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風水輪流轉,你的財運是否已在路上。
167 2025-08-18
博羅縣,隸屬廣東省惠州市,位于廣東省中東部、惠州市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的東江中下游,東接源城區、紫金縣,南毗惠陽區、東莞市,西連增城區,北鄰龍門縣 ,總面積約2858平方公里,是深莞惠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珠三角輻射帶動粵東北的關鍵節點,博羅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 博羅縣人民政府駐羅陽街道。2023年,博羅縣常住人口約121.15萬人,戶籍人口約98.05萬人,博羅縣境內主要通行客家話、本地話、白話(粵語系)、福佬話(閩語系)等漢語方言,另有數百人講畬語。
氣候
博羅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約 22℃,四季的更迭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界限并不十分分明。夏季雖偶爾酷熱,但常伴有清爽的東南風,以及適時而來的降雨,為大地降溫解渴,送來絲絲涼意;冬季較為溫和,最低氣溫一般也在 10℃左右,無需厚重的棉衣棉被,便能安然度過。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不僅讓本地居民盡享舒適愜意的生活,更為農作物、花卉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溫床,使得博羅四季花果飄香,物產豐富。
地形地貌
博羅縣地形地貌豐富多樣,北部為綿延起伏的山地,峰巒疊嶂,森林茂密,猶如一道綠色的巨龍橫臥大地。這里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珍稀的動植物在山林間繁衍生息,山間清泉潺潺流淌,匯聚成一條條奔騰不息的溪流,為下游地區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南部則是廣袤無垠的平原,土地肥沃,河網縱橫交錯,是重要的農耕區和城鎮發展的搖籃。東江如一條銀色的絲帶蜿蜒穿過縣域,滋養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繁榮的水運和漁業文化。羅浮山屹立于博羅境內,以其雄偉險峻的山勢、秀麗清幽的景色獨樹一幟,與周邊的山水共同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氣勢磅礴的自然畫卷。
著名景點
元音古寺,位于廣東省博羅縣天堂山,亦處于國家一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并與馳名海內外的羅浮山毗鄰。古寺始建于唐宋年間,歷史悠久;明清年間,佛教道場鼎盛。這里曾有“萬家田”之美譽,古寺坐落在山勢宏偉的風水寶地之中。名勝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線布等。
客家婆景區,位于博羅縣長寧鎮埔筏村八一村路口,距廣惠高速羅浮山出入口3公里,距離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僅約7公里車程。該景區占地1.3萬平方米,主要展示劉安雕像與八公問道、百磨長廊、豆腐花工業長廊、客家往事館、悟本堂、家頭教尾、客家擂茶館、客家泥塑藝術展、嶺南第一磨等景觀。
洗藥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采集中草藥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臺,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隱居”四字,在1988年,洗藥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位于沖虛觀右側洗藥池上端,建于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內梁上掛“花香靜處寒天月”回文單句題詠木匾。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擬學葛洪修煉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爭麗。后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謂“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羅浮山旅游資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飛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里吹來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羅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石室幽巖和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和夜樂等18個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當地特產
羅浮山百草油,作為博羅縣的傳統名藥,羅浮山百草油已有數百年歷史。它采用羅浮山地區特有的草藥,經多道傳統工藝精心炮制而成,具有祛風解毒、消腫止痛等多種功效。無論是蚊蟲叮咬、暈車暈船,還是傷風感冒,涂抹一點百草油,便能迅速緩解癥狀,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是居家旅行的必備良藥。
柏塘山茶,生長于博羅縣柏塘鎮的山區,這里山高林密,云霧繚繞,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柏塘山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翠綠,沖泡后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甘。品上一杯柏塘山茶,仿佛能感受到山間的清風與云霧,是茶客們競相追捧的優質茶葉。
博羅酥糖,這是博羅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糕點,選用優質花生、芝麻、麥芽糖等原料,經過精細加工而成。博羅酥糖口感酥脆,香甜可口,入口即化,不粘牙,散發著濃郁的花生和芝麻香氣。在博羅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售賣酥糖的店鋪,它不僅是博羅人逢年過節必備的禮品,也吸引著外地游客前來品嘗購買。
歷史文化
博羅縣歷史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留下了諸多古老的遺跡。博羅古城墻,歷經歲月滄桑,雖部分墻體已殘缺不全,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雄偉氣勢,它見證了博羅縣的興衰變遷,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作為嶺南地區的文化重鎮,博羅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舞龍舞獅、麒麟舞等傳統表演在節慶日子熱鬧非凡,鑼鼓喧天,彩龍翻騰,瑞獅跳躍,展現出當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傳承著先輩們的精神力量。客家文化在這里根深蒂固,客家山歌婉轉悠揚,歌詞飽含生活智慧與情感,傳唱在山間田野;客家圍屋星羅棋布,這些古老的建筑是客家人聚居生活的見證,它們規模宏大,防御與居住功能兼具,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客家人的智慧與團結精神。粵語、客家話等多種方言在這里交織,人們交流中盡顯包容與豁達,也反映出博羅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從古至今,無數仁人志士從博羅走出,為民族復興、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進一步豐富了博羅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一座既有深厚底蘊又充滿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