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時為何要摔碎瓦盆?瓦盆底部留的洞眼有啥用?瓦盆由誰來摔
151 2025-07-18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有些上年紀的人,藥吃了一大堆,成分看著嚇人不說,效果卻總是不理想?藥多不等于療效好,反而可能“藥亂則病亂”。但有一種老祖宗留下的經典方子,用3味藥,卻能精準補到心陽、脾陽、腎陽,被后人譽為“仲景補陽第一方”,講究的就是藥不在多,在于精。
這方子就是《傷寒論》中的腎著湯,由附子、干姜、茯苓三味藥組成。別看它平平無奇,卻在中醫里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尤其適合陽虛體質、寒濕困重、四肢冰涼、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這些老年常見問題。
很多人以為補陽就得吃很多補藥,其實不然。真正有效的補陽,是“溫而不燥,補而不膩”,要精準調理、打通陽氣運行的路徑,不是胡亂堆砌藥材。
我接觸過不少老人,明明吃著十幾種藥,癥狀卻反復發作,尤其是冬天一到,手腳冰冷、夜尿頻多、臉色蠟黃、精神不振。這種表現很多時候是三陽虧虛——心陽不振、脾陽不運、腎陽不固,不是補得不夠,而是補得不對!
仲景的這個方子厲害在哪?就在于它一方三補,用極簡的方式,精準發力。附子溫陽回陽、通行十二經,是陽虛第一藥;干姜溫中散寒、助陽化飲,強化脾胃;茯苓健脾利濕、安神寧心,既解濕困又調心脾。
三味藥組合,就像三支箭,直指三陽核心。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心臟供血提升了,脾胃吸收能力增強了,腎臟也能固攝精氣了,整個人的元氣都被重新激活。
我曾遇到一位67歲的阿姨,冬天總是穿兩層棉褲、三層襪子也不見效,手腳冰得像冰棒,晚上還總起夜五六次。她堅持用了這個方子調理兩個月,后來告訴我:“現在晚上睡得香,腳也暖了,人有精神多了。”
這就是中醫講的“扶陽救逆、溫陽化濕”的真實體現。不是靠藥多,而是靠藥準。藥準才是硬道理,補陽也能很精致。
很多人誤以為陽虛就是腎陽虛,其實心陽、脾陽、腎陽三者互為支撐,缺一不可。心陽不振,血液循環差,手腳冰涼、心悸易驚;脾陽不足,運化失常,食欲差、腹脹便溏;腎陽虧虛,下焦無力,腰膝酸軟、夜尿頻多。
所以說,能同時補這三陽的方子,實屬罕見。而腎著湯,恰恰是這方面的“老中青三代通吃型選手”,尤其適合老年人“陽虛夾濕”的體質。
現在很多人追求“快補”,動不動就用十幾味大補藥,結果補出上火、口干舌燥、便秘失眠。
其實身體就像是一個爐子,火苗小了,你不是拼命往里加柴,而是要先把濕氣排出去,再慢慢把火引起來。
這就需要“溫陽化濕,健脾助運”,腎著湯恰好就是這個邏輯。它不是一味猛補,而是三管齊下,溫陽、健脾、利濕,讓身體自己恢復陽氣運行的能力。
有老年人問我:“這方子藥味這么少,真有用嗎?”我說:“有用的不是藥味多,而是藥味對。”用對方,勝過吃一堆。
現代研究也證實了這個方子的價值。比如《中醫藥導報》曾發表研究指出:腎著湯在治療老年陽虛型寒濕困脾綜合征中具有明顯優勢,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這可不是老經驗,是現代科學也認可的事實。
還有些人擔心“附子”太猛,其實只要用法得當、劑量合理,并在專業指導下使用,附子反而是最溫和的“陽氣發動機”。它能讓身體陽氣“點火啟動”,是中醫里少有的“救逆回陽”要藥。
而干姜呢,是“中焦之陽的守護神”,脾胃一虛,寒濕一重,它就能來穩定場面;茯苓更是“調和劑”,既能利濕,又能寧心,真正做到溫補而不燥,補而不膩。
有時候我會跟病人打個比方:你家鍋爐壞了,你光往屋里加暖氣片不行,要修好鍋爐,通好管道,陽氣才能真正跑起來,熱才會傳到每個角落。這三味藥,就是在“修鍋爐、通管道”。
所以說,藥不在多,在于精,補陽不靠堆,而靠準。如果你或你家長輩有心陽不足、脾陽虛弱、腎陽虧損的表現,不妨看看這個方子是不是適合。前提是——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辨證使用哦!
最后提醒一句:腎著湯雖好,但并非人人適用。若是熱象體質、陰虛火旺、實熱內盛的人,反而不宜使用。一切用藥,需在專業醫師辨證后使用,千萬不可擅自模仿。
如果你也有“陽虛寒濕、氣短乏力、四肢冰涼”這類問題,不妨問問你的中醫師,這個“仲景補陽第一方”是否適合你。也許,就在三味藥之間,你的元氣就能被重新點燃。
健康金句:藥不在多,在于精;補陽不靠猛,而靠準。三陽共補,才能一步到位;三藥同力,才能三管齊下。
參考文獻:
1. 劉永紅,王慧.腎著湯治療陽虛寒濕型慢性腰痛5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0,27(12):109-111.
2. 王宏偉,李志強.中藥復方腎著湯對陽虛寒濕證老年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21,27(3):45-48.
3. 陳曉燕,朱玲.腎著湯加減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22,30(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