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取名常陷入的四大誤區,名字取不好會影響孩子一生,要慎重
182 2025-09-03
決定一個店鋪生意的,從來都不是店鋪租金
在做實體店的過程中,很多老板抱怨:“房租太貴,根本賺不到錢”、“租金壓死我了”、“如果租金便宜點,我早就翻身了”。
但你有沒有發現,在同一條街、同一個商圈、甚至同一棟樓里,有的店鋪人來人往、排隊不斷,有的店卻門可羅雀、半年換三家。
同樣的地段、同樣的租金,為什么命運如此不同?答案很簡單——決定一個店鋪能不能賺錢的,從來都不是租金,而是你有沒有抓住這幾件真正關鍵的事。
租金是一種“固定成本”,在你簽下合同那一刻它就存在了,它不會讓你虧錢,真正讓你虧錢的是你不會把租金轉化成“價值杠桿”。
換句話說,你不是被租金拖垮的,是被“不會做生意”拖垮的。
真正厲害的商人看租金,只看一件事:這個位置、這個租金,能不能撬動更大的商業機會?
比如:
一家200㎡的面包店,每月租金4萬元,但一天賣出2000元、利潤率30%,月毛利1.8萬,肯定虧;但如果這家面包店同時做下午茶、社群團購、異業聯合,每天營業額做到6000元,月毛利超過5萬,就完全活得很好。同樣的租金,不同的思維,就決定了你能不能賺到錢。
很多人把店鋪當“坐商”——開門坐等顧客上門,結果流量越來越少、競爭越來越大,然后怪租金太貴。
但真正的生意高手,是“主動出擊”,靠內容、活動、社群、私域,創造流量。
舉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你是賣蛋糕的,你可以:
在小紅書、抖音做產品展示和顧客反饋;通過美團、餓了么引流;利用朋友圈曬顧客反饋、限時促銷。這些都能讓你的曝光倍增,靠內容引流,不靠等客上門。
你有沒有給來過一次的顧客加微信?有沒有建顧客群?
每周一次秒殺活動;節假日提前預訂;聯合周邊門店搞聯動優惠;你能把客人留住,就不怕“流量斷糧”。
一個門店生意好不好,根本指標不是租金,而是你的人效、坪效和流轉效率。
你有沒有在產品和服務上設計復購機制?有沒有用CRM系統記錄客戶、做客戶關懷?有沒有做節日營銷、會員福利、生日打折?
同樣10個顧客:
每人買10元,你收入100;每人買20元,你收入200。通過套餐搭配、捆綁銷售、加購優惠,你可以輕松讓客單價上漲20%-50%,這是所有門店都可以提升的空間。
比如:
賣奶茶:加點、加珍珠、加奶蓋;賣美甲:升級款式、護理套餐、次卡;賣衣服:搭配銷售、滿減、滿贈;不要怕顧客不買,你不推薦,他們連選的機會都沒有。
一家店成功與否,老板本人起碼要占70%的影響。
你有沒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開門就去收銀、打雜、打包;對市場沒有判斷,不懂同行在做什么;對客戶需求不敏感,服務不到位;不學習新玩法,三年如一日做“傳統經營”。你要明白,老板不該是“最忙的人”,而是“最清醒的人”。
他們不被瑣事淹沒,而是用時間創造利潤增長點。
租金貴的地方,意味著人流多、曝光高、流量密集。
有遠見的老板,會把租金當成“廣告費”。
比如:
在黃金位置開一家虧本店,帶動線上品牌曝光;在高租金地段開體驗店,帶動微信商城、社群成交;在人流集中點開“品宣型門店”,再做配送輻射;這種“借地勢做聲量”的玩法,很多大品牌都在用,但中小老板也能模仿——關鍵是你要看得遠、算得清。
很多人開店靠直覺、靠模仿、靠運氣。
但做生意,本質上是“建模型”。
你得搞清楚這幾個基本問題:
我從哪來人?(流量渠道)客人憑什么買?(產品差異化)如何讓他們多買?(客單價設計)如何讓他們常買?(復購機制)如何讓他們帶人?(裂變策略)一個成熟的盈利模型,是你可以復制、復制、再復制的賺錢結構。
當你把盈利模型跑通,租金的事,根本不值得焦慮。
做實體的人,總在說“房租高”、“人工貴”、“水電費漲”,但你看那些賺錢的店,他們也有同樣的成本,甚至更多。
他們的秘密是:不在“省錢”上打主意,而是在“創造價值”上挖潛力。
同樣10㎡,你能做到多少產出?同樣500元租金,你能產出多少客戶?同樣一款產品,你能包裝出多少“附加值”?成功的商人,不是苦哈哈節流,而是會創造、組合、放大。
他們懂得把“資源”變成“資產”,把“位置”變成“平臺”,把“租金”變成“杠桿”。
請記住:
租金,從來不是你失敗的理由;產品、流量、服務、模型,才是你生意的根本;當你思路打開、方法跑通,租金反而成了你獲利的杠桿。別再用“房租貴”當借口了,真正的商人,不怕成本高,只怕價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