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羊人注意!清明前后 避免去這兩個地方 以防厄運纏身 得不償失
56 2025-08-10
文/鄭煥章
泉州城心塔,又名“定心塔”,位于泉州市區西街井亭巷北端西側(舊屬萬厚鋪),現聳立在一戶人家的圍墻內。該塔為樓閣式,五層五檐,下有塔座,乎面呈八角形,高約4.5米,邊長0.75米。塔身系用紅磚砌筑,外涂白灰,頂裝以紅陶罐疊成而涂上白灰的葫蘆剎;塔座作須彌座,用花崗巖石砌筑。1983年1月,城心塔被公布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泉州府志》載曰:“定心塔,在萬厚鋪郡城之中,明萬歷間造,國朝乾隆十四年重修。” 1乾隆《晉江縣志》也是如此記載2。于是,1984年6月以泉州市人民政府的名義所立的保護碑之碑文介紹說,此塔“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建”。依此之說,城心塔當是明萬歷年間才開始建造的。然而,1987年我們在文物普查時卻發現該塔須彌座束腰上嵌有兩方花崗巖石的題記:一方鐫刻“萬歷元年重修”,一方鐫刻“乾隆十四已巳重修”,均為陰文楷書,豎排,但字體的風格不一樣,說明不是同時所刻。很顯然,城心塔不是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而是在萬歷元年(1573年)之前就已聳立在泉州“郡城之中”了。所以說,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晉江縣志》所載城心塔的建造時間是不確切的,從而以訛傳訛。
泉州城心塔即所謂古代泉州府城中心之塔。那么,它始建于何時呢?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載曰:“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羅城,有翼城。”于是,要知道城心塔始建于何時,必須先弄清它是作為泉州府城的那種城的中心之標志。
首先看衙城,明萬歷《泉州府志》卷四載曰:“衙城,即州治之垣墻。”其址在北門州頂,即現在露天公共體育場。據陳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物紀要》一文中介紹:“衙城原很小,廣袤各不過二、三百米,充其量相當于一個土寨,它僅是五代留從效建牙的一個衙門而已。” 3很清楚,當時衙城僅縮在今之北門,而城心塔位于今之西門,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毫無關系。
再看子城。明萬歷《泉州府志》卷四載曰:“子城,周圍三里,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引《高霍記略》曰:“泉之郡治,相傳未有羅城七門,先有子城四門,……迨后辟羅城,而四門遂為鼓樓。”四鼓樓的樓址是:東鼓樓(行春門)位于現在東街相公巷口以西,門樓巷口以東的街道上;西鼓樓(肅清門)位于現在西街菜市口的街道上,南鼓樓(崇陽門,后改名麗正門),位于現在南街承天巷口至花巷口的街道上;北鼓樓(泉山門)位于現在北門孝悌巷口南側。據陳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一文中介紹,其“基址范圍很小,且很方整”?。于是,從子城的方位來看,它最西是至現在的西菜市口,而城心塔則位于西菜市口西側的井亭巷旁,距西菜市20來米。這說明城心塔是建于子城外,所以兩者亦毫無關系。
接下來看翼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載曰:“翼城在羅城外,宋紹定三年郡守游九功筑,東自浯浦,西抵甘棠橋,沿江為蔽,成石城四百三十八丈,高盈丈,基闊八尺。元至正十二年,監郡偰玉立拓南羅城以就之,今統為羅城。”陳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一文中對翼城有更詳細地介紹,他說:“紹興三年(1133年,這里陳先生將紹定三年誤記為紹興三年)郡守游九功以原鎮南門外至晉江北岸一片,商業繁榮,人煙稠密,但每年江水泛濫時,盡成澤國,因思應予以有所保障,乃于瀕江一線加建防洪墻一堵,號曰翼城,西起原臨漳門,沿破腹溝北岸,經馬頭塤沿五堡溪北岸,過浯浦橋,轉北沿東魯巷接于原通淮門。志云全長二里有奇,其實倍之。” ? 可見元代偰玉立未拓羅城時,翼城原在羅城外,位于泉州西南部沿晉江而筑,且是以防汛為主,這說明城心塔與之更無關系。
