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3本驚悚靈異風水玄學文,劇情豐富,文筆流暢,書荒必入
144 2025-08-12
街坊老張開了家早餐店,夫妻倆守著15平米的鋪子,每天凌晨3點爬起來揉面,凌晨5點開門,晚上8點收攤,全年除了大年初一歇一天,剩下364天連軸轉。我問他累不累,他抹了把汗笑:“累啊,但踏實。除去房租水電,一年能落20萬,供倆娃上學夠了。”
這大概就是餐飲行業里最常見的“夫妻店模式”——錢不多、人夠拼,賺不了大錢但餓不死。
這種店的核心就是“低成本”。不用雇人,夫妻倆既是老板又是服務員,后廚前廳一人頂倆;食材自己去批發市場挑,能省一分是一分;店面不用裝修多花哨,干凈就行。我家樓下的面館就是這樣,老板兩口子從早上6點忙到晚上10點,面條自己搟,澆頭自己炒,連洗碗都是倆人輪流來。去年冬天我半夜加班路過,還見老板娘蹲在門口擇菜,手凍得通紅。
辛苦是真辛苦,但好處是“穩”。只要味道不差、價格公道,周邊街坊總會來捧場,虧本基本不可能。但想靠這發大財?難。夫妻倆一天最多接待百八十個客人,客單價撐死二三十塊,就算全賣光,刨去成本,利潤也就那么點。老張算過賬:“咱這店,一天流水2000塊,純利也就500,一年撐死20萬。想賺100萬?得每天流水翻五倍,可咱這小身板,忙得過來嗎?”
另一種玩法就完全不同了——資本運作的大店。朋友阿凱前年投了400萬開了家中餐廳,200平米的店,雇了廚師長、服務員、采購員、店長,光月薪支出就10萬。他自己基本不用去店里,每天看報表就行。生意好的時候,周末翻臺三次,一個月純利能有30多萬,他笑著說:“比上班爽多了。”
但這模式像坐過山車。去年夏天疫情反復,店里半個月沒開張,房租、工資照發,一下虧了50多萬。阿凱說:“大店看著風光,固定成本太高,房租、人工、食材損耗,哪樣都得花錢。趕上生意差,每天睜眼就欠著錢,心臟得夠強。”
最慘的是卡在中間的人。小區門口曾有個年輕人,東拼西湊借了80萬開火鍋店,既不想自己累著,雇了3個服務員,又沒實力搞規模化,店面才80平米。結果呢?每天流水剛夠付工資房租,撐了半年就關門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其實餐飲這行特現實:你有多大本錢,就端多大的碗。
沒本錢的,就認夫妻倆的辛苦錢。凌晨備菜時的月光,深夜拖地時的疲憊,都是換安穩的籌碼,雖然發不了財,但至少睡得踏實。
有本錢的,就得扛住風險。雇人輕松了,可市場一波動,最先倒下的可能就是你。
最怕的是“啥都想要”——不想吃苦,又沒那么多錢,總覺得“開個店就能賺錢”。這種心態扎進餐飲圈,十有八九要栽跟頭。
說到底,開餐館不是碰運氣,是量體裁衣。手里的錢、能吃的苦、抗風險的底氣,缺一樣都難走遠。畢竟,這行當里,能笑著賺錢的,要么熬住了日復一日的辛苦,要么扛住了過山車般的風險,沒誰是輕輕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