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自建房風水小心這六大忌諱!不少人忽視了,怪不得變窮
167 2025-09-05
《周易》淺述
都說讀了《易經》會算卦,如果各位是來學習算卦的,那么我也許會讓大家失望的,我想我的目的,是讓大家不要迷信算卦的。 一·讀書是個慢功夫這些日子,下了幾次決心,要弄通一經。思來想去,《周易》最高古,最難懂,但是最實用,所以就決定攻一下它。《易》雖名易,其實并不易讀通,許多的閱讀時間里并沒有達到賞心樂事的境界。眼暈頭昏時節,隨手拾起一旁的手機,換換腦子,輕松一下。在微信的《看一看》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么滿街都是,有才華的窮光蛋》,文章的內容倒是沒有什么驚艷之處,并不一定是什么真知卓見,免不了有牢騷氣味。他認為,才華與錢財掛不了鉤,純潔的人與錢財打不了交到。這一條我是贊成的。他還說,有才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買幾本書,認真讀幾遍,遣詞造句脫口而出,就顯得有才華了,這一點我就不敢茍同了。才華是由內而外的一種光輝,就像蘇東坡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并不需要言談舉止上去顯擺。也許,他眼中的才子,是象孔乙己一樣的人才,只可以炫耀“回”字的四種寫法,才華就剩下了一襲長衫,在站著喝酒的人群里就鶴立雞群了。他的觀點是,才華會像一個人的面子一樣,把你與財富和成功隔開,只有丟掉面子,脫去才華,才會有和金錢財富結上親戚的緣分。也許作者是“芋老人”“賣柑者”一流的人物,但是并不高明。世間的一切枷鎖都是空無的,但是得有一個前提,就是無我。因為方便讀《易》,準備了三個五毛的硬幣,隨時搖上一卦,便于熟悉卦體爻象。于是就在嘴里念著:“為什么滿街都是有才華的窮光蛋”,雙手捧著三個黃色的硬幣,搖了六爻出來。六爻三陰三陽,錯綜其數,下震上巽,卦為風雷益(?),動爻上九。下面根據我這一個卦因來解一下這一卦的辭、變、象、占。在解卦以前,我們先把《周易》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一下。一·釋名《周易》也稱《易經》,顯然前者來源更早。班固主編的《漢書藝文志》中它還是六藝之一,并沒有被尊未“經”。《周禮·春官·大卜》中就稱《周易》,歷來關于它的著作也都以《周易》冠名,如魏王弼、晉韓康伯的《周易注》,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頤《周易程氏傳》,朱熹《周易本義》,因此,書名《周易》應為溯源正統。“周易”二字,有不同的解釋。先說“周”,有兩種解釋。1、孔穎達《周易正義》中,《論三代易名》引鄭玄《易論》:“《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也。”姚配中《周易姚氏學》:“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謂周流六虛者也。《系辭》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萬物。’又云:‘周流六虛。’蓋《易》之為書,始終本末,上下四旁,無所不周,故云周也。”2、周為周代說。朱熹《周易本義》注:“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乃今見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當時顯然還沒有《十翼》,只有卦象爻辭,所謂“周禮”者,當然是指周代之禮了。又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 ?。”可見其為周史官掌管,起初必為王室的典藏。魯國為周公之后,曾分得周室之“祝宗卜史”(《左傳·定公四年》),我們可以想象出來《周易》的尊貴。 再說“易”字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說法,見黃仕優《周易名義考》。1·蜥蜴得名說。始于許慎《說文解字》:“易,蜥蜴、蝘蜓,守宮也,象形。”后有洪邁《容齋隨筆》:“易者守宮是矣,一名蜥蜴。身無恒色,日十二變,以易名經,取其變也。”2·日月為易說。見于緯書:“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參同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3·變易說。易傳云:“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孔穎達曰:“易者變易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4·一易三義說。《乾鑿度》云:“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變易者其氣也,不易者其位也。”鄭玄曰:“易一名而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按:蜥蜴即壁虎,并非體色一天十二變。