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羊人注意!清明前后 避免去這兩個地方 以防厄運纏身 得不償失
56 2025-08-10
在翔安區新店鎮東界村西北角,有一座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 年)的東界石塔,它見證了古代濱海航運貿易的繁榮,演繹著一段神明斗法傳奇,是村里人引以為豪的古跡,也是海外華僑尋根的“燈塔”。
海運繁榮“導航塔”
矗立在田野間的東界石塔,坐西朝東,平面呈六邊形,共五層, 實心石構,通高 8.56 米,條石塔基,基高 1.65 米,每邊長 3.85 米。塔身由下至上逐層收分,頂層每邊長約 0.4 米,塔剎作葫蘆狀。塔身除頂層外各個立面分別鐫“大明萬歷壬子年建”和“拱星”、“寶鎮” 等楷書字或浮雕菩薩、魁星等,造型栩栩如生,各具神韻。其余各層均為素面厚重石條,顯示出特有的古樸和凝重。
▲東界石塔
據東界村老人協會會長許文樹介紹,東界村近海濱,經常遭遇風雨災害,為了保護村莊,先人們就建了這座石塔擋風,所以它也是一座風水塔。
這座屹立海濱四百年的石塔,塔址正是當年的古潯海濱,塔的西邊是劉五店航道,古時是來往廈門、金門和同安縣城的古碼頭,也是通往泉州的要道,因而石塔又成了航運的導航塔,見證了東南沿海海運貿易繁榮的歷史景象。
東界石塔于 2011 年被列為翔安區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游子尋根“航標燈”
東界社區為單一許姓,是西漢左翊將軍許的后人。許濙奉漢武帝令“入閩討越 , 開辟同安”,故有“未有同安,先有許督”之說。以許濙為始祖,傳至三十七世的許日進,于南宋末年因戰亂遷居東界社區,為東界許氏肇基始祖。
自明迄清,東界許氏族人向海外播遷,目前旅居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的東界許氏族人多達數千,其中在事業上不乏卓有成就者。
▲游子尋根的“航標燈”
據許文樹介紹,石塔作為村里的標志,是海外僑胞歸來尋根謁祖的“燈塔”。由于東界村現在變化大,很多海外游子和華僑來廈門投資或者尋根謁祖時,根本就認不出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是從這里走出去的,也不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否就在這個村,但是卻都知道村里祖厝門口有一座古石塔。早些年東界村及周邊村莊的華僑都是在石塔不遠處的海邊坐船出海下南洋的。對于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無論家鄉如何變化,只要找到了石塔,就能找到了“根”。
神明“伏虎”保平安
關于東界古塔,還有一段神奇的神話傳說,在村里廣為流傳。
相傳在離塔幾百米遠處有一座古廟,廟里住著一位黑虎神將。村里可能因為祭祀不周,廟里香火不盛,黑戶神將覺得自己被冷落,于是欲開罪于村民。村民無奈,只好請來了一位菩薩,將菩薩頭像雕刻在塔上,并進行祭拜,希望以此來鎮住黑虎神將,保護自己。
于是,菩薩與黑虎神將展開一場斗法。雙方各顯身手,使出渾身解數,殺得難分難解,相持數十天,菩薩眼見力竭。村中百姓見狀,又在離塔百米處建起了雷公電母石柱神像,請雷公電母前來助陣,合力與黑虎神將大戰。一場激烈的斗法后,黑虎神將大敗,手臂折斷落荒而逃。從此,百姓在菩薩和雷公電母的保護下,幸福安寧。
END
▌來源:翔安區政協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潮起金海 萬象更新 | 51來澳頭,邂逅美好發生!》
《探山尋海入田|五一在翔安擁抱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