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門前四不栽":這些樹旺宅又避災,種錯了小心變"招災樹"!
90 2025-08-10
“生不在廟前,死不在廟后”是一句在農村流傳較廣的俗語,說的大意思是:居住的地方不宜選在廟前面,而死后埋葬的地方不宜選在廟后面。
這句俗語字面意思簡單好理解,但古人為什么要這樣說,有什么道理?還是有不少人并不知道,下面我就這句俗語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一、生不在廟前
“生不在廟前”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最好不要在廟前建造房屋或居住。
為什么要這樣說,原因也是多種的。從傳統文化觀念來說,古人認為廟宇是神圣的,是供奉祖宗、神明的重要地方,它莊嚴、肅穆。如果人們住在廟前就可能會“沖撞”“干擾”祖先和神明,影響自己的生活。
過去人們選擇住所是很講究的,環境要好,交通便利,安靜。如果在廟前建房,就會被人們稱為“廟屋”,而“廟屋”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古人認為廟前正是神明正面的地方,也是被認為是空神位,當人們要進行朝拜時,肯定要經過廟前。這樣一來,廟前過往人員增多,喧鬧嘈雜,就會影響到居住者的寧靜生活。
這是因為古今以來,廟宇都是人們祭祀神靈、舉行宗教儀式的神圣場所,常被人們認為是充滿了神秘的力量。每日前來祭祀的人在廟前來來往往,嘈雜喧嘩,加上還參雜有一些祭祀時的特殊聲響和儀式,這對于房屋建在廟前需要安靜生活和休息的人來說,肯定會帶來諸多不便。
而且,由于廟宇常被人們認為神靈的居所,出于對神靈的敬畏,住在廟前,心理就會有許多禁忌和壓力,特別是在晚上壓力會更大。
二、死不在廟后
死不在廟后,是指人死后不宜選擇在廟的后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廟宇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是神靈所在之地,充滿了正氣。
但人死后充滿陰氣,如果把墓地選擇在廟的后面,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對神靈的不敬重,是對神靈的沖撞。同時,葬在廟后也會讓死者家屬對死者的靈魂能不能到安寧產生懷疑。
而且廟是一個特殊場所,生活在此的只一些特殊的人,如道士、僧尼等。一般來說,他們去世后不能與平常人葬在一起,過去在農村很多寺庵、道觀的后面,大都是僧尼的佛塔和道士的墳墓,普通人不能葬在這種地方。因為普通人葬在廟后會“壓不住”或“沖撞”,去世者和后人的福運。
廟后環境和空間因素:村莊的水口廟、水口寺庵、水口道觀,其后面通常地方逼仄,沒有葬墳的余地,也不是葬墳的理想之地。而且,水口之地是村莊的公共之地,也稱風水口,即使有人偷偷葬下去,被發現后會引來麻煩,逝者不得入土為安。
這句俗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生活環境和心理感受的重視,以及對神靈和傳統習俗的敬畏之情。雖然其本身缺乏科學依據,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它對于研究古代社會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
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這類俗語,既要尊重傳統文化,又要依據現代科學和生活實際來做出合理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