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橫梁別硬砸!3招化解+風水避坑,網友:早看早省心
179 2025-07-27
“蓋房不蓋簸箕房”這句農村俗語,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簸箕房”。其實“簸箕房”的說法,在舊時的農村,頗受爭議,眾說紛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簸箕”這種物件的形狀到底是什么模樣。
要準確理解這句俗語,這里就不得不從“簸箕”這個名詞說起。
簸箕
如果簸箕只是一種物件,那沒有什么可說的,是什么模樣就是什么模樣,關鍵是,我國不同農村地區,對簸箕的說法不盡相同,雖然都是竹篾,柳條、筍殼等編成的家用器具,但是,從大體的形狀來說,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同的形狀。
一種簸箕是鏟狀器具,或者說大撮子形狀,也就是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下面為底,用來撮垃圾、泥土、肥料、糧食、蔬菜等等,還可以用來簸糧食,去糠秕等,在農村用處非常多,難以盡述。
另一種簸箕為圓形竹篾編的,或者柳條編的器具,這其中又有兩種。一種留孔,俗稱竹篩或柳篩,習慣稱米篩、格篩;一種沒有留孔,稱為簸箕,也稱圓簸箕。這兩種器具,圓簸箕比米篩大多了,兩者是相互搭配使用,在給糧食去糠秕之中,離開哪一種都不行。
比如,舊時,農村還沒有現代化大米加工機械的時候,把稻谷變成米,就要經過以下工序:先把稻谷舂去殼,或者碾去殼。舂好或碾好的米與糠混合在一起,就得把米和糠分離。先得用圓簸箕把糠簸出來,然后將去糠的米用米篩來篩,篩下去的米得用圓簸箕接住。因為在舂米或碾米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的稻谷都可以去殼,還有很少的一部分依然是稻谷。這樣做就是把沒出殼的稻谷篩選出來,稻谷留在米篩內,稻米就落在簸箕內,簸箕內的稻米就是可用來煮飯大米了。
圓簸箕
也就因為如此,我國稻谷主產區,把簸箕分成兩種不同的名詞,圓形的簸箕才是叫簸箕,而鏟子形狀和撮子形狀的,叫畚箕(畚,不同的地方讀音很大的差別),是兩種不同用途的農家器具。
圓簸箕主要是舊時普通家庭去糠秕和篩米用,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去糠秕用農具風車,但篩米還是要用米篩和圓簸箕。一些地方農村有一句形容很窮的調侃用語:“窮得打簸箕”,與窮得叮當響的意思是一樣的,這里的簸箕指的就是圓簸箕,家里沒有米就是沒米,拍打簸箕也沒有用。
有些地方農村風俗,女兒出嫁要踩(或跳)格篩或者圓簸箕,新娘進門時也要踩(或跳)格篩或者圓簸箕,據說主要是起避邪作用。家里有女人坐月子,母豬產仔等,防生人闖入屋內,門口掛格篩或者圓簸箕,起到報信的作用。因此,格篩和圓簸箕在一些農村的民俗中,被視為避邪之物和吉祥之物。
畚箕在農村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來撮垃圾和臟東西,舊時,有木材料做的,也有鐵皮做的,也有竹篾和柳條編的,現在出現用塑料做的。第二類是用來摘菜及瓜果,也用來洗菜,包括用來打豬草。第三類用來作農具,裝農家肥、秧苗、柴火、挑土等等。三種畚箕因用途不同,大小及樣式不一樣。在農村民俗中,第一類與第三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禁忌的,不能把畚箕倒扣在別人的頭上,人們認為這是最惡毒的一種詛咒,特別是第三種,人們的忌諱就更多。
南方畚箕模型
農村舊時習俗,村里有夭折的小孩,病亡的未成年人,以及意外傷亡的成年人,埋葬完以后,要把畚箕倒扣在墳頭頂上,而正常去世的老人則不能這樣做。因此,農村把畚箕倒扣視為不祥,因而很是忌諱。
從“蓋房不蓋簸箕房”這句話來看,“簸箕”指的就是一些農村說的“畚箕”,“簸箕房”的形狀就是“畚箕房”的形狀,與圓簸箕的形狀沒有關系。
“簸箕房”已是時過境遷,現在人們大多都用猜測的手段來進行探討,因此,出現了諸多不同的說法。
現有一些人把房屋建在三面有山,一面開口,圍成“畚箕”的形狀的地方稱為“簸箕房”。實際上,在古代風水學中看來,一個地方能不能建房,不僅僅以某種地貌形狀來決斷,而是要從多種環境綜合因素來考慮。
“畚箕”地形,只要山脈清晰,溪河環繞,不易發生地質災害,生產和生活方便,居住舒適,無論是后面的靠山,還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明堂,只要藏風聚氣,就是適合建房的地方。這種地勢,雖然說不上是上佳之地,但也不是很差的地方。在一些人的眼里,可以把這種地形看成是“畚箕”,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則是民間所稱的“太師椅”形狀,不管是落陰宅,還是建陽宅,只要明堂寬闊,層次分明,都是比較好地方。
貴州明代“手推車”式木房組合
現實之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很多山區農村人家,喜歡把房屋建在這種地方,冬暖夏涼,在心理上也頗有安全感。因此,在風水學上,從地形上來說,沒有“簸箕房”之說,而舊時代的農村,人們建房擇址,受風水觀念的影響頗深,自然也就沒有地形上的“簸箕房”。
