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底下放啥最旺自己?老一輩這4招真管用,不是迷信!
133 2025-08-30
個人很喜歡古建筑,前段時間出差去沈陽,因時間問題未能去沈陽故宮瀏覽一番,頗為遺憾,不知現在的故宮有上世紀初幾分風采?
武功坊始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 年),是故宮大清門外的禮儀性牌坊,雕刻精美,彰顯清初建筑風格。上世紀初照片中,它作為故宮前導建筑矗立,見證沈陽城歷史變遷。如今經修繕保留形制,是游客了解故宮的起點,也是清代宮廷禮儀的歷史見證。
大政殿建于 1625 年,為努爾哈赤所建,是清初舉行登基、朝賀等大典的場所。八角重檐攢尖頂,融合滿蒙漢建筑風格。上世紀初照片中威嚴矗立,周邊尚未城市化。現作為沈陽故宮東路核心建筑,屬世界文化遺產,是研究清初政治與建筑的重要實物。
崇政殿建于 1635 年,是皇太極處理朝政的 “金鑾殿”,硬山式屋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世紀初照片中保留清末風貌,墻體斑駁。如今修繕后還原宮廷理政場景,陳列明清文物,是明清官式建筑在東北的典型范例。
清寧宮建于 1636 年,是帝后寢宮,融合滿族特色(如萬字炕、室外煙囪),曾為孝端文皇后居所及薩滿祭祀地。上世紀初照片中古樸風貌與周邊成歷史畫卷。如今復原寢宮陳設,展示滿族民俗,見證滿族文明向宮廷的轉變。
鳳凰樓建于 1625-1635 年,是中路制高點,三層歇山頂,曾為皇帝藏書、議事處,有 “鳳樓曉日” 之譽。上世紀初照片中古樸典雅,未被現代建筑包圍。如今陳列典籍文物,是研究清代樓閣建筑的重要實例,見證沈陽陪都歷史。
陀羅尼經幢為清代佛教石刻,立于故宮一隅,刻有佛經與佛教圖案,具宗教文化色彩。上世紀初照片中見證宮廷與佛教融合。如今作為宗教文物遺存,保留清代石刻藝術風格,是研究宮廷宗教信仰的實物線索。
東陵(福陵)牌樓為清初石質建筑,刻龍、鳳、祥云,是陵區標志性前導建筑。上世紀初照片中矗立荒野,植被茂密。如今作為福陵組成部分,屬世界文化遺產,修繕后保存完好,是研究清初陵寢石雕與喪葬制度的典范。
神桿(索倫桿)是滿族薩滿教標志物,鳳凰樓東北側神桿為清代早期木制,頂部錫斗盛谷物飼 “神鴉”,反映自然崇拜。上世紀初照片中與鳳凰樓相映,展現滿族文化留存。如今作為宗教文化象征,見證滿族傳統與宮廷生活融合,是研究薩滿教的重要遺存。
東陵(福陵)是努爾哈赤陵墓,始建于 1629 年,依山而建,布局嚴謹,分前導區、神道等。上世紀初照片中掩映山林,建筑古樸。如今屬世界文化遺產,依山就勢的布局與石雕、古建筑群,是研究清初歷史與陵寢制度的重要場所。
隆恩門是福陵方城正門,清初建筑,門樓設城樓,拱券門洞,匾額題 “隆恩門” 象征先祖恩德。上世紀初照片中保存完好,環繞古城墻。如今作為方城重要建筑,修繕后矗立,是研究清代陵寢門制的實例,見證東陵的歷史轉變。
隆恩殿位于福陵方城中心,清初建筑,歇山頂黃琉璃瓦,是祭祀努爾哈赤的主要場所。上世紀初照片中古樸莊重,氛圍肅穆。如今修繕后保留清初風格,雖不再祭祀,卻是研究清代木構建筑與陵寢祭祀制度的重要實物。
關注我@老照片志?,關注我,看老照片里藏著的煙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