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養花,富人種樹”,家中養2種“守家樹”,鎮宅又納福
155 2025-09-05
沒有什么,能比一夜好眠更治愈人心。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這三分之一的質量,決定著另外三分之二的人生。
你的房間,就像盛放你生活的容器。房間的狀態,就是你生活的狀態;房間的氣場,就是你生活的氣場。
睡覺的房間,千萬別放這三樣東西,一旦放入,既會擾亂你生活的磁場,也會拖垮你的人生。
別放未完成的工作
前幾日和朋友小聚,聊起“工作與生活”的話題。
他說:“每次下班,我都不想回家,因為家里還有一堆未完成的工作等著我繼續做。有時候真想把工作辭了,但是想到房貸、車貸、奶粉錢,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眾人聽完感慨不已。
家,原本是偌大城市里我們最后的陣地,如今卻變成了加班的“第二辦公室”。
我相信,帶著未完成的工作回家,是大多數人經歷過的生活狀態。
有時是不甘心,想要回家再加把勁;有時是迫不得已,不能耽誤明天的工作進度。
可是,家庭生活并不是工作的延續,而是象征著生活的另一種狀態。
稻盛和夫曾說:“工作是一場修行。”
但在家還帶著工作,是一種生活對另一種生活的打擾,是焦慮的源頭。
我的朋友小陳,在廣告公司做策劃工作,加班和“甲方爸爸”改需求是常態。
有一段時間,因為連環的加班和改方案,她幾乎每天都是凌晨才回家。
即便回家洗漱收拾完躺在床上,腦子里也都是工作、甲方,以及各種沒有完成的PPT。
那段時間,她精神狀態極差,用她的話說:“感覺身體被掏空,整個人被榨干了。”
后來,小陳因為身體的原因進了一次醫院。她這才意識到,工作和生活不能混為一談,工作永遠沒有身體健康要緊。
是啊,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
如果我們不為自己設置喘息、休憩的空間,工作的壓力就會盤根錯節地生長,即使你躺在床上,心里想的、腦子里盤算的,還是工作的事兒。
你是否按點下班,關系并不大。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在回到家、躺上床的那一刻,和工作內容撇清關系。
否則,家里也會充滿“班味兒”,我們的身心也很難得到完全的放松。
曾在《讀者》雜志上看到:
美劇《人生切割術》中,公司員工接受記憶切割術,形成公司人格和日常人格,實現了每個當代打工人“精神離職”的夢想。
這種記憶切割能在很大程度上隔絕工作的痛苦,如果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切割術,那一定是每個學會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瞬間。
在工作的地方工作,在家里生活,絕不把未完成的工作帶回家,這才是人生。
來源:視覺中國
別放過期的情緒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看一個人,要看他的低點,而看他的低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看他對待負面情緒的處理方式。”
是積極處理?還是消極地被影響?
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情緒低落的時刻,可能是工作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落,或者是對未來的迷惘……這些情緒,終究會成為過去。
不把過期的情緒帶回家,最關鍵的要義就是不因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逝者如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后果已經釀成了,就沒有必要徒增傷感、懊悔不已,尤其在睡前時光。
與其為不確定性擔憂,兀自咂摸那些已經腐爛、過期的情緒,不如好好泡個澡,放一首舒緩的音樂,在飄香的房間起舞高歌。
什么焦慮、內耗,對它們說:“再見了您嘞!”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程序員因為項目出了點問題,被領導在辦公室當眾批評。
他心懷懊惱地回到家,滿腦子都是領導講話時的神情,那句“能不能干,不能干就走人”在回響。
這時,兒子興致勃勃地跑過來叫他,他一聲大吼:“滾!”嚇得兒子當場大哭。
妻子過來安慰孩子,知道了事情原委,忍不住和他大吵了一架,然后一連好幾天,家里的氣氛都非常冰冷。
他后悔地說:“以前我在進門前,會把工作中的煩惱暫時拋到腦后,會微笑著進門。但后來,工作上的煩惱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沒辦法忘記,變得越來越焦慮,直到那次情緒失控。”
家,是生活的避風港,不是壞情緒的垃圾桶。
如果,你實在忍不住低落情緒的侵擾,那不妨試試“十二秒法則”。就是一旦想生氣或者發脾氣,就先離開情緒現場,或者在心里從1默數到12。
這短短的十二秒,能讓我們在情緒爆發前冷靜下來,是一種即時的“冷處理”。
林語堂曾說:“一個心地干凈、思路清晰、沒有多余情緒和妄念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因為他不傷人,也不自傷。不制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不把過期情緒帶回家,家庭和睦,其樂融融,這就是屬于家人最好的風水。
來源:視覺中國
別放冗余的雜物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說:“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與其擁有蕪雜與繁復,不如為自己創造簡約與舒適。
房間堆砌得太滿,人的內心也容易擁堵。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清空冗余的雜物,人生才能輕盈前行。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
她是一個極簡主義者,喜歡簡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所以定期就會給房間來一次大掃除和斷舍離。
不經常穿的衣服、不經常用的雜物、看完后不會再看的雜志,她都會清理掉。
有舍才有得。她說:“你相信嗎?當我清理完一個衣櫥后,我立馬感覺自己全身輕松,有種由內而外的舒爽感。”
深以為然。
清理房間的過程,其實也是清理內心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及時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淪為物質的奴隸。
周國平曾說:“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點,虛榮心太強,那么這樣的人活得太累了。”
房間,無需太大,窗明幾凈,就能心生歡喜;圈子,無需太大,三兩知己,就已足矣。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斷舍離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必修課。
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人的家,就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內心明亮寬敞,房間就會窗明幾凈;內心焦慮擁堵,生活就會一團亂麻。
所以,學會給房間做減法,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才是人生最好的加法。
正如《讀者》中的一篇文章所說:
一個人的一生,似乎就是由他用過的、正在使用的和從未使用但業已擁有的東西構成的。
——王小偉《斷舍離與囤積癖》
攝影:芝逸
家越干凈,人越有福。
從今天起,愿你的房間窗明幾凈,愿你疲憊的靈魂得以安放,詩意地棲居在這塊你創造的凈土。
作者:柘林,以文字為林,栽種智慧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