“易”考古文字,并非由“日月”二字組成。變易之說起于《易傳》,為后起之說,“一易三義說”更為后起。其他還有“易”應為“覡(男巫)”說;“周易”改為“周陽”說,更加不足為信了。二·作者《易》之八卦,相傳為伏羲氏所畫。兩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有人認為是伏羲自己所為,晉王弼等持此說;另有人認為是周文王疊而重之,漢司馬遷等持此說。司馬遷等人認為,卦辭、爻辭都是周文王作的;馬融等人認為,卦辭是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作的。《彖》《象》《系辭》《文言》《序卦》等十篇,也就是所謂的《十翼》,都是孔子的作品。但是,以上所說都缺乏可以征信的根據。《十翼》非孔子所作,已為定論。商代沒有八卦,這個結論是被我們現代的考古學已經證明了的,所以伏羲畫八卦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三·起源商代無八卦,商人有卜而無筮,筮法為周人所創可以無疑。殷商時代,占卜師灼燒龜殼,根據龜殼炸裂的紋理作為兆象,進行占卜,這就對巫師的才能要求極高了,裂痕不僅繁難不易辨識,而且,每次炸裂的紋理也極少會前后一致,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當時的巫祝之所以地位尊崇,他們不僅有高深的知識,還要有極高明的智慧,豐富的閱歷,更重要的是敏銳的應變能力,古代的辯者,多起于此間。王充《論衡·卜筮篇》:“魯將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占之以為兇。何則?鼎而折足,行用足,故為之兇。孔子占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魯伐越,果克之。”因此感慨,“周多子貢直占之知,寡若孔子詭論之才,”這也是知識力量和閱歷的權衡,不僅要能審時度勢,還要善于融會貫通,逆卦順講,兇兆吉占,勢在必行的事情,何必講喪氣話。《系辭下》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這明明就是卜卦的人在日積月累中的實踐經驗總結,與易反而無關了。本篇還有一個案例。“周武王伐紂,卜筮之,逆,占曰:‘大兇。’太公推筮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兇。’”占卜只是一個儀式,就像現在的戰前動員大會,誓師大會,開業典禮,不論得到什么樣的卦象,都不能說出不利于鼓舞士氣的話,有悖于事業順利的言辭。這個卦師就很不通了,明知道武王伐紂是勢在必行,箭在弦上的了,還說出這樣的喪氣話,也就是子貢一類的直占之士了。比如張仁宏給人家擺椅子,椅子倒了不能說倒了,要編出吉祥的言辭來祝賀才行。既然龜兆難以把握,又難以記憶,有些新的兆象現編辭,又容易出現紕漏,所以八卦應運而生了,卦象自兆,爻辭一定,就要考驗解卦人的智慧了,依據卦象爻辭,引申推論,比起灼燒龜殼,附會圖說簡單多了,所以筮法由此建立起來,比起龜卜,簡易多了。于是,《周易》的名字也就定下來了,就是周人創立的簡易筮法,其實是巫師在占卜的實際工作中逐漸總結經驗,陰陽相摩,八卦相蕩,到六十四卦成為一個完善的卜筮系統。我贊成《易》為簡易的說法。《系辭》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雖也是后起之說,我認為是中的的。王充《論衡·自紀篇》:“經傳之文,賢圣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當言事時,非務難知,使指閉隱也。后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文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孟子相賢,以眸子明瞭者。”殷質而周文,禮如此,文章也是一樣,越古老的文字著作,修飾越少,只為言事,簡單明了。后人覺得高深難懂,只是因為語言的差異,那時候還沒有“書同文,車同軌。”后人的探賾索隱,故作高深,其實是學術的需要。因為天下總是為學問而學問的人少,為功名利祿而學問的人多。于是一經動輒說至百萬言,大師眾至百千人,互相吹捧,就可以開宗立派,成名成家了。《易》為什么要附會為周文王和周公所作呢?是用以體現它的神圣和高貴。前文我們已經講過韓宣子到魯國看了《易象》的感嘆了。當時,武王克商之后,封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齊、楚等國,或是親戚,或是功臣故舊。各據一方,以訓化被征服的異族。晉國,是周成王母舅叔虞的封地,初封太原。國內竟然沒有《易象》收藏,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封于曲阜,周禮盡在魯國,也就顯示了魯君的高貴,也是當時的文化高地,所以儒學興起于魯,孔子成為至圣先師,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英雄是時勢所造就,英雄又可以順應時勢,推波助瀾,形成氣候,改造社會。