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惠州這些古塔你了解多少?
101 2025-08-29
觀音山位于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海拔雖不算高,卻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顯得尤為珍貴。山中林木蔥郁,四季常青,山環繞著水,水依傍著山,相輔相成,相輝相映,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泥土與樹葉的芬芳,仿佛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漫步于山間小道,兩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每一步都踏著自然的節奏,讓人心曠神怡,忘卻塵世煩惱。而觀音山的靈魂所在,莫過于那座高達33米、重達3300噸的觀音圣像。這座雕像矗立于山頂,面朝大海,寓意觀音菩薩普渡眾生,慈悲為懷。圣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苦難,給予人們心靈上的慰藉。每當晨曦初照或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觀音圣像上,更添一份神圣與莊嚴,引得無數信徒和游客前來朝拜、祈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莞觀音山憑借‘觀音菩薩’的靈氣,在東莞可是著名的山--求福寶地,這可是本山的招牌‘名片’,觀音菩薩可是人們心中尤其是信眾心中的“(受人)求福菩薩”。這是東莞觀音山的真實寫照!
知行合一:從觀音山聯看世間修行
“觀音山上觀山水”與“求福地中求地金”,兩聯并置,恰似一面鏡子,照見中國人對精神與物質、認知與實踐的永恒思考。上聯以空靈之筆勾勒出觀照天地的哲思,下聯以務實之語道出立足世間的追求,二者看似殊途,實則在“知行合一”的脈絡中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生命修行圖景。
觀山觀水:認知維度的覺醒
“觀音山上觀山水”的妙處,在于一個“觀”字。觀音山作為嶺南勝境,既有林木蔥蘢的自然之景,亦有梵音繚繞的人文之氣,而“觀”者立于山巔,目光所及是山水相映,心念所系卻是對世界本質的叩問。這里的“觀”,絕非簡單的視覺瀏覽,而是王陽明所言“心外無物”的認知實踐——當人以澄澈之心觀照山水時,山水便不再是孤立的客體,而是與觀者心靈相通的整體存在。這種“觀”的智慧,在傳統文化中一脈相承。觀音山的“觀山水”,本質上是讓人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破除執念:山有起伏,正如人生有進退;水有緩急,恰似世事有順逆。能看透山水無常中的恒常,便能在紛繁世事中保持內心的清明。這種認知的覺醒,是“知”的起點,它讓人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占有知識,而在于培養通透的認知能力,既能見山是山,亦能見山不是山,最終回歸見山仍是山的本真。
求地求金:實踐維度的扎根
“求福地中求地金”的深意,藏于一個“求”字。“福地”者,既是風水寶地的具象,也是人心中理想家園的隱喻;“地金”者,既是土地所產的財富,也是耕耘所得的回報。這個“求”字,打破了傳統文人“恥于言利”的桎梏,坦然承認人對物質基礎的正當需求——正如《周易》所言“利者,義之和也”,合理的物質追求本就是社會運轉的動力,也是實現精神價值的依托。在求福地中求地金,蘊含著務實的生存智慧。農耕文明中,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地金”便是汗水澆灌出的五谷豐登;商業社會里,“福地”可引申為適宜發展的環境,“地金”則是誠信經營換來的財富積累。這里的“求”,絕非貪婪的索取,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實踐哲學:它要求人腳踏實地,在認清自身需求的基礎上付出行動,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具體的勞作。這種實踐的扎根,是“行”的體現,它讓人懂得:脫離現實的空談如同無源之水,唯有立足大地、勤懇耕耘,才能為生命的成長提供堅實土壤。‘求地求金’乃是人們的正常心里需求。
知行合一:認知與實踐的交響
兩聯的真正共鳴,在于“觀”與“求”的相互成就。若只知“觀山水”而不屑“求地金”,便容易陷入空談誤事的虛妄——正如王陽明批判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脫離實踐的認知終將淪為空中樓閣。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在山水間高談闊論,卻在柴米油鹽中手足無措,正是未能理解:精神的豐盈離不開物質的支撐,“觀山水”的通透,本應指導人更智慧地“求地金”。反之,若只知“求地金”而忘了“觀山水”,則會落入功利主義的窠臼。當下社會,有人為了“地金”不擇手段,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迷失本心,最終淪為物質的奴隸。這恰是“行而不知只是盲行”的印證:缺乏認知引領的實踐,如同沒有羅盤的航船,終將在欲望的海洋中觸礁。而“觀音山上觀山水”的價值,正在于為“求地金”提供精神坐標——當人在求利時不忘觀照內心,在逐物時仍能仰望星空,物質追求便有了人文溫度,世俗生活也便升華為生命修行。
從觀音山到求福地,從觀山水到求地金,本聯勾勒出的正是“知行合一”的完整路徑:先以“觀”啟迪認知,明白何為值得追求的價值;再以“求”踐行認知,將理想轉化為切實的行動;最終在“觀”與“求”的往復中,實現精神與物質的平衡、認知與實踐的統一。這恰如觀音山的晨鐘暮鼓,既警醒世人勿失本心,也鼓勵世人積極入世——畢竟,真正的修行從來不在云端,而在山水之間的步履,在土地之上的耕耘,在認知與實踐交織的每一個當下。站在觀音山上回望,觀山水是為了明心見性,求地金是為了安身立命,二者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讓生命在認知中覺醒,在實踐中圓滿。這是本聯背后的深層智慧——知行合一,方為圓滿。本聯可是一聲穿越時空的警醒之鐘,它鳴響于觀音山門,更應回響于每個現代人的心靈深處。它詢問我們:在現代理性金錢霸權的時代,能否重拾“觀山水”的超越維度,為狂奔的“求地金”之旅標注意義的方向?在消費主義洪流中,能否以“求地金”的堅實實踐,來承載和驗證“觀山水”所悟得的價值?
