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住宅取坐北朝南方位?
146 2025-08-29
范和村位于稔平半島,是惠東五大漁港之一,也是粵語、客家、閩南語三大語交匯之地。因地處港灣上游平原沖積地,坐擁優良天然港灣,海產資源豐富,加之陽光充足,農、漁、鹽業是該村的傳統經濟來源。
范和村開始有確切文字記載始于明代,而它的歷史,則應該可以追溯到元代末期之前。
范和村所處位置是自古豐饒的地方。狀似飯籮的風水布局,枕山面海的地理優勢,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漁、墾地農耕、攔潮曬鹽、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從福建莆田、泉州一帶輾轉遷徙而來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則從粵東興梅山區一帶遷入落戶于此,安居樂業。
民豐物阜,海陸便捷促進商貿興旺、古港千帆競發的盛況,造就了范和人敢為人先的致富風貌。回顧范和村的歷史,更有當時朝廷的內外管巡檢司、協標右營守備、平政司巡檢官等官備兵營先后選擇駐守于此,扼山海之險、聚丁財兩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融合,范和村形成了兼具客家、廣府、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時至今日,優良傳統不曾斷絕,范和仍舊以其村大、民富而蜚聲惠州各邑,名望極高。
走進范和村,你會發現這是個古跡勝景繁多的地方。敬神樹廟,崇宗拜祠,族居建圍,功名立匾,逢水搭橋,涌泉砌井。數百年來,憑造化的恩賜,靠勤勞的雙手,為這一方土地增添了燦若繁星的祖居古跡。
范和勝跡星羅棋布,城隍廟、媽前烈圣宮、溪壩鳳凰池媽宮、市場邊天后宮、大路街媽廟等點綴古村四周,城隍廟戲臺、水仙爺戲臺、媽前戲臺三角分布,而規模最大、最著名的是羅岡圍、吉塘圍、尚德圍、長興圍四大圍屋,除尚德圍因滄桑巨變而遭毀壞僅剩一座民居遺存外,其他圍屋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范和村最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古建筑遺產。
羅岡圍“四十八座屋,十條巷,一百四十八間房”顯露“村中有圍,圍中有村”的宏偉格局;陳氏祖祠“詒遠堂”牌匾右觀“金玉滿堂”、左看“蘭桂騰芳”的奇特技藝,還有那絕無僅有的南門甕城、呈祥石狗、御賜匾額、鞏寧橋、英雅書室、將軍廟、雷公山等一大批古跡。
陳氏祖祠建在羅岡圍內,堂號“詒遠堂”,堂中懸掛的一塊木質牌匾,采用在匾內嵌入豎排薄木片,木片兩側分別書寫文字的方法,營造出不同觀看角度顯示不同文字的效果。正面看是“詒遠堂”三個字,從左側看是“蘭桂騰芳”四個字,從右側看則變成“金玉滿堂”四字。
如今祠堂內的脊飾壁畫、石柱匾額都保留著原樣,梁木則被重新上漆,令建筑看起來新簇鮮艷。陳氏族人在修葺時,除了在屋頂裝上了一盞吊燈,以及在祠內墻面新鋪現代的白色瓷片外,并沒有破壞原來的墻體結構,所以整個祠堂基本保持初建時的模樣。
在范和村眾民居中,有一座黃墻尖頂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它位于羅岡圍外的不遠處,教堂雖是2005年新建的,但聽說這個天主教堂卻擁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傳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來到范和傳教,而相關地方史書記載,“天主教傳入惠東,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范和的天主教會活動實際遠比文字記載提前了38年,天主教從此在范和占有一席之地。
教會當時在范和村大路街購地修建了一座簡易的老圣堂,隨著時間推移,教會信眾增多,空間有限,于是1925年重新建起一座西洋排樓式新教堂,名曰“圣母堂”,2005年教堂拆除重建,就是如今所見到的哥特式大教堂。
除了古跡、勝景,范和村還是一個文化聚集地,漁歌、白字戲、潮戲等傳統文化在當地都能看得到,而這其中以漁歌傳承最為有序,最為原汁原味。惠東漁歌是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據《惠州府志》和宋朝《太平環宇記》等史書記載,惠東漁歌在宋朝時期從福建沿海一帶隨漁民傳入,流行于惠東平海、稔山、鹽洲、巽寮等沿海地區。早期的惠東漁民(疍民)社會地位卑微,疍民之間形成了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社會群體,長期過著艱難的海上漂泊生活,“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就是他們生存境況的真實描繪。面對大海、藍天,他們用一些古老本土曲調來寄托情感,以歌自樂、以歌解憂。經過歲月的積淀,逐漸形成了疍家獨特的曲調、風格和演唱形式,都是無伴奏的清唱,旋律優美、婉轉且帶有一點淡淡的傷感,這與他們當時的社會地位密切相關。
由于“惠東漁歌”曲調品種多樣,旋律韻味獨特,還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厚而珍貴的素材。許多詞曲作家先后來到惠東漁村采風,創作了大量漁歌題材的作品。但是,“洗腳上岸”的漁民們迎來了新的生活時代,以前耳熟能詳、人人會唱的漁歌漸漸被淡忘了,導致只有在漁村祭祀、節慶、婚喪等場合上,才可以聽到令人留戀的經典老漁歌的現狀。目前在整個惠東地區,會唱漁歌的人,僅僅剩下三四十人,基本都在五六十歲以上。
為了保存這門祖宗傳下來的藝術,民間的漁歌愛好者行動起來,收集歌詞、曲譜、改編搬上舞臺。政府也大力扶持,把惠東漁歌改拍影視劇,把漁歌搬上舞臺表演,讓漁歌在保持原生態的同時好看、好聽;向國家申報“惠東漁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2008年時成功獲得了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廣東省當時惟一入選的傳統音樂類項目。
為了傳承漁歌,當地政府不遺余力地在各種渠道去推廣這項“文化遺產”,在范和,每年村里都會從當地小學挑選一些資質較好,并對漁歌有一定興趣的小學生,由村中的漁歌傳承人專門培養,務求把漁歌這項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蘊含文化精髓的歷史建筑與民俗文化正走向日漸湮滅的不歸路,古巷、古村、古居、古廟、古橋……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彌足珍貴的豐厚遺產。如何保護與傳承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凸顯它的價值與絢麗,是每一個歷史文化古跡之地都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