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餐館是謀財,現(xiàn)在的餐飲業(yè)是謀財帶害命!
161 2025-08-28
萬木三章
(1)永和寺
歷史從這里進入,時間化為灰燼。
千百年來,永和寺就像一位得道高僧,閉目靜坐。
這就是傳說中的千年古剎永和寺嗎?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慧源的和尚化緣到此。
太平山麓,烏江水畔,青山默默,江水悠悠。云游四海,看破紅塵的惠源一定是被這里的風水迷住了,于是破例住宿一晚。
惠源留宿的地方正是現(xiàn)在修建永和寺的地方。打坐之間,惠源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道佛光飛向遠方。這難道不是佛祖的指引嗎?
惠源決定不走了,便四處化緣,修了這樣一座寺廟。
遙遠的鐘聲,虔誠的香客,不息的香火。任憑雪雨風霜,永和寺都千年不倒!
但我們才猛然發(fā)覺,
但時間越久,永和寺留給我們的謎就越難解。
惠源是誰?他從哪里來?他要到哪里去?
永和寺是誰取的名?究竟哪年修成?
《酉陽直隸州總志》是這樣記載永和寺的:“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去城子頭四里,有古碑一段,字文剝落,唯永和八年字可辨。考永和年號有五,一漢順帝,止六年;一后秦姚長,止二年;一五代閩主王嶙,止一年;唯晉穆帝建永和者十二年。此寺建于東晉者耶?寺興廢于古無征,明代常加培修,故古鐘一枚,鐫有萬歷年號及酉陽土官名氏。至國初,里人李忠重修。嘉慶間,僧開慧增修石柱石壁及殿前一井。寺之四圍,古樹修篁,參差掩映,酉陽諸寺,無古于此寺,亦無勝于此寺者。”
揣摩州志這段文字,原來百多年前,永和寺就成了一個謎。除了那塊塊刻有“永和八年”字樣的石碑,永和寺究竟哪年開始修建根本無法考證。
我們都想親眼看看那一塊刻有“永和八年”石碑!
那塊石碑呢?
據(jù)工作人員說,它被貴州人偷去。說貴州人想修建永和寺,拿去作鎮(zhèn)寺之寶!
又是貴州人!
在永和寺,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
比如寺內(nèi)幾根石柱上雕刻(陽刻)的對聯(lián)。
不管是石柱還是木柱,寺廟建筑的柱子上都要有對聯(lián),這點永和寺也不例外。遺憾的是,參加采風的這伙文人騷客居然沒有一個人認識上面的“文字”。
說是文字,其實也不準確。因為這些文字并不是字,甚至也不是象形字,更像是一幅幅畫組成的。
如果是用一幅幅畫組成的對聯(lián),那么這些“畫聯(lián)”究竟是什么意思?
創(chuàng)作對聯(lián)的作者是誰?能弄出這類對聯(lián)的作者是不是很有水平?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字被人為破壞嚴重。據(jù)說“文革”期間破“四舊”,寺里的香爐、佛像及其他寺內(nèi)財產(chǎn)被砸爛,一些值錢的寺內(nèi)物品散落民間。我想石柱上雕刻的對聯(lián)應該是那個時候被砸毀的吧?
但不管怎么樣,雖能還原這些對聯(lián)的原貌,讀懂其中的真意呢?
(2)李家桶子
在渝東南,乃至武陵山區(qū),桶子是形似北方四合院的建筑。最有名的當然數(shù)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余家桶子。而我們眼前的這個桶子叫李家桶子,位于萬木鄉(xiāng)棺木巖這個地方。
棺木巖距永和寺一步之遙。
永和寺一位外出化緣的高僧死了,就有積善的鄉(xiāng)民用棺材殮了,抬回永和寺安葬。沒想到抬到棺木巖這個地方,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大家只好放下棺材,到農(nóng)戶家避雨。沒想到奇事發(fā)生了,只見山崩地裂,裝和尚的棺木滑進巖縫不見了蹤影。
不知道這個故事流傳了多久,反正棺木巖這地名就這樣得來的。
棺木巖除了一戶姓田,其余的都姓李。李文忠今年八十了,是這里歲數(shù)比較大的人。但眼不花,耳不聾,每逢趕場天,還要步行兩個小時到萬木趕場。
說起李家桶子,仿佛也打開了李文忠老人的兒時記憶。他說,他父親曾給“三老漢”做過事。小時候,自己也經(jīng)常在四合院里玩耍。
李文忠提到的“三老漢”就是李家桶子的主人之一。李家桶子五弟兄,當?shù)胤謩e稱其為大老漢、二老漢、三老漢、四老漢、五老漢。但三老漢是李家桶子最有名望的人物。據(jù)說曾當過在民國時期的省代表,娶的老婆也是來自遙遠的省政府——成都!