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不是帝王世紀,就是戰爭攻罰,權謀計策,極少有平常的人和事的分析總結。但是,歷史的變遷正是在平常人和平常事的潛移默化中變遷的,《尚書》中就說過“民,水也;君,舟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后來唐太宗李世民作了口號,成就了自己的貞觀之治,成為千古明君。如果用自然現象來解釋,平常人所做的事是風化,杰出的人所做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明白山崩的道理;若明白了風化,也就不會驚訝于山崩的轟然。四·八卦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八卦的根底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概念。”其實他的這種說法,并不確當。可能是受了《序卦》中社會起源論的影響。其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又君臣。”就歷史觀來說,現在不僅說明不了現在,更說明不了過去,如果不明白社會的變遷,妄以自己的主觀去推測,必將認為,自古至今不過如此。必將認為一些因緣起滅的現象,屬于天經地義。發生無謂的爭執,不必要的保守,固步自封。如果將元始的男女關系,定義為夫婦關系,那就大錯特錯了。元始人類的生活狀態是為社群,而非夫婦家庭是沒有什么疑義的。其時,男女性交和結婚并不是一回事。年輕男女之間早已經發生性的關系,過著浪漫的生活,并不專注于一人。《白虎通義·三皇篇》有記載,古代的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正說明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倒是年事漸老,性欲減退,浪漫之情火熄滅,彼此都希望安定下來,才擇定配偶,相與同居。男女同居,是因為兩性間的分工合作,互助關系,實在是和性欲關系不大。這可能是中國太古社會,晚婚的理由。魯斯·苯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也說:“(日本)在過去,甚至直到現在,某些偏僻村莊里的許多女孩在結婚前就已懷孕。這樣的婚前經歷是‘自由地帶’,和人生的正經大事沒有關系。父母在安排婚事時也不會提及這些經歷。”《序卦》所說的明明就是儒家的觀點,遠遠不及開天辟地的久遠。卦爻的奇偶,是在筮占中總結發展起來的,應該更為可信。在四川涼山,彝族人至今還在使用的一種占卜方法,叫作“雷夫孜”。取一束細竹或者草莖,握于左手,右手隨意拿去一部分,然后數剩下的數是奇還是偶,反復三次,根據奇偶排列判斷吉兇。由于數奇偶,卜必三次,所以會出現八種可能的卦象,這也許就是八卦的來歷,并不是哪位圣人臆造,或者是神授。五·筮儀周代的筮法看來太過繁復,只適用于國家祭祀、戰爭動員,這些國家大事,難以通行民用,所以漢代以后就失傳了,京房發明了銅錢六爻筮法,大大便利了卜筮的流行。但是,漢易的學術卻越來越復雜,尤其是它的災異、象數成了推動政變,改朝換代的依據,對社會的推動作用走向了《易》的反面。許芝奏請曹丕代漢稱帝,曾引用《京房易傳》:“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常。”從這些只鱗片爪中,我們應該可以推測出易漢學在王莽時代、漢末、三國、兩晉以及南北朝時代的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中的作用了吧。從來民心思安,所以,易漢學失傳,也是必然的了。只有銅錢筮法因為簡單實用,符合《易》的精神,至今還被廣泛使用。朱熹在《周易本義》詳細說明了筮儀的規模。并立一口訣:“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知所疑于神于靈,吉兇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其實,朱熹的筮儀是根據《系辭》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十;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以后掛。”朱熹的筮儀非常隆重,如果把這一套進行下來已經不容易,而且“如是三變而成爻,凡有十八變而成卦,”如此,則占卜師費力,問卜者費財,儀式大于內容,終究是會被革除的。今天看來,這不過是一個數學模型,現在稱為AI算法。王弼云:“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之以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不過,朱熹是一個很實在的人,從實用主義出發,他認為《周易》就是卜筮之書,而且一卦只能明一事;而程頤則認為:“以一時而索卦,則拘于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就有點故布疑陣,自高其深,虛設帳幔了,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這是易漢學的余脈。