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門對煙囪必招災?三大風水禁忌揭開真相
185 2025-08-10
在肇慶西江兩岸,
巍然聳立著肇慶四塔:
北岸有崇禧塔、元魁塔,
南岸有文明塔、巽峰塔,
每個塔都有它深藏的歷史故事,
瞭望著幾百年的滄桑變幻……
全國少見的
肇慶隔江四塔
肇慶四塔隔江相峙,均建于明代,形態各異,形成“天之四極”的景觀,被譽為西江流域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
西江歷來多水患,古代人們缺乏科學知識,認為水患是由于河妖禍龍造成的,建寶塔可以鎮河妖、鎖禍龍。端州更是流傳“一篙插竹筏”傳說,說端州是兩水挾州,像個竹筏浮在水面,建塔就像有支篙“定”住竹筏,這是人們對建塔寄托的良好愿望。
大叔不過浮云 攝
吳勇強 攝
“四塔”之首【崇禧塔】
年代:建于明代萬歷十年(1582),1983年重修。
形制特點:外觀9層,內分17層,高57.5米。
二泉映月 攝
鯉魚鯽魚 攝
崇禧塔背后
明朝萬歷年間肇慶知府王泮認為西江水患頻仍,希望建塔可以鎖住“禍龍”,永固堤圍,也可聚集人才與財氣,于是建造此塔。塔名取“崇禧”,就有“文運興旺、洪福無疆”之意。
大勇 攝
喜之狼 攝
崇禧塔的塔身平面是八角形,每層塔的檐角都吊有風鈴。塔身是磚木結構,雖建于明代,但卻保留了唐、宋樓閣式建筑雄偉壯觀的塔型風格。
吳勇強 攝
吳勇強 攝
一般的古塔樓梯都是在塔心做螺旋形樓梯上塔,但是崇禧塔的樓梯卻是直的,穿過整個塔身,這樣的樓梯大概適合塔身較小的崇禧塔。登上塔的頂層眺望西江,江水仿佛從西天漫卷而來,一塔聳南天”的韻味。
郭少 攝
謝永平 攝
“私家斜塔”【元魁塔】
年代:始建于明代天啟三年(1623)。
形制特點:外觀7層,內分10層,
上細下粗,塔頂中心點偏移塔基中心點約68厘米。
大頭蚊 攝
古道西風 攝
元魁塔背后
端州西江大堤東端有一座八角形的元魁塔,被人譽為“肇慶斜塔”。相傳為渡頭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舉,仕途暢通之時回鄉所建,故名“元魁塔”。
吳勇強 攝
吳勇強 攝
元魁塔的造型獨特,自下而上每層的高度按比例逐層減少,塔檐和平座也逐層收縮,屬于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石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整個塔身向東南方向傾斜,但是斜而不倒,已經有上百年都是保持了這個現狀。
殺手希 攝
午夜咖啡 攝
元魁塔在“四塔”中比較特別,雖然比較矮小,但是結構玲瓏,既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筑風格。
殺手希 攝
殺手希 攝
傳說能預測風雨的【文明塔】
年代:始建于明代萬歷十六年(1588)
形制特點:外觀7層,內分13層,塔高45米。
啊偉哥 攝
文明塔背后
文明塔位于端州區西江對岸高要區的鎮塘崗,是明朝萬歷十六年(1588)肇慶知府鄭一麟為振興文風而建的。文明塔呈六角形,除第13層開一個門外,其余各層都開兩個門,偶數層開上下門,奇數層開平門,平門南北對開相通。
文明塔是肇慶唯一的明代六角七層古塔,據地方史料記載,文明塔的塔基、塔高和塔剎高度等數據都以“六”為系數,暗含了《周易》中乾坤六爻之數。
來源:肇慶蜘蛛網
象征“風生水起”的【巽峰塔】
年代:建于明代天啟四年(1624)。
形制特點:塔高39.2米,八角七層。
周永徽 攝
肥文 攝
巽峰塔背后
巽峰塔位于西江南岸烏榕山上,故又稱“烏榕塔”。明代肇慶在舊府衙的東南方“巽”位,《易經》上這個方位象征著“風”,在這個方位建塔,寓意就是希望“風生水起”了。
肥文 攝
喜之狼 攝
巽峰塔平面呈八角形,屬于仿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塔,底層開七個假門和一個從外面登上二樓的疊澀門,這種從首層進不了密封暗層的設計,在明代磚塔中以巽峰塔為首例。
吳勇強 攝
韓晉東 攝
巽峰塔從第一層至第七層外表的真假門兩邊都無筑斗柱,但是轉角的地方都筑有依墻柱,平面露出無設柱礎,柱頂也無設斗拱,每面依墻柱之間上部用磚砌出仿木拱額、普柏枋和檐枋,枋的上面是棱角牙子磚和線磚疊澀出檐,在肇慶各塔中有其獨特之處。
殺手希 攝
殺手希 攝
一江四塔已經成為了肇慶的一張名片
郭沫若先生一句
“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
完美地詮釋了肇慶優越的地理環境
有四塔 有七星
定保肇慶福祉長盛不衰
梁萍 攝
資料來源:肇慶蜘蛛網、知音堂、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