現在有一些人把“凹”字形的房屋格局稱為“簸箕房”, 看似有點像,聽起來也有點道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與四合院混合住宅,分布我國很多農村。四合院在北方農村要普遍一些,而三合院在南方農村要多一些,尤其在華東和西南地區,三合院就更加普遍。
“凹”字形住宅的組合,主要分為正屋及左右廂房,正屋和廂房獨立成棟,有的則正屋和廂房連成一體。有的地方前面砌一堵圍墻,立上大門,就組成一個封閉院落,稱之為三合院。長江流域稻作區,農村的“凹”字形住宅的組合,普通農家一般為開放型院落,也就是前面沒有圍墻,也沒有大門,而是一塊場坪,稱之為禾堂坪,也稱為曬禾坪、曬谷坪、場壩等。秋收時用來曬稻谷,這里有紅白喜事時,可在場坪上擺酒席,春節用來舞獅子和龍燈等民俗活動。
這些地方的“凹”字形住宅前面不砌圍墻,主要是不讓墻阻擋陽光,能盡快把稻谷曬干。南方雨多,碰到秋收時,如果遭到“爛秋”的天氣,收回家的稻谷不及時曬干,稻谷水分重,會發熱,長出芽,或者霉變,一年的收成就會泡湯。即便遭到連綿秋雨,不能曬谷子,也盡快盡把稻谷在屋內攤開,這就要保證屋內通風,前面沒有圍墻,會使屋內空氣更暢通,稻谷就不會長芽或霉變。
正在修建中的農村三合院(“凹”字形住宅)
“凹”字形住宅,在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一些農村純木結構房屋中最為普遍,被稱之為“手推車”式房屋。 廂房(當地稱倉樓)與正屋成直角,就仿佛是板車的長手把,正屋是車身。
由此可見,“凹”字形住宅是我國一些農村普遍的房屋格局,并不一定是所謂的“簸箕房”。
現在人還有一些說法,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簸箕房”指的是房屋的格局,把房屋排列組合成“畚箕”的形狀。
農村人“簸箕房”有三種常見的稱謂,有的地方稱之為“穴字屋”,有的地方稱為“胯襠屋”,還有的地方稱為“八字屋”,很明顯,這種房屋主要是指廂房的擺放,不是與正屋成直角,而是與正屋成鈍角。
“穴字屋”和“八字屋”的說法。一般來說,墳墓葬在寬敞的平地,墳墓前的拜臺(祭臺),又稱內明堂,看不出什么形狀,而葬在山坡上的墳墓,其拜臺大多為扇形展開,兩條邊角線就是一個“八”字,而 “宀”字頭,人們把其看作陰宅,先人的家。
前面有墻三合院(圖片中老人前面為圍墻,后面為正屋,左右為廂房)
舊時,民間禁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不潔,二是聯想。人們認為房屋不能按“穴”字和“八”字的格局來擺放,就是一種聯想禁忌。比如,民間凡是與喪葬有關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被列入禁忌。這就是因為人們的聯想忌諱之事而產生的作用,認為不吉利。“穴字屋”和“八字屋”讓人聯想到墓穴,為民間所忌諱。
“胯襠屋”的說法。“胯襠屋”把房屋的格局比喻為一個人的坐相,也屬于民間的一種聯想禁忌。古代有一種坐姿,叫“箕踞”,也就是隨意張開兩腿坐著,形似簸箕。古人認為這是一種輕慢、不拘禮節的坐的姿態。舊時,農村人對這種坐姿非常講究,人們認為,在人前的這種坐姿,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不講禮貌的坐法,也是一個人沒有教養的表現。
如果到別人家去做客,隨意張開兩腿坐著,舊時的農村,是很不受主人歡迎的。對于“胯襠”的坐姿,人們還會產生出多種不雅觀的聯想,因而非常忌諱。過去,由于農村人們往往把房屋想象成一個活生生的人,自然也不能用這種“胯襠屋”的格局。
另外,農村人把房屋內一種寬窄不一致的房屋也稱之為“簸箕房”,即房間的里窄外寬,成梯形。
舊時,農村對“簸箕房”的壞處主要有三種。其一是說 “簸箕房”不聚財,像簸箕一樣,把家里的財富只簸出去,收不進來,也就是住這種房屋財運不好。其二是說住“簸箕房”的人不正經,會有作風問題。其三,人們認為“簸箕房”“陰氣”重,住這種房屋的人老人易患病,小孩易夭折。
其實,這些說法是因對簸箕、胯襠、墓穴禁忌而生的聯想作用,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不可信。
浙江古村的圓簸箕和格篩多種使用場景
我國傳統民居在修建時,大多融入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事實上,就是在建筑物上也要體現一種封建社會的“規矩”。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部分地區亦有其他形狀的住宅,比如福建圓形圍屋等)都講究“方正”這一主流思想。比如院子要方正,不能缺角,房屋要方正,也不能缺角,更是忌諱院子和房屋成三角形、梯形及不規則的多邊形的形狀。
至于,民間對這種不方正形狀的房屋和院子,大多附會了一些迷信說法,或者民俗方面的說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方正”這一封建社會主流思想,利用人們恐懼、愚昧和迷信的心理作用,來遵守建房的傳統格局。
“蓋房不蓋簸箕房”只是上半句,還有下半句,即“睡床不睡大圓床”,其中的思想觀念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方正”這一思想。對下半句,這里就不再作解釋,以后另行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