六·立象我們都知道,八卦分別代表了,天、地、山、澤、雷、風、水、火。那它為什么會偏偏要代表這八種事物呢?讀《周易本義》,我發現朱熹是一個很誠實、很可愛的人,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會很誠實的說自己不明白,不會扭捏杜撰,強加臆測;如果碰到他解釋不通的原理,他會說這是天造地設,圣人所為,我們遵守就行了,不會有錯的。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八種東西,首先火與雷是相通的。《左傳·僖公十五年》記晉獻公嫁伯姬于秦,占得本卦為《歸妹》?,之卦為《睽》?。巫師解卦說“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就是說,從卦體來說,震、離不同。但是,從卦象來看,震為雷,離為火,并沒有多少差別。再看地與山。《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陳侯使周史,卜筮公子完生命運,本卦為《觀》?,之卦為《否》?,由風地觀一變而為天地否,其占曰:“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下土上,山也。”這兩個卦里都沒有山象,卻解出一個山來,其實坤為地,是土,山也是土。占辭里的“山也”,原是指的《否》的下卦坤而言的,所以,在《左傳》“易”說中,地與山是一類物質。其實,如果用互體講的話,觀卦三至五,否卦二至四都是艮,艮為山。水與澤相通,雖無文獻考據,我想是不會有疑義的。至于天與氣,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又有氣之輕清者為天的說法,天和風不過是氣的不同表現形式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歸結起來,八卦所象征的八種元素,就是氣、土、水、火。這四種元素,在古代哲學里都曾被認為是世界的本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當人類探索自然,思考人生的時候,是無法超越自己的感官認知的,于是就認定它們是萬物發生的根源,生存的支撐,也是最后的歸宿。八卦不僅僅象征以上八種元素,隨著用途的不斷廣大,又引申出不同的卦象。以《震》為例:震為雷、為龍、為玄黃(《越戰越勇》舉例,誤讀經典,黃了)、為旉、為大途、為長子、為決躁、為蒼莨竹、為萑葦。其為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于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由此可見,做一個合格的卦師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僅要記住這些卦象,還要合理地靈活運用到實際占筮之中,難怪易漢學會失傳,責任就在于難以繼承呀。在觀象這一點上,我覺得王弼的觀點是對的。他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就好比說,既然得了龍象,它的卦辭就不必記在心上,反復推求;要是領會了乾的意義,那么龍象就不必保存了。“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征。義茍在健,何必馬乎?類茍在順,何必牛乎?爻茍再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茍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惑者定馬于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縱復或值,而義無所取。蓋存象忘義之由也。忘象以求意,義斯見矣。”這是王弼對漢象數易學的批評。王弼是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魏晉玄學,因為多談老、莊,并以老學解易,所以多被指為道家之學。其實不然。《易》的義理說,與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沒有什么不同,孔門言《易》,多注重于其哲學。魏晉玄學的興起,并非從儒家轉變為道家,而是儒家自己的轉變。《漢書·藝文志》記載,《易》有《淮南》《道訓》二篇。并注明:“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說。”(《九家易》)應該就是《淮南子》中的第一卷《原道訓》,后人誤以為道家之說。儒說的本體,乃是以《易》言原理(朝聞道之道,即道之體),《春秋》據此原理,使之于人事(道之用)。由原始宗教蛻變而來的哲學思想,原理并無二致。阮籍云:“道者法自然而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七·互體互體是易漢學的解卦之法。王應麟《鄭氏周易序》:“鄭康成學費氏《易》,為注九卷,多論互體。以互體求易,左氏(《春秋左氏傳》)以來有之。