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派江南特色民居村落風貌保護調查
由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輪值主編的《上海土地》雜志2025年第二期(總第194期),主題為:滬派江南特色風貌營造。近期,將陸續發布該期主題文章,敬請關注。




滬派江南特色民居村落
風貌保護調查
陳 琳 胡 蕓 王穎瑩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按照市委主要領導在《關于傳承江南民居文化,加強上海特色民居村落風貌保護發展工作的情況》上的批示精神,以保護上海鄉村傳統文化、珍惜鄉村空間特色和肌理特征為導向,開展上海特色民居村落現狀調研普查工作。
通過調研普查,提煉上海鄉村地區風貌特色,識別村落形態和空間肌理;發掘上海鄉村地區歷史沿革、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脈;傳承蘊含在鄉村建筑及傳統農耕中的中華智慧和文化遺存;以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態郊野為目標,全面提升上海郊野地區的人居環境。
1調查工作概況
調查范圍覆蓋全市1559個行政村,聚焦規劃保留(保護)村927個,開展鄉村聚落和傳統民居全面普查,重點關注鄉村聚落和傳統民居,深入挖掘具備本土特征的典型聚落和傳統民居。
針對村域空間、聚落肌理、建筑特征以及藍綠自然格局等要素開展重點調研。同時,關注歷史沿革、匠作流派、鄉風民俗、文學藝術、飲食節慶等非物質文化要素的調查。
根據上海地理格局演變特征,從空間區位、自然格局、歷史文化等差異性,提煉形成本市不同地區有識別度的“滬派民居”文化意象表達,并明確對典型村落和傳統民居修繕保護或流轉置換再利用等保護措施,形成保護目錄。
在鄉村風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提煉上海鄉村地區傳統文化基因,以及蘊含在鄉村傳統建筑、鄉村村落以及傳統農耕中的中華智慧和文化遺存。有序推進特色民居村落風貌保護發展專項規劃和行動方案。
2調查內容
2.1 基本特征和構成要素
江南民居文化是上海鄉村風貌的歷史基底。傳統民居建筑營造一般受地域、氣候、材料、工藝、流派等因素影響而形成地域性特征。上海鄉村在歷史上地處江南文化區,江南民居文化構成了上海農村風貌的基底,如聚落景觀層面的水鄉格局、建筑層面的圓角山墻和白墻黛瓦等,形成了其風貌的基本特征。
海派建筑文化是上海鄉村風貌的特色基底。城市的海派建筑文化為上海鄉村注入了獨特氣質,中西融合的洋樓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出現在上海鄉村地區,成為地方獨有的民居風格。近年來,前沿時尚的現代建筑亦隨民宿等旅游功能而進入上海郊區鄉村,并與傳統民居文化融合,使農村風貌進一步呈現多元化特點。
田園景觀、聚落形態、建筑風格、文化特征是上海傳統民居文化的構成要素。江南水網地區的傳統村落大多枕水而建,水田交織,景觀層面形成“水-田-林-塘-村”的同構格局。聚落形態上一般以河洪、道路為主線,呈一字型或魚骨形排列,或以原宅村為中心呈團型散落布局。民居風格以江南地區常見的三開間雙坡頂民居為主,一至兩層。社會人文方面同樣具有江南典型的民間信仰和文化禮俗。

圖1 上海鄉村風貌空間結構圖
2.2 調查關注要素
基于對上海傳統民居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構成要素的認識,本次調研基于對立足上海大都市鄉村區位優勢,重點聚焦歷史文化名村、風貌特色村、傳統村落和規劃保護村等區域,綜合考慮歷史文化、空間格局、建筑元素、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等特點,明確調查重點關注村域空間、聚落肌理、建筑風貌和文化特征。其中村域空間要指村莊與田水路林等田園景觀的格局關系和演變趨勢。聚落肌理指按聚落規模和形態,村莊可分為點狀、帶狀和團狀等;分析建筑群體與水和路的關系,如呈一字型或魚骨形排列,或呈團型散落布局;重點關注村莊內部特色場景,如古河道環境、古樹周邊環境、古橋古塔周邊環境等。建筑風貌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結構體系、材質色彩、屋面立面和細部構造等。平面布局包含一字型、凹字型和口字型等;結構體系指建筑的結構形式,比如木構體系等;材質色彩包含磚作、木作、瓦作和石作等材質,以及青、黑、褐、竹木自然色、白粉墻等色彩;屋面立面包含硬山、懸山、歇山、四落撐、披屋等屋面形式,以及人字形硬山、馬頭墻、觀音兜等山墻形式;細部構造包含墻門儀門、磚石木雕、花磚漏窗等。文化特征包括歷史沿革、匠作流派、鄉風民俗、文學藝術、飲食節慶等非物質文化。