掛牌‘福緣名山’的寓意
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觀音山一直致力于打造福文化品牌,景區內有眾多與福相關的景點,如“觀音山第一福”,其主體為康熙御筆的吉祥“福”字,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掛牌“福緣名山”,是對其福文化內涵的進一步強化和彰顯,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福文化,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深切感受到福文化的魅力。
為游客帶來美好期許:“福緣名山”寓意著游客來到觀音山,能夠收獲福氣和緣分。觀音山作為粵港澳地區的福緣勝境,每年都吸引著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轉福、接福、許愿。掛牌“福緣名山”,讓游客在心理上更能感受到這里是一個充滿福氣和緣分的地方,能夠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許,如希望事業順利、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等。“福緣名山”將自然生態與福緣文化相結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表明了景區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致力于打造一個既有良好生態環境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勝地。
回顧對本下聯的品鑒
本下聯的聯意解析:
一.觀音菩薩在人們心中已是家喻戶曉的、根深蒂固的‘求福菩薩’,即‘受人求福的菩薩 ’或‘求福佛’,也就是‘(受人)求福菩薩’是人們心中的意念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別稱,這是客觀存在的,但觀音菩薩只是屬于其中的一個求福菩薩,因而不存在對聯上的‘合掌’禁忌,所以用‘求福’菩薩應對‘觀音’菩薩是符合的。
二.觀音山本是“求福地”,是因為有觀音菩薩座鎮本山。所以,用‘求福地’來應對‘觀音山’是合適的。觀音山既是山名又是一個地方名。
三.求‘地金’:即祈求土地/房產、祈求金錢,而且‘地金’也是并列關系,也可轉義,可轉義和引申為財運、福祿、姻緣和健康與平安’等求心中所求,并且五行中‘金’可對上‘水’,所以用‘求地金’行為應對‘觀山水’行為是符合的(宗教信仰在我國是受尊重的)。上聯的‘山水’是并列關系,意指兩者是獨立的物體可分開看待,即:觀山和觀水,此處有游山玩水之意。要用這個‘并列關系’字詞來回對的征聯要求可被大多數人蓄意回避了!
