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提醒:一個讓你的運氣越來越好的秘訣(很靈)
83 2025-08-22
(碼字不易,請勿搬運,全網維權?。?/p>
后臺總有父母留言,傾訴自己的煩惱:
“我家孩子干啥啥不行,說他兩句就頂嘴,真是快被氣死了,怎么就生了這么個不爭氣的?”
有句話,說得特別扎心: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父母的八個字:我真對你太失望了?!?/span>
養育孩子久了,才漸漸懂得,孩子將來能走多遠,過得好不好,很多時候并不取決于他有多聰明,而是取決于父母的言語。
很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叛逆、平庸,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如此,而是父母的言語在一步步消耗他們。
畢竟,有的話能點亮孩子,給他自信和力量;有的話卻像一把尖刀,讓他遍體鱗傷。
任何打壓孩子的言語,都是在敗壞整個家的運氣。
01
戒掉貶低的言語,才能守護孩子的自信。
朋友麗麗講過自己的經歷。
她兒子數學成績不好,每次考試都在及格線徘徊。
她一看到成績單就火冒三丈,總忍不住當著親戚朋友的面數落:“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笨蛋,腦子一點不開竅!”
之后的日子里,兒子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差,甚至開始逃避寫作業。
麗麗念及孩子的未來,只能強壓怒火。
可她逐漸發現,孩子不僅成績差,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內向、自卑。
后來,一位老師點醒她:“你總說他笨,他就會真的以為自己笨?!?/span>
見狀,麗麗干脆徹底改變了說話的方式。
孩子哪怕只有一丁點進步,她都真誠地鼓勵。沒了媽媽的貶低,孩子的狀態肉眼可見地好了起來,成績也慢慢趕了上來。
阿德勒說:“被鼓勵的人,更有勇氣面對生活的難題?!?/span>
父母一旦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孩子便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最終活成你口中的那個樣子。
讓你失望的孩子,也許正是你一手“罵”出來的。
眾所周知,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曾被老師斷言“智力低下,無法成才”。
他的母親南??吹嚼蠋煹脑u語后,沒有選擇責罵和嫌棄。
她把愛迪生拉到身邊,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老師說你是個天才,學校的知識已經教不了你了,媽媽來親自教你?!?/span>
正是母親這句善意的“謊言”,像一束光,照亮了愛迪生的童年。
南希沒有一句貶低,全是接納和鼓勵,最終成就了一代“發明大王”。
作家桐華說:“我們都希望被愛、被肯定、被鼓勵,不希望被嫌棄、被打擊、被放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倘若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而肆意貶低,只會是整個家庭不幸的開始。
收起傷人的話,你才能守護好孩子的自信,為一個家積攢福氣。
02
停止無謂的比較,才能看見孩子的閃光。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講過一個故事。
她的一位來訪者,從小就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里。
父母總拿她和鄰居家的女孩比,比成績、比才藝、比性格。
她無論多努力,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比不上那個女孩。
久而久之,她變得極度不自信,成年后一事無成,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她索性眼不見心不煩,與父母斷絕了來往。
沒想到,離開那個充滿比較的環境后,她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事業竟慢慢有了起色。
很多時候,父母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本質上是對自己孩子的不接納。
當你的孩子總被比較,就會變得焦慮迷茫,看不見自己的價值。
只有停止這種比較,你才有機會發現他真正的天賦。
前兩天,重溫了導演李安的故事,感觸頗深。
李安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是中學校長,對他寄予厚望。
可他偏偏不愛讀書,兩次高考落榜,是父親眼中“不爭氣”的兒子。
父親希望他能復讀,走一條安穩的人生路。
可李安卻堅持要去讀藝專,學習他熱愛的電影。
父親雖然極度失望,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尊重,沒有再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更沒有強行扭轉他的道路。
正是這份不比較、不干涉的愛,給了李安追夢的底氣。
在自己的努力下,李安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奧斯卡金像獎導演。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時區,玫瑰自有玫瑰的芬芳,松柏自有松柏的挺拔。”
讓你“丟人”的孩子,可能只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
不管再怎么拿他和別人比,依然無法改變他的天性,反而會讓他痛苦不堪。
停止無謂的比較,你才能靜待花開,看到那個獨一無二的他。
03
放下自己的面子,才能接納孩子的平凡。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你們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執行教育。
很多父母常把孩子當成自己“面子”的延伸,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跟這種父母相處,孩子遲早會活成一個提線木偶,失去自己的靈魂。
誰讓你覺得丟臉,你就該反思誰。
電視劇《小歡喜》里的英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她的媽媽宋倩,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
她不允許英子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必須按照她的規劃來,考上清華北大,為自己“掙面子”。
英子每次和她相處,都感到窒息。
時間一長,英子變得抑郁,甚至想要跳海自殺。
后來,宋倩終于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女兒不聽話。
于是,她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和面子,支持女兒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從那以后,母女關系才逐漸破冰,英子也重新找回了笑容。
作家周國平說過:一份壞的親子關系,不僅消耗孩子的能量,還會把他的生命力、他的動力、他對世界的熱情都一點點耗盡。
好的關系是滋養,而不是滿足你的虛榮。
當你從“為你好”的控制中解脫出來,便能重新看見孩子的珍貴。
只有放下了自己的面子,你才可以真正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讓家庭重獲新生。
有人說:
“父母的嘴,決定了家的溫度,也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span>
人這一生,最不該嫌棄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那些不完美的小孩,不需要過多的說教,他們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只有充滿肯定和鼓勵的家庭,才能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喜歡文章請點個贊、收藏或者轉發,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觀點,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