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兩體互交,各成一卦,是為一卦含四卦。坎 ?之六畫,其互體含艮(?,三至五)、震(?,二至四)。而艮?、震?之互體亦含坎(?,艮之二至四,震之三至五)。”彼此互相包含,故稱互體。王弼反對講互體。我認為王弼的反對是有道理的,既然說“卦以存時,爻以示變。”如果一卦含四卦,那不就是在不同的時空中往來穿梭,就像現代的穿越劇。現在易者,不僅講互卦,還有錯卦,綜卦,應該也是不知其原,故弄玄虛,抹上神秘色彩。八·卦變是用卦中上下卦位置的變化,或某一爻的變化,使本卦變為另一卦,從而解釋卦、爻的意義。朱熹《周易本義》輯錄有卦變歌訣和卦變圖。《卦變》:訟?自遁?變泰?歸妹?,否?從漸?來隨?三位,首困 ?噬嗑 ?未濟 ?謙?,蠱?三變賁?井?既濟 ?,噬嗑 ?六五本益 ?生,賁?原于損?既濟 ?會,無妄?送來大畜 ?需?,咸?旅 ?恒?豐?皆疑似,震?從觀?更睽?有三,離?與中孚 ?家人?系,蹇?利西南小過?來,解 ?升 ?二卦相為贅,鼎 ?由巽?變漸?渙?旅?,渙?自漸?來終于是。朱熹所錄《卦變圖》非常復雜,看來他也并不十分認可,所以在圖前有注:“彖傳或以卦變為說,今□以明之,蓋《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指也。”程頤認為,凡卦變應該都是要從乾、坤二卦便來,因為“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似乎更有道理,也符合簡易之精神。九·變爻“卦以存時,爻以示變。”如果要占問某事,不可能隨六爻變化,去周游六虛。《系辭》云:“易有圣人之德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所以就要求“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但是,“《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游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既然沒有定準,那么你所要尋找的答案就只能在變化中去尋找了。上面我們說過了,經過三變得出一爻,結果有四種,即六、七、八、九,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根據物極必反,陰陽互生的原理,九為老陽,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那為什么六爻只有九六呢?《周易正義》:“但七為少陽,八為少陰,質而不變,為爻之本體;九為老陽,六為老陰,文而從變,故為爻之別名。”朱熹說的更簡單“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六陰爻之名,陰數六老而八少,故謂陰爻為六也。”在占筮時,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從中求得變爻,根據變爻的爻辭來確定吉兇。根據老變少不變的原理,老陰和老陽為變爻,以現在的銅錢筮法為例。三個陰面和三個陽面為變爻,一陰二陽和一陽二陰為不變爻,然后占得本卦與之卦。根據朱熹本義:六爻不變則占本卦之彖辭;一爻變則占本卦之變爻;二爻變則占本卦之二變爻,以上爻為主;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以前卦主貞,后卦主悔;四爻變則占之卦之不變爻,以下爻為主(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五爻變則占之卦不變爻;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辭。十·運用1·《周易》的運用肯定首先是用來卜筮的了。朱熹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他更加肯定了《周易》的警戒作用,無論吉卦還是兇卦,他在卦后,不是語重心長的說:“戒占者應如是”,就是說:“圣人設戒深矣”。在坤卦六五,他舉了一個例子。《春秋傳》,南蒯將叛,筮得坤卦(?)六五,以為大吉。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真,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吉。且夫易,不可以占險。三者有闕,筮雖當,未也。”后蒯果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占筮的運用法則,不僅僅要看卦象,更要看卦主。所以朱熹說:“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為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則其占亦如是矣。”這就把《周易》上升到了一個高尚的道德體系,卦準不準,主要看算卦的人德行與爻象辭占合不合。2·《周易》作為文化的源流,常常被學者引為依據,作為學術的根本,著書立說。荀子《非相篇》說:“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無厭。