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在府門前為何要擺放石獅鎮宅,而不用石老虎呢?
148 2025-08-06
風水觀念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風水并非從一開始就和易學有所關聯,它最初是一種樸素的相地術。
商周時期,相地術與占卜開始聯系起來,當時占卜起著決定性作用,相地僅處于輔助地位。
卜筮的發展催生了卜筮之書《易》。《周禮?春官》記載 太卜掌管三種《易》的方法,一是《連山》,二是《歸藏》,三是《周易》,如今僅存《周易》。
這三種《易》都對相地術產生了影響,后來,陰陽五行、八卦方位等觀念逐漸融入相地術,使其慢慢演變成了風水術。由此可見,易學是源,風水是流;易學是理,風水是術;易學是體,風水是用。
易學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主要體現在關于天、地、人的“三才論”。“《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觀,是建筑風水的靈魂。古人認為,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能認識和改造自然。風水術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它要求建筑不僅要順應自然,還要通過選址和設計,讓人類與天地環境相融。比如,傳統建筑偏愛 “背山、面水、向陽” 的地方,因為山體可阻擋北方寒流,形成天然屏障;水流既能提供水源又能調節局部氣候;向陽面則保證充足日照,促進萬物生長。這種選址理念實質是通過對地形地貌的細致考察,實現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統一。
王其亨教授在《風水理論研究》中指出,風水術中的 "穴位" 是山水相交、陰陽交融的精華匯聚之處。就像人體經絡中的穴位,好的風水穴位能集聚天地靈氣,滋養居住者的身心。中國傳統建筑從故宮到民居,都遵循這一原則,通過巧妙布局將建筑融入自然環境,形成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境界。
《易經?乾卦?象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保合太和”指乾的陽剛得配上坤的陰柔,相互配合,萬物才能生長,天下才能安寧。這是古人心中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能化解矛盾,達到和諧狀態。“保是常存,合是常和。‘保合太和’就是讓太和之氣一直運行不停,永遠融洽沒有偏差,萬物靠這股氣生長成形。”
看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是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合殿。保合殿、太和殿的名字都來自 “保合太和”。再往里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六個宮殿就像《周易》里的六個爻位,分別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九五至尊” 指的是皇帝的位置,六二是臣子的位置,君臣和諧就是 “得中”。九五、六二兩爻陰陽相應為“和”,既當位又相應故為“中和”。太和殿和保合殿中間是中和殿。中和殿象征陰陽和諧。
“乾清宮” 和 “坤寧宮” 這兩座主要的內廷宮殿,名字里就算沒 “和” 字,也藏著 “和” 的意思。它們是用八卦里的 “乾”“坤” 兩卦命名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方位以北方為上。乾下坤上,謂之“泰”卦。“泰” 卦的卦辭是 “小往大來,吉亨。” 因而,二宮合為一個“泰”卦,主要象征“夫妻合和”。
《易傳》指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萬物因屬性(“氣”、“聲”)不同而聚散,由此產生吉兇利害。
易學認為,“氣” 是萬物的本原,《易傳》中 “精氣為物” 的說法,為風水術看重 “氣” 的流動提供了理論基礎。風水追求的 “生氣”,正是能滋養萬物的 “五行之氣”,它的聚散直接影響環境的優劣。
古人發現,“山必開陽而后生氣聚,水必彎曲而后生氣留”。山能阻擋氣的擴散,水可讓氣停留聚集,尤其是彎曲的水流,能讓 “氣” 環繞不散。郭璞在《葬經》中說 “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風會吹散氣,水卻能留住氣,所以山環水抱的地方往往被視為風水寶地。