從《李氏族譜》上看到,這五弟兄的父親叫李迺樹,號滋生。有名有號,看得出在當?shù)厮闶呛苡械匚坏娜恕@钷晿淙⒍攀蠟槠蓿宋鍌€兒子,分別叫李祖繼、李祖繁、李祖治、李祖育、李祖纓。李祖治就是李文忠老人說到的三老漢。這三老漢除了名,也有號。又稱李克昌。
李家桶子是誰修建的呢?李文忠老人說,他也不知道,至少是三老漢的父輩,甚至是祖輩開始修建的。從這個時間點來算,李家桶子至少有百年歷史了。
一百年風雨飄搖,李家桶子保留下來的建筑還不到一半。但從大塊大塊的院墻條石和各種各樣精雕細刻的工藝看來,足見李家桶子當時的氣派和宏大。據(jù)說,僅石工,就前前后后花了五年之久。
從建筑的布局看來,李迺樹好像是給五個兒子每人修建了一個 四合院。而這幾個四合院又相互連通,騎著馬能到處轉(zhuǎn)悠,又叫走馬轉(zhuǎn)角樓。走馬轉(zhuǎn)角樓就是這樣的來歷?萬木當然無從得知。
通過李文忠老人的指認下,我對這復雜的建筑有了一個初步認識。
以目前還保存下來的兩根朝門柱子為界,上面是大老漢、二老漢居住的老房子。但除了斷壁殘垣,拔地而起的是水泥磚砌起的平房,萬木已經(jīng)看不到昔日建筑的輝煌了。朝門下面是三老漢、四老漢、五老漢居住的地方,目前青瓦木樓,保存還較為完好。但位于上的9個吊腳樓卻不見了蹤影。
古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李家桶子歷史再一次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49年解放,李家被劃為地主進行批斗。好在三老漢為人低調(diào),樂善好施,當?shù)乩习傩詹⒉缓匏词古罚仓皇亲咦哌^長,沒有受多大的苦。據(jù)李文忠說三老漢有個兒子叫李德銀,在西藏,還活著,90多歲了!
(3)萬木石林
看了萬木石林,我對“遠香近臭”這個詞語有了更現(xiàn)實的體會。
也許你和我一樣,因為云南石林的“遠香”,就對近在眼前的萬木石林不屑一顧。
4月16日,跟隨作協(xié)攝協(xié)組織的采風團隊來到萬木鄉(xiāng),算是第一次與“萬木石林”親密接觸。說實話,給我的震撼還真不小。
石林真的漂亮!
走進石林,真的就像踏進一座天然石景博物館。眼前的石頭,或重重疊疊,或挨挨擦擦,或搔首弄姿,或擠眉弄眼。
在這里,石頭不是石頭,石頭有了靈氣。如果秀,她秀得更婀娜多姿,如果壯,他壯得更具陽剛之美。在這里,石頭不是石頭,石頭有了生氣。有的像排兵布陣,有的像觀音坐蓮,有的像靈龜探海。
萬木石林的石頭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石頭表面凹凸不平,溝壑縱橫,鋒利如刀,踩在上面,老是擔心自己的皮鞋被劃破。但精美如畫,不在上面走走看看又有點可惜。所以,給想去看石林的朋友一個建議,最好穿鞋底較厚耐磨的鞋子。
萬木石林不僅景色漂亮,還有一些故事傳說。最神的當屬神秘的石水牛。說是一村民想修房子,在打屋基的時候,挖到一個酷似水牛的石頭。這石頭影響到房屋的修建,于是就想用鋼釬把這 “水牛”打破搬走,沒想打這鋼釬一打下去,石頭就流出了“黃水”。這村民再也不敢打石頭了,于是在旁邊將就修了一個房子。沒想到一年后,房子就莫名其妙倒了!
我問這村民,真有這神奇的“水牛”?
村民說有啊,就在公路邊!于是就帶起走進村民田遠江的屋后。
果然有一個“水牛”躺在那里,身上有個被鋼釬扎過的痕跡。現(xiàn)在用水泥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