鄙父反是。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埤污傭俗。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此為坤卦六四爻辭,積極的宣揚有道德的言論,提倡文明,才是君子應該做的事情;過于自私與保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追求自己得實惠,連面子都可以不顧,吃相太難看,不利于學術的進步。荀子《大略篇》:“《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此為小畜卦初九爻辭。同出自《大略篇》的還有“《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咸》?,彖辭:“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取女吉也。”《序卦》說:“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錯。”夫婦之道正,乃是禮制大本。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婚姻制度,正確的夫婦之道,是要男方追求女方,柔上而剛下,女方在家庭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另一個重點,我們可以肯定,《彖辭》的創作年代是在荀子之前。從這一方面看,《周易》已經不止僅有卜筮之用了。《易傳》的作者群,本前人之說,輔以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了卦辭和爻辭的含義,使《周易》成為一部系統完善的哲學經典。《易》《春秋》是儒家最高之道所在,試圖把人生的最高理想,驗證于人事。所以說:“《易》本隱之見,《春秋》推見至隱。”其盛行于世,對于個人修養大有裨益,所以,《易》,又是一個陶鑄高尚的精神情操的玄德爐。3·關于宇宙間事物的變化,《易傳》認為,其規律是循環的。“終則有始”“反復其道”,和日升月落,暑往寒來一樣,就是其所謂的“復”,所以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今天看來,這種說法對于自然界的規律,未必就完全符合,但是,還可以應用。如果施用與社會科學,就不免繆誤了。明明是進化的,怎么會循環到原點成“復”,難道圈子還不夠大嗎?那么,為什么這種說法還深入人心呢?是因為人在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的時候,就幻想會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著。然后自我反省,希望得到善惡相報的答案,有勸勉向善的作用。如果真的是天道好還,法網恢恢,報應不爽的話,壞人壞事早就滅絕了;如果真的有天理循環,邪惡污穢又是從哪里生出來的呢?李君臣說:“從初始原定義上,當然是指一個獨立系統。因此,是一個理論上的閉環系統。實際運行時,每一個具體的輪回循環,都與前一輪回循環有微小的變化。也新一循環不完全是舊循環的完全復制黏貼,而是略有變化或變異,也即西方哲學表述的“揚棄”。即便如此,任何一個新循環都可約等于前一舊循環。因此,哲學上的簡而化之:不必糾結是否完全閉環,也即無論理論上的閉環或有細微變化的開環循環,都可理解為簡單閉環。也即:陰+陽=1是一普遍真理。”完全閉環,簡單閉環,開環循環三個概念如果畫上了等于號,是不可想象的,科學容不下半點馬虎。李君臣又說:“而所謂道,就是其理論中軸(平均軸、平衡軸)。任何現實社會,都永遠繞這一中軸上行波動…一萬年后也是如此。一萬年后的一萬年后也是還必將如此……”這是前進的方式,是肯定進化的,他就自我否定了自己的循環說。關于這個問題,還得請張維明老師才能講得透徹,讓他從道的源頭說起。4·《周易》與人事。設象算卦,就是為了指點人生迷津的,在人類社會里,任何學問脫離了人事就不會源遠流長,更不會發揚光大。所以,按《易傳》的說法,可以把《易》看作包含全體宇宙的系統。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觀察自然界的事物規律,就會得到具體的印象,根據象,可以造成器,根據器,可以定出法則,然后用于人事,政事,天下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是告訴人們要安于等級秩序,天地有尊卑,人類有貴賤,不能隨便僭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個易象,可以作為個人修身的座右銘。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這一類的卦象就可以用來運作政治,參與社會治理了。關于制器尚象,《系辭》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益卦,震?下巽?上。巽為風、為木;震為雷、為動。上有木而下動,所以神農氏根據其卦象發明了農具,實現了農耕文明。