不同的自然環境會影響 “氣” 的性質,進而影響人。比如 ““福厚之地,人多富壽;秀穎之地,人多輕清;濕下之地,人多重濁;高亢之地,人多狂躁;散亂之地,人多游蕩;尖惡之地,人多殺傷;頑濁之地,人多執拗;平夷之地,人多忠信。”,這也是風水術重視環境選擇的原因之一。人們通過改造環境,如讓水流彎曲、山體開陽,來引導 “氣” 的流動,讓建筑周圍充滿 “生氣”。
《陽宅十書》曰:“凡宅不居當沖口處。不居寺廟。不近祠社窯冶官衙。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故軍營戰地。不居正當流水處。不居山脊沖處。不居大城門口處。不居對獄門處。不居百川口處。”風水理論認為,建造于某些自然環境禁忌的住宅為“兇宅”,是應引起注意的。
《易經》里講 “精氣為物”,其實說的是宇宙間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它能變化生成萬物。就像《易傳?系辭上》提到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里的 “鬼神” 并非迷信中的鬼怪,而是指能量的動態變化。
這種能量在天地間流動,比如《易傳?說卦》里說的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山和水相互呼應,能量才能流通,萬物才能生長。簡單來說,氣是萬物的本源,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存在于天地之間,這就是風水理論的核心基礎。
郭璞在《葬經》里說:“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故謂風水。” 意思是氣遇到風會散開,遇到水會停下,古人想辦法把氣聚集起來不讓它散掉,這就是 “風水” 的由來。山環水抱的地方肯定有氣,因為水能吸納、聚集氣,這就是 “氣遇水則界” 的道理。
水流彎曲,氣才能聚住,《水龍經》:“水見三彎,福壽安閑;屈曲來朝,榮華富饒。” 不過 “大江大河雖有灣抱,其氣曠渺”,意思是大江大河就算有彎曲環繞,氣也比較空曠遼遠,所以適合建大城市;而江河的支流,就適合建小村鎮、民居這些。
東晉風水大師郭璞在《葬經》里提出 “葬者乘生氣”,這里的 “生氣” 就是五行之氣的流動。山要開闊向陽才能聚集生氣,水要蜿蜒曲折才能留住生氣,就像 “山環水抱必有氣” 的道理。比如柳州三江交匯的水局,柳江九曲十八彎,形成 “明堂九曲水” 的格局,既緩解急氣又增強生機,這就是 “水曲則氣聚” 的典型例子。風水里常說 “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意思是能量遇風會消散,遇水則會停留,所以古人通過選擇山水環抱的地方來聚氣。
“風水輪流轉”的觀念是《易經》“八卦相蕩”“既濟未濟”“原始反終”思想的廣延。實質是將建筑與天地人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納人一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以求建筑與自然的平衡協調。
《周易》強調“易與天地準”,能包羅天地之道,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周禮》規定建國要“辨方正位”,尋找“地中”(天地之氣和合、四時交替、風雨相會、陰陽協調之處)建立都城。建筑風水極其重視方位的精確測定。
易學提供了豐富的方位系統:四象、河圖洛書、九宮、先天八卦(乾坤定南北,離坎定東西)、后天八卦(坎離定南北,震兌定東西)、十二辟卦、二十四山等。這些系統將方位與時間、易卦、五行、吉兇緊密關聯。
這種方位觀在建筑實踐中貫穿始終。古天文學將全天恒星分為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故宮 “紫禁城” 的命名便源自紫微垣,明清北京城布局中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的規制,正是對《周禮》方位禮制的承襲。方位尊卑觀念顯著,“吉事以左為上,兇事以右為上” 體現在 “左文右武” 的建筑布局中,平時以左為貴、戰時以右為貴的差異,也反映了方位與禮儀的結合。
在具體選址與朝向方面,風水理論以背山、面水、向陽之地為最佳,古時期房屋多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東、南方向開門被視為大吉,這既符合地理氣候規律,也與易學中方位與吉兇的關聯密不可分。
總的來說,易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建筑風水的文化密碼。它讓風水術從簡單的相地技巧,升華為一種兼顧自然規律與人文理想的智慧,既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的敬畏,也包含著他們改造環境、追求和諧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