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關 風水這么重要?竟能給一年財運!
185 2025-07-23
港頭鎮占陽何氏八扇厝。
福州新聞網7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 陳堅/文 楊勇/攝)如果在福建全省鄉村搞一個世界各國地理知識競賽,福清市港頭鎮組個隊,一定能拿第一名,因為這里家家戶戶都有親人在世界各地,有的一家子里親人分布在六七個國家。在村中名氣最大的八扇厝大宅前廳,與何家人聊天,幾個人一出口,就能說出一串國家的具體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連歷史上哪個國家曾經有哪些古名都知道,那位叫何榮基的甚至能比劃出不少國家的國土形狀。
何家人還有一特點,會畫簡易地圖,何榮基隨手就能在紙上畫出港頭從古至今的古渡口位置。這或許與占陽村何家人出海拼搏歷史久遠有關。誰家有親人在外家里人不惦記?哪家在外的親人衣錦還鄉時不講講海外風土人情?
上周四,記者頂著烈日細訪港頭鎮,發現古韻浩蕩的占陽村,能告訴你一個解讀海上絲路、解讀海絲精神的故事。
占陽村何氏宗祠一角。
“廬江何”與占陽村名變遷
占陽村有2.4平方公里,全村基本都姓何,雖子孫遍及世界,但今天生活在占陽村的人仍有半萬。村里人說起自己的村都很自豪:你知道嗎?我們村歷史很悠久,人都說“未有福清先有占陽”。后唐長興四年(933年),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會于治所”中取山水各一字,定名福清。這說明在公元933年之前就有占陽村,只不過當時村名“前樓”。至今村里還保存一口唐井,“前樓水井”字樣尚存。
占陽廬江何氏,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韓非的后人。韓非是韓國國君之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被下獄毒死。其次子韓庶為避強秦,改姓何,其后人在廬江一帶繁衍成望族。其中一支輾轉定居于河南固始。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居于河南固始的廬江何氏子弟何嗣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固始縣出發,南下入閩平亂。后定居閩南。南宋理宗時,何嗣韓裔孫何大善在莆田一帶謀生,因與當地人有沖突,聞前樓村一帶有一支西晉時遷入的何氏居住,即翻山越嶺來投親。
何大善來時,即在今日八扇厝之地建茅屋居所,當時屋前即是大海,何大善以農耕、漁牧為生。每日一早,推開柴門即能見太陽從海面上升起,心里頓生力量,故為村子易名“瞻陽”,意即看見太陽升起就看見新希望。
何大善在村中繁衍生息,其子孫在元時即開始農閑時海上行商,使村中有了跑海發展的傳統。明隆慶元年朝廷重開海禁,瞻陽村出現第一個奔向四海討生的高峰,不少青壯子弟出洋。母思子、妻思夫,日日望著大洋盼親人早日歸來,村里人又將“瞻陽”村名移做“瞻洋”。
現名“占陽”是1964年時取諧音所改。
八扇厝何家嬸婆。
“八扇厝”與清初股份化養豬公司
記者參與福清海上絲路歷史文化遺存調查,走了福清不少鄉鎮,看了許多古厝,八扇厝無疑是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這源于何大善后人敬祖家風,后人常集資小修、大修,眼下它剛剛完成了一次大修。
八扇厝是何大善第十五世孫何民壽所建,完成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主座為三落八扇兩附舍,占地面積2326.6平方米,建筑面積1879.72平方米。其中,建有兩座同向的二落六扇兩附舍,每座建筑面積660平方米;西北一座是當鋪,有420平方米之大;東西角是一座兩落六扇的書齋,稱“前樓齋”,建筑面積350平方米。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內集防火、防盜、防水、防暑等功能于一體,極講究。記者在占陽村穿行時,臨近中午,驕陽似火,即使在濃密的樹蔭下行走,都擋不住大汗淋漓。但走進八扇厝,立刻有爽風拂面,何民壽第十世孫何華光說:“這就是我們家的神奇”。
