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某位演員的妻子在微博發長文,內容是給未婚女性的十點建議,在互聯網引起一陣波瀾,有人覺得言之鑿鑿,有人卻覺得都是“漂亮話”。
但不論褒貶,大家的討論都圍繞個人成長和婚姻生活展開,這幾乎是每個成年人都要被迫面對的問題,也是用其一生都難以回答完整的問題。
而關于這些問題的電影,我也跟大家聊過不少,最近發現一部新片,剛好給現實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愛的暫停鍵》
這部挪威電影是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最大贏家,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四大獎項。
故事圍繞一對夫妻展開,影片開場是一段甜蜜浪漫的邂逅。
剛剛擺脫一段糟糕婚姻的女主,在一次朋友聚會中認識了男主,兩人相互吸引,很快就如同愛情電影中那般發展迅速,結婚并育有兩個孩子。
加上女主上一段婚姻的兩個孩子,他們組成了熱鬧的家庭。
一晃七年過后,當初的浪漫被柴米油鹽沖得稀碎——
女主帶著兩個孩子去超市采購,結果銀行卡突然刷不出來,她只能打電話求助他人轉錢應急,旁邊的孩子一直在打鬧,引得周圍的顧客一陣不滿。
回到家,兩個大孩子也是不讓她省心,一個不愿幫忙做家務,一個更是因為青春期對女主亂發脾氣。
等女主收拾完所有的爛攤子已經是晚上,這時出差的男主才趕到家,由于回家的日期推了又推,讓一直在家照顧孩子的女主很是不滿。
然而男主沒有察覺到女主的情緒,而是自顧自說著工作的事情,手里擦著不需要清理的鍋具,以此表示對女主的“幫助”。
夫妻倆的隱忍和漠視,最終走向了爭吵,女主埋怨男主總是出差,把家庭瑣事扔給自己,導致沒有自己的工作時間,漸漸變成了被職場拋棄的主婦。
而這種爭吵只會讓兩人的矛盾不斷放大,沒過幾天,夫妻倆又因為孩子被老師叫家長的瑣事大吵一架,甚至有了肢體沖突。
怒氣平息后,男主率先開口,要求女主尋求專業幫助,去改改她的暴脾氣。
從那之后,夫妻倆之間仿佛隔了一座大山,除了因孩子的事情偶爾溝通,平日里再也沒有更多交流。
實際上,男主已經動了離婚的念頭。
女主頓時倍感委屈,她覺得自己為這個家付出了那么多,到頭來又被拋棄,真的很不公平。
但為了挽留這段婚姻,女主同意先搬出去,給彼此一段冷靜的時間。
只不過,女主始終想不通婚姻問題的根源,只能找借口跟男主見面,懇求男主不要放棄自己。
緊接著,便是中年中產夫妻的經典場景——婚姻咨詢。
然而,在這個本該雙方冷靜坦白自我需求的場合,局面最終還是變成夫妻吵架現場。
男主說一句,女主頂十句,連咨詢師都勸不住,只能說服男主答應,在最后期限內給女主一個明確的答復,離婚還是修復感情。
很快,女主收到了男主發來的離婚郵件……
影片的前半段情節,讓人想到了很多類似的講述中年夫妻分道揚鑣的電影,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婚姻故事》《墜樓死亡的剖析》等等。
順著女性主義的創作潮流,這些電影都嘗試探討了女性在婚姻關系中的弱勢地位和無償付出,世俗觀念讓她們在婚姻中被迫承擔了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責任。
但值得一提的是,《愛的暫停鍵》并不是又一部只為女性控訴的電影。
男主提出離婚后,女主經歷幾波情緒掙扎,還是選擇面對現實,她想起還有一次咨詢機會,想著借此再見男主一面,沒想到男主直接爽約。
于是,這次預約變成了女主單方面的咨詢。
在咨詢師的引導下,女主開始復盤每次與丈夫爭吵的原因。
這段戲中戲情節,用咨詢師畫外音的方式,為觀眾仔細剖析了女主視角下的婚姻問題,也讓大家看到了影片前面展現的吵架情節,其實早就另有玄機——
男主出差回來,興奮地擁抱妻子,而女主卻故意甩開,想讓男主感到難受。
男主興致勃勃地講述工作的見聞,女主卻毫無興趣,用孩子的事情粗暴打斷了男主的話題,想讓男主覺得孩子在學校犯錯是他的問題。
類似的操作還有很多,比如家庭聚會中,明明上一秒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女主卻突然回到房間做起家務,借機嘲諷男主從不為自己分擔。
甚至在夫妻親密互動中,女主也是那個在興頭上澆冷水的一方。
這次咨詢師的引導,讓女主意識到,自己總是通過傷害丈夫的方式,讓丈夫產生內疚、自責的情緒,從而在心理層面占據高地,以求讓對方依賴自己的目的。
而且這種習慣不僅存在于夫妻之間,女主對待朋友,對待孩子也是如此,總是在關系最好、氣氛最佳的時候,扔出一枚“情緒炸彈”。
女主很快意識到,她這種扭曲的行為邏輯,根源在于自己的母親。
在單親家庭的成長過程中,女主總是承受著母親看似開玩笑的嘲諷,以及與弟弟之間的攀比,這種情緒打壓,讓女主逐漸形成了一種自卑感,認為所有快樂的、美好的事情,自己都不配得到。
這種推測很快在女主拜訪母親的過程中得到了印證,母親直接忽略女主精心挑選的禮物,還說她來的不是時候,自己很忙,隨意的聊天都能變成對女主的討伐現場,嘲諷她有大小姐脾氣,不像弟弟那樣孝順……
通過幾次咨詢和自我驗證,女主終于明白,盡管丈夫在婚姻中也有諸多不是,但導致這段關系破裂的根源在于自己,那種原生家庭造成的自卑感,讓她產生了扭曲的情感索取方式,用刺痛表達愛意,最終耗盡了愛情。
更糟糕的是,青春期的女兒,也正在用同樣的方式,用言語傷害著愛自己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她。
人到中年的女主這才意識到,打破這個詛咒,讓自己的人生重啟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自我鼓勵,擊退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從這里就能看出,《愛的暫停鍵》并不是一部通過離婚故事講述兩性矛盾的作品,而是從個人成長的角度出發,用自我審視的方式探討愛情、家庭和責任。
伴侶們因為愛情走到一起,因為責任組建家庭,而這其中的“責任”,既包括對他人負責,也包括對自己負責。
只有個體先完成自我成長,形成良好的人格,才有可能構建起真正的幸福家庭,處理好身邊的人際關系,否則只能如女主的第二段婚姻那樣,陷入泥潭而不自知,傷害了真正關心自己的人。
想通了這些,女主如同新生一般,一瞬間她覺得世界好像發生了一些變化,她也可以隨之改變自我。
最明顯的,是當青春期的女兒再次用惡毒的言語攻擊自己的時候,她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她不再像過去那樣斥責女兒,而是溫柔地表達自己的關心,原本氣呼呼的女兒瞬間情緒崩潰,她當年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理解自己的母親。
影片結尾,女主跟前夫見面,兩人坦白了婚姻中各自的問題,友好地道別離開。
或許這段愛情無疾而終了,但女主的自我成長還在繼續。
互聯網中的“漂亮話”和人生格言,其實道理大家都懂,難的是如何從自身出發,真正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