3問題剖析
3.1 田園景觀辨識度日減
上海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整體呈現出“憑江臨海,河湖浦蕩,九峰多泖、水鄉田園”的江南水鄉風貌特征;既有鮮明的江南水鄉印記,又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主要受到四個文化微區域背景的影響,形成了上海鄉村地區四大文化圈,即岡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沙島文化圈。以青西地區為例,屬于岡身松江文化圈,水體呈現出湖群島田的景象,大面積湖蕩地區、縱浦的優越生態環境,使青浦的水系面積、水網密度都居于上海首位。湖蕩密布之間,形成了圩田米糧生產的自然地理環境,令本地水鄉特色相比較其他依水而建的村鎮,水文化特征更為突出。江南地區傳統農業以水稻、桑蠶、蝦蟹養殖為主。但目前正面臨著鄉村田園風貌特色和邊界逐漸模糊,“去鄉土化”“去生態化”特征漸顯,失去認同感。
主要原因。(1)種植類型的改變。由于近代上海城市人口激增,對農副產品需求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對種類和數量也出現較大變化,為跟上市場需求,種植業開始轉產,蔬菜、果木種植逐漸增多,成為都市的蔬菜、副食品集散地。(2)生產模式的改變。隨著農業生產模式的改變,現代農業多采取大棚種植,灌溉水渠和農村道路大量采用硬化面層,綠化方面大量移植城市綠化樹種,使得鄉土氣息缺失。
3.2 聚落肌理影響較大
上海的鄉村聚落大體坐北朝南,但在小環境下朝向有細微差異,順應河道、湖泊自然走向。聚落緊鄰農田,內部建筑布局在土地權屬、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需求的共同影響下自由錯落,建筑之間有曬場、菜地、花園花圃、竹林樹林等用地使得聚落空間整體疏密有致。以崇明為例,村莊聚落的風貌肌理呈現典型的沿水渠、道路、農田有規律分布的特征,可分為四類:(1)沿水渠單排或雙排展開,這類是最基本的村落布局原型,多見于聚落形成初期,水系及其與農田的關系是主導這一時期聚落形態的主因。在此基礎上延伸出沿南北向水渠(多為主干河流)雙排展開和沿東西向水渠(多為支渠)多排展開,這種規整式的布局占據崇明村莊聚落的多數;(2)隨著聚落規模的擴展,在線型聚落的基礎上,沿支渠橫豎平行擴展,形成諸如“X”、“艸”、“日”、“豐”、“十”、“十十十”等聚落形態,此類村莊規模較大,水系和道路主導聚落形態的形成。(3)1970—1980年代的新建聚落,相對較集中,中間是民居,外圍大片農田,形成田園一體的村莊聚落形態;(4)“線型+集聚”的組合聚落形態,大多為近年新建的新農村安置房。此外還有島嶼邊緣,因特殊的地理形態而形成的不規則的村莊形態。比如島嶼南部因漲落潮沖擊形成的堤上村落,農宅沿堤路條形分布,呈現一片農田、一條堤路、一排房屋的格局。但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水鄉聚落的格局和肌理被打破,鄉村聚落成為現代城市的附庸,傳統聚落形態難以辨識。
主要原因。(1)交通方式改變。原有村落水網在開發當中逐漸衰退以致最終消失,可見水網格局在村落的空間構架中的作用的逐步消弱,道路漸漸發展成為組織和營造村落空間格局的主要軸線。空間格局也由原來依附于水體的自然靈活變為由道路建構而成的規整和有序。(2)外部環境影響較大。90 年代,由于外來人口的猛增,村落建筑增量迅速變大,內部空間肌理日益密集,且隨著工業建筑的混入,體塊趨于多元且混雜,村落外圍肌理也經歷了由空曠到充實的發展過程,由原來的農田發展為大體量的工業建筑群。這種情況近郊鄉村則更勝,村落由原本的線性肌理變為大體量的體塊散布肌理。隨著近些年工業用地減量化,程度有一定的緩解。(3)集中居住政策的影響。2005年以后,上海由于三集中政策的實施,郊區居民不允許私自建房,而全部集中拆遷至新建的幾種居住小區,形成郊區的居民的一種新型“村落”形式。(4)村落結構的變化。經歷的90年代初的外來人口遷入高峰,原有傳統鄉村以宗族組織和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內部社會結構已被徹底打破,內部社會結構出現了本地和外來人口兩個不同的組織系統。
3.3 建筑風格較為雜亂
