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原來選車是門風水學呀
186 2025-07-17
在阜陽現存的58座大中型水閘中,王家壩閘無疑是最早建設的一座。自1953年建成以來,它已經有13個年份共16次開閘蓄洪,時刻守護著淮河安瀾。
這座閘因何而建?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建成后發揮了哪些作用?今天,我們一起翻開關于王家壩閘的那段歷史……
1991年7月王家壩閘開閘蓄洪 王振林 攝
選址王家壩
如果從高空俯視王家壩閘,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交接點的它,掌握著蒙洼蓄洪區的“開關”。
“王家壩閘于1953年建成,選址在王家壩,有其考慮。”王家壩閘管理處主任郭俊軍介紹。
由于淮河整體兩頭翹、中間洼的地勢,中游地區洪水宣泄不暢,容易發生水災。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河南、安徽兩省1300多萬人受災,4000余萬畝土地被淹。
1950年10月,當時的政務院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在淮河上中下游根據不同情況實施蓄泄兼籌方針。隨后,當時的治淮委員會提出淮河中游以蓄泄兼顧為原則,在正陽關以上充分利用湖泊、洼地進行蓄洪,在蒙河洼地和潤河、谷河洼地等一連串的湖泊洼地,著重建設蓄洪工程。
據《阜南縣志》記載,1951年,治淮委員會召集河南省治淮指揮部及信陽、潢川、阜陽三個專區指揮部,對上至新蔡、潢川,下至潤河集一帶受災地區進行勘查,作出規劃:分割蒙洼為兩塊,南部作為蓄洪區,沿其北部筑蒙堤一道,兩端連接淮河北岸大堤,構成圈堤,與進、退水閘組成蓄洪庫。庫內面積183平方公里,設計蓄洪水位27.66米,蓄水量7.5億立方米。
1952年,王家壩閘選址確定在王家壩村東側。“這里是歷史上經常決口進洪的地方,淮水一漲,洪水逆流,進入蒙河洼地,自然蓄洪,洼地成湖。”郭俊軍說。
陳孝忠(前排右二)與同事在王家壩閘前合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歷時半年建成
“老王家壩閘歷時半年建成。”郭俊軍介紹。《阜南縣志》記載了當時治淮工程的建設過程:1950年10月,成立有關部門,下設4個區大隊、52個中隊,民工近3萬人。按照治淮委員會指示,于當年12月實施淮河干流治理工程,至1953年冬,共截灣取直3處、筑堤55.14公里、退建6處、護坡7段、建涵閘3座,以及鏟除廢堤、廢莊臺等。
1951年冬至1953年,又先后動員阜南、阜陽、潁上、臨泉4縣民工陸續施工,與淮河干流治理工程同時進行,先后完成圈堤和進、退水閘建設,開挖引河,建設莊臺,修涵,建橋等。圈堤下游的郜臺子退水閘,于1952年率先建設(上世紀80年代廢除,1976年新建曹臺孜退水閘一座)。
1953年1月10日開工建設王家壩閘。該閘經治淮委員會工程部查勘、規劃、設計、建造,共13孔進洪閘,每孔凈寬8米,總寬為118米,輻射式弧形鋼閘門,啟閉機13臺(套)。
除了本地民工,還有不少外地人響應號召參與建設。王家壩閘管理處工作人員陳樹勇的父親陳孝忠(已經去世)就是其中之一。1953年初,在六安政府號召下,陳孝忠跟當地100多名青壯年一起來到了阜南,投身到王家壩閘的建設中。
“那時候機械少,大多以人工為主,原料主要來自于河南及我們老家的石頭。”今年50多歲的陳樹勇說,當時,一船船石料抵達后,工人們將一塊塊石料打鑿成適宜大小,再送到工地,用于修建王家壩閘。
1953年7月14日,王家壩閘竣工。市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科科長董雷介紹,這是阜陽現存58座大中型水閘中最早的一座。
除險加固展新姿
王家壩閘運行50多年后,工程老化,破損嚴重,存在多處隱患,且原設計標準偏低,急需對其除險加固。“2003年,曾對王家壩閘除險加固。”郭俊軍介紹。
2002年8月,安徽省水利部門專家組對王家壩閘工程進行了安全鑒定,鑒定結果為三類病險閘。該閘遂被納入《淮河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可行性研究》,2003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批復該報告。工程規模為Ⅱ等大(2)型,批復經費2520萬元,總工期為16個月,2003年汛后開工。
2003年9月,該閘除險加固工程舉行開工典禮,同年11月,王家壩閘實施整體爆破拆除后開始施工;2005年4月14日,王家壩閘除險加固工程通過驗收,移交王家壩閘管理所運行管理。
王家壩閘除險加固改建后,不僅提高了安全運用能力和自動化控制水平,同時也以全新的面貌展現了千里淮河第一閘的風采。
16次開閘蓄洪
“王家壩閘建成至今,已有13個洪水年份16次開閘蓄洪。”郭俊軍介紹。
首次蓄洪是在1954年7月。1954年7月3日至28日阜陽專區連降大雨和暴雨,全區平均降雨量達700毫米以上,阜南達947.8毫米;為緩解上游的壓力和保障下游的安全,王家壩閘于當年7月6日開閘蓄洪。攔蓄洪水量11.18億立方米,超設計庫容3.68億立方米。“這也是王家壩閘蓄洪量最多的一次。”郭俊軍說。
2007年汛期,淮河上游普降特大暴雨,洪水猛漲,王家壩閘實施了除險加固后的第一次開閘蓄洪……
自1953年建閘以來的13個洪水年份里,王家壩閘共開閘蓄洪16次,累計蓄滯洪水75億立方米。正是蒙洼人的無私奉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淮河安瀾。
7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淮河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蒙洼蓄洪區100多個莊臺建設得越來越穩固,鄉親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王家壩閘的設施設備更加智能化、現代化,繼續守護著淮河安瀾。
全媒體記者 儲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