作者將上古傳說中的人物當做了歷史上的帝王,把勞動人們的創造發明記在他們身上,歸功于卦象的啟示,純粹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也是因為他的階級立場的局限,這里我聲明一下,同意李君臣的觀點,階級在人類社會里是永恒的存在。《系辭》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則觀于天文,俯則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又說:“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所以說:“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綜上所述,《易》廣大無邊,無所不包,我們的一行一動,根據它占筮爻象的提示去實行,沒有不吉利的。易能包括天地萬物之理,學易就能神通天地萬物之理,一片虛夸之辭,這也是高亨的觀點。如果“據見效,案成事,”那么都會成為神算子了。就像昨天下午張果馬老師發的小視頻,預言掏大糞的一樣。對于卜卦求筮,古人也并不比我們更迷信。子路問孔子曰:“豬肩羊膊可以得兆,萑葦藁芼可以得數,何必以蓍龜?”孔子曰:“不然,蓋取其名也。夫蓍之為言,耆也;龜之為言,舊也。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于是,后人因為蓍龜難得,便取銅錢,隨時便利,無所不可以起卦,比如邵康節的《梅花易數》,人卻被神化了,他的易數一撮金,隨口就可以起卦,更加簡便。王充《論衡·卜筮篇》:“武王伐紂,卜之而龜熸。占者曰:‘兇。’太公曰:‘龜熸,以祭則兇,以戰則勝。’武王從之,卒克紂焉。”也許天象兆數是有的,只是算卦的人道業不深,解釋不通罷了。如果讓姜子牙改行作巫師,會砸掉多少道場呢?二·解卦現在咱們言歸正傳,回到開始時候的題目,給滿街落魄的有才華的人算一卦。前面已經說過,其卦為《益》?,動爻上九。益卦震下巽上,就卦體言,外柔內剛,陰陽交合;六爻三陰三陽,陰陽平衡;二、五當位中正,六爻陰陽正應。就卦象而言,雷風二物,相得益彰;就卦德而言,動而巽,生機勃勃,和諧有序。所以,《益》之世,是處于盛世升平的時代,是吉卦。既然是我求的卦,那么說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盛世繁華,和諧文明的時代。國家穩固,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經濟發展。鄭玄注:“是天子損其所有以下諸侯也。人君之道,以益下為德,故謂之益也。”今天也可以解得通。“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也正符合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助貧濟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助力小微企業,都是盛世繁榮,和諧社會的表現。雖然經歷了疫情沖擊,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攻擊,我國經濟表現出了充分的韌性發展動力,出臺了國家補貼,刺激消費行動方案,全國一片欣欣向榮。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動的對等關稅政策,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社論,嚴正聲明,沒什么大不了的,天不會塌下來的,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紛紛表態回購、增持或者暫不減持股票,以穩定中國資本市場,保障股民權益,這一切表現都是盛世中國的氣象。“卦以存時,爻以示變。”豐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繁榮昌盛的時代里也會有落魄的人。益卦上九爻辭為:“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從爻象上看,以剛居柔,含章蘊美,這是應了才華之象。然而,以剛居柔,下應以陰處陽,又有乘剛之逆,所以有悔。益卦之中,五為尊位,所有大政方針都從五出,而上九逆于五,必然有兇。巽者,謙遜有禮,進退有節,而上九處卦之上,巽之極,不知進退,利欲熏心,偏執求益,糾纏不休,必遭眾人所惡,不僅不會給他助益,如不改悔,還會遭到攻擊。《系辭》云:“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王弼云:“夫虛己存誠,則眾之所不迕也;躁以有求,則物之所不欲也。”這些也都是一個人在世上行走所要遵守的處世之道。此卦雖兇,但是,必然有兇中求吉的辦法。我覺得這才是算卦的功用,當遇到疑難未決的事情,卜一卦,通過哲學的思維方式,加以思考,可能會避免沖動,使事情更加妥當。但是,和盡信書不如無書一樣,盡信卦也不如無卦,如果不加以權衡思考,一味遵照卦象爻辭去行動,中的的一定不會太多。花不迷人人自迷,卦不愚人人自愚,要不然算卦的怎么發財,這也是有才華的窮光蛋可以考慮的一條出路。