四. 下聯的聯意(可轉義)
1.求福菩薩為民眾(向天神)祈求土地(平安)、求金錢;2.游客向求福菩薩祈求土地(房屋)、祈求金錢。這可轉義的下聯應對可轉義的上聯是基本對上了且可算是工整,符合對征聯重點要求‘必須可作為有主語句式和無主語句式解讀’,但有點不足的是不是專有名詞。(對于這個要求大多人采取掩耳盜鈴般地漠視逃避,因而是做無用功,其實這副楹聯首先應考慮的是游客所能做到的事,人能做到事才是正確,人不能做到的事,是廢聯!這是舉辦方為何明確提出下聯必須可作為‘無主語句式’的解讀,這個‘無主語’實質指人。)本楹聯寓意的表述:它與上聯組成的楹聯可表達出觀音和游客既可在觀音山上觀山觀水,又可在山中求福,一舉兩得,大氣地彰顯出觀音山就是集游覽和朝拜的觀光寶地;它能與上聯組成一副承上啟下、珠聯璧合的理想楹聯,可完美符合主辦方現著力將本山打造為福山圣境的主題。無可否認,這是現今唯一能入世人法眼的、適合掛在門樓上的下聯,這下聯融入了觀音山上有尊觀音菩薩大佛像供信眾朝拜的‘求福’元素
,這個是屬于山上自有的景況,它是現今唯一符合征聯重點核心要求的下聯,完全符合楹聯自身的要求。
品鑒結論這下聯的聯意及寓意是恰當且好,與本山的主題和背景相符合,它與上聯結合組成的楹聯能十分貼切地體現出本山的實際情況,也是十分接地氣,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主辦方現著力將本山打造為福山圣境的主題;也利于景區打造“祈福圣地”品牌,與橫批“福山勝境”渾然一體。無可否認,它是現今最合適的楹聯下聯。本下聯與本山一脈相承——為觀音山“福緣名山”的定位而生,非為對仗而對仗。這聯不僅是最佳下聯,更是觀音山文化身份的終極注解——它讓楹聯從文人書齋回歸人間香火,又是楹聯“接地氣”的勝利。有些人說它俗,但俗不等于錯!事實上許多游客及信眾都是沖著向觀音菩薩許愿祈求土地(房屋)、求金錢而來觀音山的,信眾求財、求平安本是宗教場所的常態,這個大家也無需避而不談。當然,上聯在無諸多要求下的文雅應對為:求福地中求福祿。無奈,本下聯也只是受限于上聯的征聯要求而應對的,在聯意上大家不要用狹隘的眼光來看待它,應該要以心胸廣闊的視覺思維來看待其聯意的轉義意思--求福祿。
因此,“求福地中求地金”不僅是合理下聯,更是當前最貼合觀音山文化基因與征聯要求的方案。若主辦方堅持“專有名詞”的機械要求,反而可能偏離楹聯本質——即“ 以本地文化為核心,傳遞吉祥寓意”。此聯勝在真實,恰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最后,希望觀音山管理方拿出敢作敢為的勇氣(經常在本山中進行搞求福活動);再次呼吁觀音山舉辦方正視楹聯的本質,別再強調要求使用“專有名詞”來回對
。現客觀地向大家問一句:我這副高度符合征聯要求的最理想楹聯下聯,舍我其誰?
附三副楹聯供大家品鑒:1.本聯作者鄒閣老親手撰書送給高州市楹聯協會的楹聯:國粹傳薪憑化雨,聯旌映日領潮流。 [寫作背景:2024年4月28日,高州市楹聯協會舉行第五屆理事會(換屆大會),選舉了以鄒紅同志為領軍人物的新一屆協會領導班子。中國楹聯學會顧委會副主任、廣東楹聯學會顧委會主任、原高州市委書記鄒繼海在主席臺中就座,還特意送上一幅親自撰書的對聯書法作品以示祝賀。--摘自鄧偉林文章]大家也許會問:‘聯旌’能對上‘國粹’嗎?‘潮流’能對上‘化雨’嗎?國粹的意思指某個國家或民族的最優秀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成就,是名詞(國粹可算是‘專有名詞’的范疇);聯旌的意思是原指把多面旗幟連接起來聯合一起,這是一種景況,可看作是表達一種狀況的名詞。‘化雨’的本意為適時的雨、又解作為長養萬物的時雨,又比喻為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才是對聯解釋),是偏正關系的名詞;‘潮流’的意思為社會變動或發展的趨勢,是偏正關系的名詞。在平仄對仗協調方面,這副聯是完全符合,‘國、聯’兩字以‘平水韻’來評定平仄聲則為‘仄、平’。這楹聯掛在楹聯協會上,是體現表達出楹聯協會本身作用的文化主題:要將楹聯文化這個中國文化瑰寶傳承并發揚光大。這聯的意境和寓意是十分好,這聯可稱得上是臻品聯。
2.刻在本山內一亭柱上的名聯: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間豈不是神仙。(可用橫批:‘美在人間’。此聯源自普深和尚題云南通海秀山清涼臺聯。)大家也許會問:用‘神仙’回對‘山水’能對上嗎?‘山水’可是物質或風景名詞,‘神仙’則不是;而且在平仄聲上‘人和天字同是平聲、是和有字同是仄聲、神和山字同是平聲’出現了三處對不上。
3.林則徐題成都文殊院聯: 山水之間有清契,林亭以外無世情。(這副是集字聯。據說:當時一老將解甲,賦閑在家,隱居林亭,而林亭是在大慈寺與文殊院之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