上海內溯太湖流域,同時又是西方各國經海路進入中國的重要口岸,中華傳統文明在鄉村地區遺存豐富。整體風格上,“岡身線”以西地區呈現水網密布、村落集聚的江南水鄉格局,村宅建筑風貌和村民美學認同均為“粉墻黛瓦”,即墻體以白色為主,屋面一般為小青瓦懸山或硬山,如青浦、嘉定、松江和金山。“岡身線”以東地區的傳統江南韻味逐漸減弱,部分傳統建筑體現了“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設計理念,主要特征是在傳統風貌民居局部點綴西方建筑裝飾,如老虎窗、圓山花等;2000年前后翻建的民房以現代風格居多,混雜歐式元素,建筑色彩多元(屋頂多為紅色、藍色等),如浦東和崇明。 結構體系上,2000 年后建造的民居,以獨棟3層混合結構為主,建筑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材質色彩上,較傳統的黑白色系出現新的多種色系,主要以仿歐式風格為主,墻面以瓷磚貼面為主。屋面立面上,坡屋頂組合以小青瓦和機平瓦雙坡頂為主,顏色有黑灰色系,藍色系,紅色系等。立面大多為人字形墻面。目前呈現出江南水鄉特色缺失、建筑風格整體雜亂的情況。
主要原因。(1)審美認知不足。村民和基層政府對鄉村風貌保護的認識不足,缺少審美和文化傳承的認知。村民自建行為多對城市建筑風格的粗劣模仿,且在建造中只著眼于自家民居,并不會考慮與環境的關系,也不會考慮當地的傳統審美趣味,所以便出現了羅馬柱可以和馬頭墻混搭、小洋樓可以和小橋流水共存的景象。(2)鄉村風貌的管理和引導缺失。上海在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過程中,更多聚焦于中心城的建設發展和歷史保護工作,客觀上對于鄉村地區風貌保護工作關注不足。鄉村風貌的管理引導以及配套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不夠。以青浦區為例,2020 年各鄉鎮街道都出臺了“一鎮一方案”,對鄉村民居的戶型和外立面提供了設計圖紙,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普遍出現“長高長胖”、整體風格與設計圖紙不符的情況,主要原因是未按圖施工。這跟政府管理手段單一和管控力度不夠有很大關系。村民更關注個人空間利益最大化,在建設上的藝術考量欠缺。(3)受工業文明沖擊大。傳統建房的材料,像木材、夯土、青瓦、青磚等,因為資源有限,不能大規模使用,而鋼筋混凝土、鋁合金門窗、涂料等新材料,在設計、使用中又沒有很好的與傳統相融合,形成了我們近30年來大量建設了一些幾不像的民居。村民在修繕和改造民房時,采用的建筑材料與傳統鄉村民居不相符,破壞了自然、和諧的鄉村風光。例如使用彩鋼板屋頂,大面積的純藍、純紅、純黃顏色破壞了農村風貌環境。還有很多村民,由于瓷磚便宜、好用,把大量把瓷磚貼到建筑外立面,跟周圍環境很不和諧。一些地方僅僅在正面上貼上了瓷磚,側面還是清水磚墻,更加難看。瓷磚貼得并不牢靠,一段時間之后脫落,造成立面斑駁。
3.4 文化遺產難以接續
社會人文視角的鄉村風貌主要包括農村社區活力、人際之間的聯系及和睦狀況,也包括鄉土的建造工藝、戲曲、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展現。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鄉村正面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接續困難和傳統習俗維護艱難的境地。
主要原因。(1)空心化、老齡化明顯。雖然鄉村社區的人際關系總體和睦,但當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勞動力向城市單方面流動,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從而造成鄉村年輕勞動力急劇減少,鄉村人口結構空心化、老齡化明顯,并有大量留守兒童,傳統的鄉村社會正在解構,社區活力總體低下。(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接續困難。傳統的鄉土建筑每隔一年或者幾年就要進行維護翻修,老齡化加劇了家庭勞動的難度。歷經千百年的鄉土技藝和習俗正面臨中斷的危機。鄉村風貌缺少了社會人文風貌的支撐,其“鄉愁”的展現也將逐漸失去其鄉土的特色。
4對策建議
4.1 規劃引領