不管是城里鄉村,神仙下凡附體得是越來越多,奇門遁甲、五行八卦、紫微斗數都開起了學習班,廣收門徒,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徒弟越來越多,師傅又要去哪里發財呢?歷數古今落魄的有才華的人,并非不會卜卦,時也勢也。從古至今,論才華大約沒有比得過孔子、孟子的了吧。“孔子才不容,斥逐,伐樹,接淅,見圍,削跡,困餓陳蔡,門徒菜色。”而“孟軻困于齊、梁,”(《論衡》)是小車套不上大馬而已。所以孔子稱命,孟子言天,達人所以知命,人生也就無所怨尤。荀子《宥坐篇》:“孔子南適楚,厄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饑色。子路進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著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由是觀之,不遇世者眾矣,何獨丘也哉!’且夫芷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我想這才是才華的終極作用。“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滕王閣序》,賈誼和梁鴻都有先見之才,看到了盛世繁華下的社會危機,無異是在人家的喜宴上唱《薤露》之歌。《論衡·逢遇篇》中講述了周朝的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路邊哭訴自己多次求仕,都沒有獲得一官半職,別人問他原因,他說:“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可以說,卦都算的很準,只是時機錯過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開了,也就釋然了。益卦上九,爻象我認為與蘇東坡很符合,有才華,但不順勢而為,總是當做攪局者,顧小節亂大局。他的策論《教戰守》,和王安石新法毫無沖突,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司馬光廢除新法,他又為新法辯護,總是拉橫套,他心中并不尊重皇帝,算不得忠義之臣,一生不是被貶謫就是走在貶謫的路上,并不冤枉。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好,在意見不能統一的時候,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少數派保留意見,但是任務要不折不扣的完成,毫無怨言,這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重要條件。當然,這些有才華的窮光蛋,肯定不是象孔乙己一樣的,被科舉制度誤了終身。但是,也許是被現在的教育制度寵壞了脾氣。高校的極度擴招,幾乎人人都可以披上才華的外衣,都被賦予了意氣風發的夢想,誰都不屑于從事針頭線腦的活計,志大才疏,露出破綻,難免不會變成窮光蛋。王弼云:“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也。”“趣時貴近,避險尚遠。”譬如遁卦?,上九就是吉占,身處亂世,朝廷無道,所以隱遁得越遠越好。身處益之盛世,游離于社會之外,不參與建設,失意窮困也是應該的了。其實,有才華已經是很幸運,很幸福的事情了,即使不能換取財富祿位,只用來養德潤身也是好的,人生難得充實恬淡。如果把才華作成貪財好色的包裝,恬不知恥,經營戴著禮帽草狗的勾當,就埤污下流了。孔夫子五十而治《易》,可見他的敬畏之心。今天就以他的話作結吧。《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恒卦九三爻辭。人要有起碼的操守,巫醫在當時是極為卑賤的職業,從業者也要求要有持之以恒的道德操守,不然就上不了卦。所以,《易》有著高度的道德約束,以啟發人們的道德自覺。乾“?”坤“?”震“?”艮“?”離“?”坎“?”兌“?”巽“?”1. 乾 ?02. 坤 ?03. 屯 ?04. 蒙 ?05. 需 ?06. 訟 ?07. 師 ?08. 比 ?09. 小畜 ?10. 履 ?11. 泰 ?12. 否 ?13. 同人 ?14. 大有 ?15. 謙 ?16. 豫 ?17. 隨 ?18. 蠱 ?19. 臨 ?20. 觀 ?21. 噬嗑 ?22. 賁 ?23. 剝 ?24. 復 ?25. 無妄 ?26. 大畜 ?27. 頤 ?28. 大過 ?29. 坎 ?30. 離 ?31. 咸 ?32. 恒 ?33. 遁 ?34. 大壯 ?35. 晉 ?36. 明夷 ?37. 家人 ?38. 睽 ?39. 蹇 ?40. 解 ?41. 損 ?42. 益 ?43. 夬 ?44. 姤 ?45. 萃 ?46. 升 ?47. 困 ?48. 井 ?49. 革 ?50. 鼎 ?51. 震 ?52. 艮 ?53. 漸 ?54. 歸妹 ?55. 豐 ?56. 旅 ?57. 巽 ?58. 兌 ?59. 渙 ?60. 節 ?61. 中孚 ?62. 小過 ?63. 既濟 ?64. 未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