從上述情況來看,可以肯定地說,城心塔與衙城、子城、翼城都無關系。于是,與之有關系者,唯有羅城也,然而,泉州的羅城又有原羅城和新羅城之分:原羅城系指唐代泉州初營建之城,新羅城即是南宋至元末所營建的羅城?。所以,要明確城心塔的建造時間,還必須分清它與原羅城、新羅城之間的關系。
原羅城,現又稱“唐故城”,是唐代泉州作為州治后最早營建之城,歷經千年的滄桑變化,尤其是歷朝不斷地進行城市改造,故址早已蕩然無存,又現存的志書對其范圍、規模、城門位置、城垣走向都沒有明確記載。據《泉州古城址踏勘與研究》課題組編寫(楊清江先生執筆)的《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報告》介紹:
根據近年1:5000《泉州市區圖》測算,唐故城周圍13.2里,面積近3平方公里。有四門,東門名號未詳,疑即“行春”,在二郎巷南口東街上;西曰“素景”,在孝感巷南口四街上;南曰“鎮南”,在南街鎮南橋北;東南曰“通淮”,在舊通淮橋(后稱登仙橋)北、東邊巷南口“坊腳”;西南水門曰“通津”,在故城西南;北墉有立侯樓,名北樓,在孝悌吞東口南側北門街中,有樓無門。?
從其東、西、南三城門和北樓的位置來看,原羅城初建時東西距離較長,南北略短,且“因趨避地勢之故,形狀不規則” ?,難于精確測定城之中心點,但只要目測就可明顯看出城心塔處于偏西和偏南位置;若以東西南三城門與北樓劃出東西和南北兩條中軸線,其交叉處作為城之中心點的話,城心塔也無位于此交叉點上,依然是偏西和偏南。
原羅城在唐后期至北宋初曾多次擴建,但大多是局部擴建,與城心塔的建造不可能有什么關系;唯一值得考慮的是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年)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對此城重加版筑,并擴建仁風、通淮等數門,使城的周圍達20里,城區面積約有5平方公里?。這時,原羅城有七個城門:東門曰仁風,位于二郎巷口偏西的東街上;西門曰義成,位于甘棠巷口偏東的西門街上;南門曰鎮南,位于南街鎮南橋(藍橋)之北;北門曰朝天,位于文勝巷口北門街上;東南門曰通淮,位于兵馬司橋西北;西南門曰臨漳,位于新門水關橋東北;新南門曰通津,位于傅府山南麓,通津橋正北。由于留從效所擴之城,其形狀依然不規劃,又東西兩城門完全不在一條直線上,故亦難于確定城之中心點,但目測也可判斷出城心塔所在的位置還是偏西和偏南。
新羅城,據陳允敦先生介紹說:“只沿用原羅城朝天門至義成門一段,其余皆是南宋至元末,游開于先,偰成于后,而奠定其規模。以后歷經明清兩代,雖多次增修,甚至改關東式,但亦僅限于加高加厚,及墻上建筑的增刪而已。”“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筑西南翼城,東自浯浦,西至甘棠橋;紹定五年(1232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又建東南翼城,北起仁風門,南至津頭埔;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拓南羅城,將西南、東南兩翼城統而歸之,奠定了新羅城的規模,其周圍達23里,城區面積約6.2平方公里。此時,新羅城的形狀仍是不規則的,東北、東南和西北三部凸出。城門還是七個,北之朝天門和西之義成門依舊址不變;東之仁風門則沿東街向東移約50步;南之鎮南門改名德濟門,移至萬壽路口東側、天后宮對面;東南之通淮門和西南之臨漳門均跨濠溝向東南移有近百步;新南門通津門移到竹街南畔。由于新羅城的形狀還是不規則,東西兩城門也完全不在一條直線上,所以,同樣難于確定城之中心點,但目測就可明白城心塔所在的位置是偏西和偏北。
從上面敘述城心塔所在位置與原羅城、新羅城之間的關系來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城心塔不是原羅城也不是新羅城的確切意義上的城之中心標志,僅是象征性而已。那么,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認為,泉州城建造這座城心塔的主要作用是鎮煞風水,因“泉人重堪輿”;又有傳說,古代泉州城內有瘟疫流行,人心不安定,建此塔以鎮邪,故名“定心塔”。所以,從其主要性質來說,它是一座風水塔。鑒于此,就難于直接判斷出城心塔是唐代初建城時造,還是五代留從效擴原羅城時造,還是元代偰玉立拓新羅城時造;然而,可以從子城和開元寺東西塔的建造來間接判斷之。