堅持“文化引領、特色傳承、鄉土風貌、規劃先行”,編制制定本市特色民居村落風貌保護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目標定位、總體布局、空間結構、設計理念、分期實施安排和近期重點任務等內容,在風貌提升、建筑修復、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活化路徑等方面形成分片區空間方案和政策舉措,為各區開展風貌提升和規劃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根據普查結果和專項規劃,分區厘清本土傳統民居點位布局、聚落肌理和保護現狀,分類提煉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形式、立面體量、材質裝飾等建筑元素,把握村落風貌特征,延續鄉村生態肌理,形成區域景觀結構,營造風貌景觀節點,強化“點-線-面”要素設計關系,研究制定形成江南“滬派民居”設計指引。

圖2 試點鄉村風貌單元分布圖
4.2 試點先行
聚焦“滬派民居”相對集中連片區域,在全市各涉農區范圍內選取10個以上片區,以區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開展鄉村風貌保護發展試點行動,制定試點實施方案,明確行動目標、試點區域、實施內容、計劃安排、政策路徑和保障措施。統籌開展歷史遺存保護修繕,促進整體風貌改造提升,挖掘傳統村落民居歷史價值,聚焦歷史要素系統整理和區域聯動,集中布局實施風貌更新和功能活化,加強現代設施與典型村落民居建筑協調發展,逐步彰顯鄉村空間品質、發展活力和本土文化影響力。
4.3 文化復興
鄉村文化的復興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基礎和戰略意義。上海鄉村本身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特質,擁有豐富的古樹、古橋及傳統歷史要素,這些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標志,是一種不可再生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份質樸雋永、異彩紛呈的文化寶藏,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上海鄉村振興發展的歷史記憶和地方文化之本。
承興文脈,積極活化利用鄉村文化遺產。以充分挖掘梳理非物質遺產、傳統手工藝、農耕文化、民俗民風等為切入點,積極活化利用上述文化活動的歷史場所和空間,構筑江南文化為主體的上海鄉村文化品牌。鼓勵進行拓展和創新,結合公共建筑與公共空間,營造出展現民風民俗和民間藝術活動的重要場所,提供傳承學習展示和銷售的機會。
“文化+”打造,傳統人文和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傳統手工藝變成時尚元素,讓古樹廟宇綻放新的美麗,培育出新的鄉村產業形態。如在崇明豎新鎮仙橋村的“設計豐收”,由設計學院學生將大棚轉變為多功能公共空間,孕育并提供田頭咖啡、手工藝品、以及教育住宿等時髦設計,在空心化的鄉村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社區,被稱為崇明的“田子坊”。
藝術介入,傳統江南人文價值與當代生活空間的相結合。文化振興是維系鄉村發展靈魂的重要抓手,要把體現上海鄉村文化特色的符號和元素提煉出來,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成為長三角江南田園文化的集中展示空間。同時互聯網4.0的便利與“逃離大都市”的風潮逐漸出現,通過文化自信使得鄉村營造樂居的工作環境,促進環境友好的創業產業在鄉村根植,遠程工作成為可能,鄉村會成為承載科創中心建設的綠色創意靈動空間。
4.4 政策完善
完善政策保障體系。要實現上海鄉村風貌的整體提升,農民自建房風貌引導是關鍵,建議以區為單位,編制建房指南和通用圖紙,研究配套政策,設立專家平臺,規范村民建房管理,引導村農民合理建設,改善鄉村風貌。同時,建立正負面清單,通過一攬子手勢,做實做細民居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項目庫。
落實民居建設管控。嚴禁違反規劃建設許可、影響建筑風貌、造成安全隱患的彩鋼瓦屋頂建設,加強新建農房建筑風貌管控,建議村莊因地制宜制定或修訂村規民約,以村民自治的方式加強農房建設風貌管控。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督檢查,強化農房建設批后監管。
(來源:浦東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