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墻砌得巧,家運穩到老:老輩傳下的“圍合三訣”,實用又吉利
148 2025-08-31
古語有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到頭有回報。"
世間人都盼好運臨門,財星高照。
但福氣和財運從不是天賜的,而是人一點一滴修來的,需要歷經艱辛。
很多時候,財富是藏在細節里,藏在你的選擇里,藏在你一言一行中。
勤奮,能生財
南宋詞人張孝祥曾說過:“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惰?!?/span>
人生路上,有太多人靠“聰明”起步,卻敗在懶惰里。
要知道,錢從來不會偏愛誰,你種下什么,就會收獲什么。
很多突然發財的人,其實背后都藏著你沒看到的努力。
聽說過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在一個山村里,有個姓李的老漢,年輕時沒文化也沒本事,只靠一根扁擔挑水為生。
他每天清晨四點出門,把山下的泉水挑回村子賣,一挑就是二十年。
后來有人問他:“你挑了一輩子水,怎么沒換個活法?”
他笑著說:“我年輕的時候挑水,一半的錢存起來;后來攢夠錢,修了個水井,給全村供水?!?/span>
再后來,他把這口井租出去,每年收租金,足夠全家吃喝不愁。
別人都覺得他命好,其實他不過是比別人更早邁出了那一步。
曾國藩曾說:“家儉則興,人勤則健?!?/span>
勤奮是起點,也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勤奮之人,心里有目標,手上有方向,哪怕眼下微光,也敢踏實前行。
一個人是否能擁有穩穩的錢袋子,不看他多能說,而看他起多早、走多遠、干多久。
人這一生,吃苦不是苦一輩子,往往吃不了苦才是。
要知道,有錢人不一定都勤奮,必然在努力這條路上吃過很多苦。
拼得越早,越容易贏得從容。
遠見,能發財
古語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span>
時代進步,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
可有的人,走了很多年,還是沒走出那個小圈子。
眼光太短,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看不到山外青山,看不清遠方路途。
學會用工具、看世界、認識趨勢,不再只守著原地吃老飯,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新出路。
戰國時洛陽商人多扎堆做珠寶生意,白圭卻另辟蹊徑。
周朝時洛陽曾安置殷商遺民,這些人多以經商為生,到戰國時洛商已成氣候,唯獨白圭嗅到了商機。
在他看來,農業興盛,農副產品必成熱門。
于是,白圭提出 "欲長錢,取下谷",專做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別人嫌利潤低,他卻看中消費剛需:"下谷雖賤,千家萬戶都要吃。"
他獨創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之法:
豐收時農民拋售谷物,他便低價囤糧,再將絲綢漆器賣給富足的農戶;
災年糧價高漲,他開倉售糧,同時收進滯銷的手工業品。
為摸準行情,白圭常蹲守城鄉集市,對谷價漲跌了如指掌。
當珠寶商還在為一顆玉石競價時,白圭已用十輛牛車拉回滿倉谷糧,成了戰國商界的傳奇。
詩人黃遵憲說:“直窮絕頂高,始覺天地闊?!?/span>
如今時代瞬息萬變,光靠勤快已不夠,必須有方向,有判斷,有格局。
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卻始終富不起來,其實是方向出了問題。
格局,決定了你走多遠;
眼界,決定了你能賺多少。
你停留在什么認知層次,就只能獲得什么樣的生活。
看清大勢,抓住時機,學技能、換思路不被眼前的局限束縛住,越能看到未來的人,越有能力掌控現在。
品性,能守財
《曾國蕃家書》中提出:
“家敗離不得奢字,人敗離不得逸字,討人嫌離不得驕字。”
錢很難賺,但更難的是守得住。
能把財富長久地守住,靠的是不被欲望拖垮,也不被虛榮吞噬。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要守之有度。
清乾隆年間,揚州鹽商趙有仁開著“仁記鹽號”,做生意極講誠信。
他從不讓伙計短斤少兩,有次發現少給顧客稱了鹽,還親自上門補送。
朝廷加征鹽稅時,同行都在抱怨,他卻主動多繳三成,說“有仁心,天自護”。
后來兵荒馬亂,亂兵要燒他的倉庫,周邊百姓卻沖出來保護:“趙老板曾我們施粥,不能燒他的庫房!”
結果他的家業絲毫未損。
晚年時,他把大半家產捐出來建書院,還買了義田,規定子孫不耕讀就不能分糧食。
趙有仁做生意不只算銀錢賬,更算良心賬。
他用仁心待人,最終也被眾人守護,留下了“商海憑誠信,天護有仁人” 的佳話。
當今社會,誘惑太多,浮躁太快。
有的人剛賺了錢,就開始膨脹,追名逐利,結果反而把老本搭進去。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單有能力,沒有人品,人將殘缺不全?!?/span>
品行,是一個人命中最大的護財符。
不貪、不欺、不妄為,一個好人品,會招來好人緣、好機會、好命運。
守財,不是抱緊錢包,而是要有一顆不忘本的心。
▽
《了凡四訓》中講:“命由己造,福自我求?!?/span>
一個人的財富其實是寫在你的選擇里、習慣里、性格里的。
勤奮的人,手里有糧,心里不慌;
有遠見的人,眼里有光,腳下有路;
品性好的人,心里有德,福氣自來。
愿你我都能修煉內心、拓寬眼界、篤行不怠,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富足之路。
?作者:爪間墨,來源:日行一善共修平臺(ID:RXYSGX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