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告訴父母,臥室不能這么布置,風水不好!
92 2025-08-23
**家門外那副“怪聯”:大孝子的尷尬時刻**
說起來,咱們總覺得有錢人都不差文化,可有時候,這錢愛管的事,還真擋不住一張沒經過書香浸泡的嘴。四川黃業茂那點事兒,在當地一傳就是幾十年。你說,孝順吧,人人夸;生意做大了,左右羨。可一副壽聯,竟成了茶館里的笑談。這事兒,是讓人憋著笑,還是發自心底的唏噓呢?
咱們得從對聯說起。其實,最早那會兒,這玩意兒還挺“上檔次”——誰家能玩個對子,多少沾點讀書氣,頂多墻上掛著,自家人賞玩。唐宋朝時,詩人詞客的小圈子游戲,百姓們大多還是在地里刨食,哪懂什么對仗平仄。直到明朝那會兒,朱元璋一揮手,不光打江山,也想著讓老百姓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對聯”這東西,才算真正擠進尋常家。春節貼春聯,變成了門前一道歡喜的風景線。這熱鬧勁兒,好像只要會寫幾個大字,人人都能湊兩句,圖個吉利。
可對聯到底不是玩笑。講起工整,其實挺挑人的。字數、詞性,對得整不整齊,一眼就漏了底。聰明人借機賣弄,憨厚人圖個熱鬧。兩下里往來,生出多少趣話。最怕的還真是:有心討個彩,結果滿城風雨成段子。
黃業茂年少時,根本不識幾個字。可人家有真本事:算盤打得噼啪響,鹽巴生意火得街坊老太都知道,家業越搞越紅火。不識字不要緊,腦子可透亮。往往能靈光一現,抓住賺錢的機會,這一點,多少讀書人也自愧弗如。可人這一輩子,終歸是要遇到點心結。黃業茂的最大心事,是個“孝”字。
父親去世那年,他收拾了全部生意,連最紅火的賬本都鎖進柜子里,誰勸也沒用。三年守孝,說是苦,其實全家都明白,這孩子是真的把老爹記在心上。等到服喪期一過,鹽商黃家,仿佛借了一股新的氣勢。他再度出山,手腕更利落,門庭更興旺。風水輪流轉,這也是命里該有的吧。
母親上了年紀,腿腳慢了,眼神也有點花。可她這輩子,最驕傲的那口氣,還不就是兒子孝順。黃業茂小心思精致,碰到什么新鮮的補品,都會第一時間捧到老太太床頭。大戶人家講究排場,但家里人都知道,兒子是真把心思用在老娘身上的。
七十大壽那天,黃家門口都快堵了,熱鬧得像過集。黃業茂早早張羅著,一桌桌飯菜,一摞摞禮盒,光是鄉鄰的笑臉,都快要把堂屋撐破。他顯擺也好,真心也罷,總之是下了本錢的。人到這個份上,誰不想讓老太太再開心點?
可這壽宴終歸還得講氣氛。黃業茂心血來潮,決定請當時最有名的書法老師傅,來一副“壽聯”,算是給老娘的門面添份光彩。老人家寫得那叫一個瀟灑,朱砂墨汁,龍飛鳳舞,紙一鋪,筆一挑,沒一會兒就有了——
天增日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旁邊看熱鬧的鄉里人都說,哎喲,這可有講究。可黃業茂總是覺得還缺點什么。說是“人增壽”,這不就跟誰都一樣嗎?自家老太太又不是“泛泛之人”,是自己的娘哎!當場一咕嚕,他就勸書法家讓出筆來,硬是自己上了陣。
“天增日月母增壽!”——你說是不是?改得有點意思,聽著也挺上口。
可這對聯講究配合。黃業茂掂量著,既然提了“母”,那下聯也得對個“父”才有個頭有個尾。于是大筆一揮:“春滿乾坤爹滿門!”
揮完筆,看著門上一掛,黃業茂那叫一個心滿意足——這下才叫體體面面、親親熱熱,全家人都到齊了不是?不料,這一聯成了全鎮的大新聞。
左鄰右舍一開始看得正經,慢慢嘴角就添了笑意,有的孩子憋不住,當場“撲哧”一聲。后來鬧到外面,大家說起鹽商黃業茂,大多數都不提他家鹽有多好,只管說:“你可見過‘爹滿門’的對聯沒?”
想想也真有意思,畢竟“爹滿門”這仨字,隨便你怎么圓,都有點讓人噗嗤一樂。難怪有人說,有錢可以包攬萬事,偏偏承包不了“文字游戲”里的臉面。有心討好母親,孝心是孝心,就是讀書少了手,再多的心思,也未必能修圓了面子。
這事后來黃業茂自己得知了,也不生氣,只苦笑著說一句:“好歹也是一番心意,再叫有學問的先生幫著潤色潤色吧。”
其實大家笑是笑他的“笨拙”,卻沒人真的看輕他。畢竟,一個人心思暖,哪怕缺了點文采,別人也都能理解。某處在喝茶的大爺還說,“這兒子算好,別看鬧點洋相,總比當了大官把老太太擱在冷炕邊的強。”
再想想現在,誰家不是盼著點真心,而不是裝樣子的關懷?或許哪天,黃家大門換了新春聯,那副“爹滿門”也會被誰偷偷收進箱底,成了黃家后輩講的小故事。
不過我一直覺得,人哪怕笨一點,話說得差了點,都沒關系。那攤開來寫在大門外的,是個孩子對母親的不舍,對父親的念想。這份坦蕩,有點土氣,有點尷尬,可又有什么好嘲笑的呢?咱們有時候,太講規矩,反倒忘了故事的溫度。
大門上那副“怪聯”,留在鄉下人的嘴里,也落在心上。若說笑,也笑得柔軟。正如我們自己,偶爾總有那么點“想盡孝道卻鬧出笑話”的時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