建這神奇大厝的何民壽也很神奇。他生于清順治年間,年輕時經營豆腐作坊,生意十分興隆。他好讀醫書,對中醫中藥有一定研究。賺下錢后就辦起養豬場,又賺得盆滿缽滿。他覺得自己一人富算不上成功,要全村的何姓人家都富起來才對得起祖宗。
于是,他想了一個法子:自家養母豬,母豬生下小豬后,他無償送給各家各戶,自己承擔豬的防疫和治病費用,豬長大賣了后,他與養豬人各得一半,若仔豬病死養豬人也不必還錢,組成了頗具股份化公司特點的養豬合作社。全村人在他的養豬合作社中都賺到了錢。養豬合作社也越做越大,銷量急增,依托于海路交通便捷,南銷泉州、漳州,東銷浙江溫州、杭州一帶。他言傳身教,給何家留下了“共贏方能發達”的家訓。后來,何民壽又開辦了油坊、當鋪、布店,殫精竭慮十余年,終積資建起了八扇厝。
68歲的何榮基,是何氏家族史研究的熱心人,收集了大量史料。他說:“何民壽還給我們傳下行善助人的家風。他在八扇厝里建起前樓齋,花錢請來老師,村里所有的孩子只要交一點錢就能來學堂讀書,有家庭比較困難的孩子他就出錢相助。村里有人做生意本錢不夠,他也出手相幫,日后這人生意做大了,想報答,他也分毫不取。”
何榮基說:“何民壽已傳了十三代,后代遍布世界二十多個國家,無論做何業都很成功。靠什么?不是靠八扇厝的風水好,而是靠何民壽傳下來的兩大傳家寶——共贏、行善。”
占陽村何氏宗祠內景。
斯文之地與明清海絲古市
八扇厝有一大特點,楹聯特別多,不少是當年何民壽所制或他口述意思由教書先生制聯,被遠近稱為“家風家訓館”。記者注意到第二進就有一副聯:春風有形在流水,古賢寄跡于斯文。自何民壽興辦書齋起,占陽人就養成了行商之時不忘讀書的傳統,經商講誠信,待人有禮儀,成為遠近聞名的斯文之地,人們都愛與占陽人做生意。
明隆慶開海,占陽因古渡林立,且有避風港灣,加上“斯文之地”美名遠播,中外商船往返皆喜在此駐泊。占陽人經商公道,好客有加,漸漸成為海陸貿易區域集散地:中外商船將他鄉之貨運至此處,各地商人或行舟或駕著馬車牛車將各地特產運此,提供給中外商船,再載走中外商船運來的百貨……瞻洋古市漸漸有了名氣。
何榮基介紹說,因駐泊中外商船多,占陽村修船業也曾發達過。
到晚清,瞻洋古市形成了一條頗為繁華的古街,成為漁溪、江鏡、高山、東瀚一帶64個鄉村的商業集市,因中外客商云集,清時設僑批站,1912年設立了郵電局。
何際球與印尼東爪洼“小占陽”
何榮基告訴記者,占陽村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沿著海上絲路到海外打拼并定居的是何際球。他于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到美洲做生意,后居于美洲大陸。
何華光等一批村中老人說,村中的老族譜和各家各戶的家譜很多毀于“文革”破四舊之時,但從小都讀過,上面記載了先輩到安南(越南)、呂宋(菲律賓)、柔佛(馬來西亞)、泥國(文萊)、暹羅(泰國)、爪洼(印尼)、錫蘭(斯里蘭卡)、東洋(日本)、緬甸等國家經商,有的還畫著這些國家的簡易地圖,比如智利是長長的一條。何榮基說,至今我們村還有人家家譜里記載清時子孫到安南經商后居住。
何榮基說,占陽何氏到海外經商興業的第二個高峰是晚清。傳說,當是有位跟著媽媽從外鄉改嫁占陽何家的小男孩,長大后他跟著占陽何家人到印尼東爪洼謀生,靠著何家的立身傳家寶,在東爪洼發達了。他衣錦返鄉時,母親與養父已逝,他想將母親遺骨取出移往他鄉與生父合葬,村里宗親不允,說:“除非你將占陽每家每戶都帶一個男丁到東爪洼并保證他們成功”。對方堅定地點點頭。他沒有食言,村里不少男兒跟著他到東爪洼一個叫“任沫”(音譯)也叫“尖巴樂”(音譯)的地方,同心協力,將荒漠之地變成繁華之域,人稱“小占陽”。何榮基的父親何贊先就曾在這里開金行,還當過印尼福清同鄉會會長,曾祖父也在這里開過布店。
盛世修譜,當下占陽廬江何氏又開始著手修族譜和編家譜。何榮基說:“現在我們占陽何家人到了世界上幾十個國家,族譜上的國名一定會越來越多,我們要放一張世界地圖上去,上面用紅點標出哪些國家有我們占陽人在此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