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帝王陵神道旁石獸蘊含的文化密碼,哪種石獸象征陵主的能力?
中國陵墓前的石像生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國慶假期不少網友應該會選擇出游。如果對歷史文化遺址有興趣,歷朝留下的陵墓景區應該是最好的去處,特別是一些帝陵,很值得看看的。

唐太宗昭陵
帝王陵都有縝密的設計,陵區功能的規劃、地面建筑的安排都是相當講究的。其中神道是少不了的,兩旁的石獸、石人值得多注意。
這些石獸石人稱為“石像生”,石人又稱“石翁仲”。都有什么寓意?你都能看懂嗎?
在石像生的設置上,各朝規定嚴格,亂用不得。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帝陵神道旁邊要置麒麟、辟邪等,這是帝王陵的特權,臣墓不可使用,如果墓地出現了,非被掘墓焚尸不可,僭越了。
具體擺什么,各朝并不盡相同。

南朝陵前石獸
東漢帝王陵前一般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一類;臣墓前會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等。
唐朝帝王陵神道兩側,則放置望柱、獨角獸、飛馬、鴕鳥、馬、獅子、石人等。臣墓前置石羊、石虎。在唐朝墓地看到了石羊、石虎,那就一定不是帝王陵。也有個別例外,要整體分析,如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就有石虎,這是唐初未形成規制時的特殊情況。
唐陵中,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的乾陵最有代表性,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石柱、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無字碑、述圣紀碑、61王賓像等。現存陵墓石刻尚有110件,其數量、規模均居唐帝陵之冠,這一組合形式為乾陵首創,成為以后唐朝諸帝陵之定制。

唐高宗乾陵
宋承唐制,但宋朝帝王陵上卻有石羊、石虎,石像生更為豐富。
宋朝帝王陵神道自南向北依次有:望柱、象與馴象人、瑞禽、角端、儀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臣、文臣、門獅、武士、宮人、內侍。東、西、北三神門和下宮門外各有門獅一對。
宋朝臣墓與唐朝臣墓差不多,主要是石虎和石羊。

河南鞏義北宋帝陵前石像生
古代帝王陵中,只有元朝例外,別說神道、石像生了,連陵墓在哪都找不到,實行的是潛葬。
因為是這種情況,明朝帝王陵在安排墓地石像生時是“隔代參考”,根據以往朝代,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石像生制度。
明朝帝王陵前的石像生有嚴格的規定,即使帝王陵前,也只設石獸六種,不可僭越。
在臣墓上,《明會典》規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是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各一對;三品減去石人一對;四品是石望柱、石馬、石虎各一對;五品官是石望柱、石馬、石羊各一對;六品以下不準置石刻。

明十三陵神道旁邊石像生
對照這個標準,明朝墓地上如果有石馬、石羊,那墓主生前只能是五品官,為皇帝起草詔令的大學士就是這一級。
明朝帝王陵前的六種石獸分別是:石獅、麒麟、大象、駱駝、獬豸、石馬。朱元璋父母在鳳陽中都的皇陵例外,設有麒麟、石獅、石馬、石虎、石羊五種。
明孝宗朱祐樘泰陵的石像生安排也特別,據說考慮到風水地形關系,原設計中竟然取消了所有石像生安排。因與陵制不合,才在大碑樓與龍鳳門之間安設了石像生,列置神道兩旁,分別是:石獅、石象、石馬、石雕文臣與武將各一對,減了3對石獸。

清東陵石人
清承明制,但有的陵墓石像生數量超過明帝王陵,不過各陵的多少并不一定相等。清首陵東陵內的孝陵多達18對,超過明十三陵中的首陵長陵。
像清西陵泰陵七孔橋北、神道兩側安設石像生是5對,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 。
乾隆裕陵的石像生,比其祖父康熙的景陵增加了3對,多了麒麟、駱駝、狻猊。
那么這些石像生是什么意思呢?寓意很豐富。或象征威嚴,或象征勇猛,或象征吉祥,或象征孝道,或象征仁德,代表了各朝貴族的價值取向和美好愿望。
這里,以明朝陵墓前常見的幾種石獸為例,來說說其象征意義。

唐乾陵前石獅

河南鞏義北宋帝陵前石獅子

北宋趙匡胤永昌陵前石獅
石獅,是皇權的象征
獅是獸中之王,而皇權神圣不可侵,所以歷朝帝王陵都會擺石獅,并布置在陵前外或神道的前面。
獅子是外來之獸,中國不產獅子,所以東漢皇帝在見到安息國王進獻的獅子時很是驚喜。從此,獅子出現在了中國,并形成了貴族氣質的“獅文化”——獅,體現皇權的尊貴和威嚴,加上獅子是外來貢物,有四海來朝之意。
在獅的造型上,中國藝人匠心獨運:雄獅爪下抓球,表示統一寰宇,寓意抓住權力;雌獅爪下踩著幼獅,寓意子孫綿延。

