《咒術回戰》里的充分展現。這樣的呈現結果基于兩個因素,一方面是粵配臺詞的徹底本土化,另一方面則是粵語配音演員對人物角色情感的拿捏。
在粵配版《咒術回戰》花絮中,配音監制和配音演員道出了不少配音細節。如每一位角色的臺詞稿都由多人撰寫,多版本解讀角色信息,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同時,對原臺詞進行適當的本地化,用粵語日常詞匯或英語單詞代替,“夸大其詞”對應“吹水”,“臭小子”對應“僆仔”,“大喜利(日本問答節目)”譯為“快問快答”,“小學生”對應“小學雞”,“等級”譯作“level”,以粵語日??陬^語的本土化處理使配音和動畫內容銜接更加契合。
臺詞優化完畢后,接力棒便交到了配音演員手里?;浥浒鎻V受好評的一大亮點,便是這些角色的第二層靈魂——配音演員對角色的通透解讀,對角色情緒的精準把控。比如前任TVB配音員張裕東在演繹虎杖宣布親人離世的片段時,沙啞顫抖的嗓音將虎杖的悲傷完美呈現,痛苦又克制的哭腔,令觀眾印象深刻。除主要角色外,粵配版對于細節的處理也非常到位,路人角色語氣、語調自然流暢,咒靈斷斷續續的臺詞也為動畫增添了一分恐怖感。
由于參與粵配版的配音演員數量較少,男性配音員通常負責2-3個角色,女配音員甚至要配音五個角色。得益于粵語配音演員的深厚功力,雖然作品中音色重復率變高,但角色辨識度卻并未下降。
在《咒術回戰》之前,各家視頻網站極少有采用地區方言配音的動畫作品,方言配音往往更多的是用于動畫作品營銷,以及UP主對喜愛的動畫進行二次創作之用。實際上,動畫觀眾對于以粵語為代表的方言配音的喜愛,其本質是對于中國語言文化的認同感。
年輕娛樂形態為方言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文娛內容中,真人影視作品的角色使用方言早已是常態。講方言的角色,三言兩語間便能快速構成故事背景,補充人物設定,營造普通話難實現的真實感。如電影《無名之輩》中的西南方言,扶貧劇《山海情》里的泛西北方言,更能給予同語種觀眾親切感。
方言被善加運用到動畫中,自十多年前川話版《貓和老鼠》在川渝地區的普及就有先例。動畫作品中角色夸張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為方言配音提供了豐富的可能。同時,方言與使用者之間的文化聯系,能有效提升本地觀眾對作品的接受度,對于動畫作品擴大受眾有一定幫助。動畫電影《熊出沒:狂野大陸》、《新神榜:哪吒重生》的粵語版,就受到廣府地區觀眾的大量好評。
在動畫中,作為地域文化的方言最主要作用是為角色快速建立人物特點,提高辨識度?!洞罄硭氯沼洝分魅斯愂耙豢诘氐赖暮幽显捙c憨厚老實的性格相輔相成,即使長著一張“潦草”路人臉,卻在開篇短短幾分鐘就讓觀眾印象深刻?!洞罄硭氯沼洝酚^眾聽到熟悉的河南話時,彈幕瞬間炸開了鍋,“老鄉啊,真親切啊”“口音真正宗”。
恰到好處運用方言能夠為作品增光添彩,但在互聯網時代的作品不僅是面向本地觀眾,一門受眾穩定且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方言,可以說是為作品注入的強心劑。官方為《咒術回戰》選擇粵語配音,一方面是相較于其他方言,粵語受眾穩定廣泛,另一方面粵語本身復雜的音調能夠完美適應日語配音的“中二感”。
根據語言學家李新魁撰寫的《廣東的方言》,粵語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沉淀,直到宋朝粵方言才基本定型。隨著時代變化,粵方言從晚清時期洋務運動一邊吸收外來文化,一邊不斷衍生貼合本地人真實生活的本地詞匯、梗、俗語等。不斷的分化和融合,為現代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發音、語法、書面語,如現代中文的“吃”“站”“看”“下”“叫”日常行為依舊使用古語“食”“企”“睇”“落”“嗌”指代,“士多”指英文中的“store”,“士多俾梨”指“strawberry”。粵語地區的創作者也將其運用在自己的表演之中,單口喜劇“天花板”黃子華,形容《紅樓夢》角色林黛玉心理變化為“heygenbaten”,實則是“喜驚悲嘆”四字的粵語發音。
對于廣府地區的觀眾來說,粵語配音中最吸引他們的部分還是體現生活化、非正式化的俚語,俚語內含的夸張感,可以讓聽得懂的觀眾感受到粵語對白中自然產生的喜感,為劇情的表演加分,而這種喜感是普通話對白難以體現的,《咒術回戰》粵配版里觀眾留下的彈幕即是佐證。
廣府以外地區,得益于粵語內容形態的超級娛樂化,粵語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在香港文娛行業最鼎盛的時期,影視、音樂、綜藝等成為粵語文化傳播至內陸地區的重要媒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TVB的黃金時期,大量娛樂內容進入內地市場,是內陸觀眾對粵語進一步認識的重要基礎,也讓部分彼時的年輕觀眾建立起了對港片、港劇、港星的初步印象。千禧年后,發達的互聯網則成為他們接觸粵語娛樂內容的土壤,這是粵語相較于其他方言能夠在中國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原因——就算你聽不懂,你也能知道對方說的是粵語。
對動畫觀眾來說,粵配版動畫能夠令他們認可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情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TVB不斷引進許多日本動畫作品,將其進行粵語譯制后在廣府地區播出。大量觀眾在孩童時期,就長期觀看由TVB引進、粵語譯制的經典日本動畫,《棒球英豪》《灌籃高手》《蠟筆小新》等大量動畫角色張口第一句都是他們熟悉的粵語。
即使如今TVB式微,粵語配音仍舊在大量文娛內容上有所應用。如為《咒術回戰》虎杖配音的張裕東長期為真人影視劇、綜藝和動畫配音,為釘崎野薔薇配音的李詩婷,則為超過50個游戲作品進行過粵語配音。
事實上,不只是粵語能夠帶給觀眾親切感,包括粵語在內的方言是人類地域文化發展的一種呈現。方言與動畫結合,其字音、腔調所具備的獨特性不僅讓動畫的整體呈現更具魅力,同時動畫又能延續方言包含的傳統文化底蘊。在閱讀書寫系統開始去方言化的如今,方言和年輕人喜愛的文娛內容相結合,顯得越來越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