子城系武軍節度使王潮于唐光啟二年至景福二年(886-893年)間建造,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18年)才毀廢,于是留從效在五代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年)重加版筑并擴建原羅城時子城尚存在,倘若這時才建造城心塔,就很不配稱。因城心塔位于子城的西城垣和西城門(肅清門)的西側,距離不過20米左右,西城垣之高至少有5米以上,西城門得更高了,而城心塔現存只有約4.5米高,剛建造時肯定不會比此更高,它如果是此時建造就與西城垣尤其是西城門很不配稱。又這時在城心塔西北側的東西兩木塔也已聳立在開元寺內,東塔建于唐咸通六年(856年),西塔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東塔五級,西塔七級,前者是釋文偁在泉州四城門頭設柜募緣而建,后者是閩王王審知特地從王城福州浮海運杉木來建,估計其高在10米以上,東塔距城心塔50米左右,西塔距城心塔200米左右。如果城心塔是留從效擴原羅城時建,也與東西塔不配稱。所以說,城心塔不會建于這個時候。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偰玉立拓羅城時東西塔已由磚塔變成石塔,西塔是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易磚為石,東塔是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七年(1247年)易磚為石,前者高44米多,后者高48米多,是全國最高的一對孿偶雙塔而且飾滿十分精美的浮雕。于是,倘若城心塔是偰玉立拓羅城時建造,更會大煞風景。一者太小,二者太簡陋。所以說,城心塔更不會在此時才建造。
一言以蔽之,城心塔只能是在于城和東西塔未出現時建造,即是唐代泉州初建城建造的。其具體時間是何時呢?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城池”載曰:“相傳為南唐保大中節度使留從效筑也。”此說早就被懷疑,而且近幾十年更被研究泉州古城址的專家學者所否定,因留從效只是重加版筑和加以擴建而已。據《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報告》說:“泉州唐故城初筑時間在武則天久視元年至唐玄宗開元六年”(700-718年)之間,也就是第三次置武榮州在泉州今域設治、晉江建縣期間。但其創筑具體年份因史志無微,尚難準確判定。”所以,城心塔的確切建造時間尚無法斷定,但其大約時間當在武則天久視元年至唐玄宗開元六年的盛唐期間
從全國許多古城來看,幾乎還沒有聽說有城心塔的建造并保存下來。所以,明確泉州初建城時就建造了城心塔(盡管是風水塔,作為城中心標志只是象征性)并保存至今,這對于研究泉州城市的建設史有著特殊的、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七“古跡”。
2、清乾隆《晉江縣志》卷十五“雜志·古跡”。
3、《泉州文史》第二期第2頁。
4、同3,第3頁。
5、同3,第8頁。
6、參考陳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泉州文史》第2期。
7、8、9《泉州古城址踏勘與研究》課題組編寫《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報告》第42頁。
10、參考陳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和莊為璣《泉州歷代城址的探索》,《泉州文史第2期第7頁、21頁。
11、參考陳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紀要》,《泉州文史》第2期第10頁。
12、同7,第43頁。
13、16同6,第8頁。
14、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
15、同7,第9頁。
17、同7,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