明孝陵石麒麟

明孝陵石麒麟
石麒麟,是高貴、仁瑞的象征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是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統稱“四靈”,傳說是神的坐騎。
麒麟是仁瑞神獸。《說文解字》稱:“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牝麒也。”清人段玉裁注:“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麒麟是麋身、牛尾、馬蹄、魚鱗皮,這是中國古人相像出來的形象。麒麟什么時候才會出現?《爾雅·釋獸》稱,“王者至仁,則出。”所以在陵墓前擺放麒麟,其實是帝王們美化、提升自己形象的需要,寓意仁德天下。
因為有這樣的說法,麒麟一般擺放在僅次于獅子的第二位。

明孝陵石象

明孝陵石象
石象,是天平天下的吉祥象征
大象在很多地方都會出現,特別是佛、道、法、樂領域很喜歡使用。如佛教中的普賢菩薩,便是騎六牙白象,手拈如意荷花,寓意“愿行廣大,功德圓滿”。
大象被賦予吉祥寓意非常早。《白虎通義·禮樂》記載:“武王曰象者,象太平面作樂,示已太平。”因大象在動物中體積最大,有“最大者曰象王”說法,代表四夷臣服,寓意陵墓主人德澤四方。
在神道擺放時,一般放在第三位,僅次于麒麟。

明孝陵石駱駝

明孝陵石駱駝
石駱駝,是吉祥和深情的象征
自漢朝開始,從宮廷到民間都有擺供駱駝雕像的風俗,牧民更是將駝像世代相傳,擺供家中,焚香禮拜。唐朝貴族還流行將駱駝制作成陶俑隨葬的現象。
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它不辭辛苦,忍辱負重,是耐力和智慧的體現。不用說,駱駝還是萬千子民的代表。有民才有國,國家是民眾支撐起來的,帝王不能離開民眾的支持,所以石象生中需要有駱駝。
駱駝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常客,可以說沒有駱駝就沒有絲綢之路,從這個角度講,它還是古代國際間開放合作,興旺發達,多方共贏的象征。

明潞簡王墓前石獬豸
石獬豸,是勇猛和公正的象征
獬豸擁有超高的智慧,傳說它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如果見到奸邪的官員,它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帝王治理國家需要司法公正,在陽光下治國,石駱駝是“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化身。
獬豸是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類似麒麟,額上通常長一角;小者如羊,故意又有“神羊”之稱。

石虎

明鳳陽皇前石虎
石虎 ,象征陵墓人能力,威武勇猛,勢不可擋,勇猛無比
虎為“百獸之長”,又是“毛蟲之長”,與“鱗蟲之長”的龍并列,《易經·乾》稱:“云從龍,風從虎。”古代帝王有“左龍右虎”護衛制度,就是這么來的。
《說文解字》說:“虎,山獸之君也”。《風俗通義》稱:“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搏挫銳,食鬼魅。”可見虎很厲害,至今都是一種令人物相當畏懼的動物。
皇王們確實像考慮,善君是天下百姓之福,有太平日子可過;惡君是天下百姓之禍,能把百姓吃了,正可謂“苛政猛于虎”。
石獸,一般也配給臣墓當石像生。

北宋皇陵前石馬與控馬官

明孝陵石馬
石馬,是國家實力象征
在冷兵器時代,馬代表勝利,有馬就能讓對手稱臣。周天子擁有萬乘戰車,所以被譽為“萬乘之王”。中國古代帝王中,很多人都喜歡馬,如周穆王愛“八駿”,秦始皇愛“七龍”,唐太宗愛“六駿”,過去朝代基本是“馬上得天下”,所以開國皇帝也多被稱為“馬上天子”。
如此重要的動物,石像生中自然不可以缺少。
馬又是人類最早馴服的動物之一,是人類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軒轅以來,服牛乘馬”。如果用于臣墓,則是馴服于皇帝、奉獻于國的意思。

鞏義北宋皇陵散落田間的石羊

石羊
石羊,是和順吉祥的象征
《說文解字》稱:“羊,祥也。”故秦漢金石多用“祥”替代“羊”,比如“吉祥”寫作“吉羊”。
在鑿制石羊時,以“跪羊”形象為多,兩只角一般都是向下彎,半跪半臥,特別是臣墓、皇子墓,如果有石羊前一定是跪羊——羊有“跪乳之恩”,寓意孝道和順服。
一般與石馬一起,石羊都是臣墓前可以擺的石像生。

鞏義北宋皇陵被破壞的石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