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新墳不過社,三年不立碑”,3年的新墳能不能立碑?
92 2025-09-08
“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努爾哈赤。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梁啟超。
“論明清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李濟深。
“袁崇煥,明末愛國將領。”——毛澤東。
袁崇煥,蓋功于世,難得將才。從33歲縣令一路飚升,火箭般提拔,年僅46歲官至副國級,古今極為少見!何許人也?德能在哪?但在46歲卻英年折腰,慘遭兵法處置,時至今日,仍有爭議的焦點。
一人評價道;“袁崇煥如不遭斬殺,清兵無法入關,清朝278年或許不復存在。”
甚至連遼國努爾哈赤都汗顏嘆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無可置疑,袁崇煥督師文武雙全,冠世無雙,英勇善戰,被稱之為明朝軍事家!被皇上授予尚方寶劍。
袁崇煥,祖籍廣東,生于廣西藤縣太平鎮新新馬村。父輩是商人,年紀輕輕到了廣西藤縣一個半島碼頭上經商,熟于風水寶地而定居于此。
“文武兼修,少年得志!”在藤縣的紀念館里開篇語書寫了對袁督師的評價。該紀念矗立了袁崇煥的巨幅雕像,館內圖文并茂的展示了袁崇煥的生平事跡。
袁崇煥,14歲考舉了秀才,23歲考了舉人,33歲考取了進士。后赴福建當了一個縣令,因他雷勵風行,辦了很多百姓看得見的實事,口碑很好!在福建只干了2年,文武雙全的他,便申請去駐守邊境。
33歲的他到了46歲被皇帝所殺,操家遣散,僅僅十多年,他的仕途一路火速升遷,輾轉多崗位歷練,鋒芒畢露,深受得寵,45歲得了相當于副國級的大督師官位。
袁崇煥,這個文武將才,他是明朝唯一的一個沒有打過敗仗的將領,獨一無二,實在久仰久仰,敬佩五體投地。
關于袁崇煥,著名作家金庸一語定調:“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沖天的干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袁崇煥,他的勇氣實在可敬可佩,敢于擔當作為。勇氣鑄就了他的顯赦戰功,無人能比的豐功偉績!
①、初露鋒芒,膽為人識,經營遼東功勞顯赫!獨自溜出去邊關采點了解軍情,申請駐守邊關。
②、敢為上書皇帝納諫,敢于推薦良才將才,為我所用,皇帝都達到他的要求。
③、兩大戰告捷,解京都之圍,鑄就豐功偉績。1626年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兩場邊關戰爭,抗擊擊敗遼軍,舉得了赫赫之功。1629年擊退金兵,解京都之圍,成就了他的豐功偉績。
袁崇煥悲劇的根源在于什么?正如金庸所說的:“沖天的干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這個是袁崇煥性格的標鑒,打仗英勇不俱生死,面對奸臣,直言不諱,敢于抗爭,獎賞不足,憤而辭官。
寧錦之戰后,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卻因袁崇煥不得歡心,魏忠賢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憤而辭官回鄉。擅作主張,擒殺毛文龍,這是他的剛烈狠勁。
毛文龍何許人也?明朝末期將領,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他開創了一個軍事重鎮,一直跟后金作斗爭,抵抗了后金的突圍,也深得器重。
“恥學舉子業,好孫吳兵法。”毛文龍自幼喜歡舞刀弄槍,還學習了不少兵法之術,一直在遼東一帶打仗行軍,成了抵抗后金的一位名將。
?但他個性也張揚,恣意妄為,得罪了不少人。他的行事風格被當權者所不齒,尤其是袁崇煥,在他眼里裝不下毛文龍。
一個個性張揚,傲慢不服,一個心高氣傲,性格剛烈。一個目中無人,恬恥浪費,一個心底坦蕩,一心為公。這兩個人均手持皇帝授予的尚方寶劍。
有一次,袁崇煥對列12條大罪進行公布,隨即信誓旦旦地說:“今日殺毛文龍,本部院若不能恢復全遼以還朝廷,愿試尚方劍以償爾命!”,又對毛文龍的部將說:“毛文龍如此罪,爾等以為應殺不應殺?若我屈殺毛文龍,爾等就來殺我。”并且在誅殺毛文龍時,袁崇煥還不解氣,聲色劇烈地地說:“文龍一匹夫耳,以海外之故,官至都督,滿門封蔭,盡足酬勞何得,借朝廷之寵靈,欺騙朝廷,無法無天!夫五年平奴,所憑者祖宗之法耳。法行自貴近始,今日不斬文龍,何以懲后?皇上賜尚方正為此也。”
“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除之。”顯然是袁崇煥對毛文龍早已帶著極大的火氣,在突然來到的權力助長下,不除去毛文龍,他就無法獨自控制整個遼東戰局的指揮權。
冤家路窄狹路相逢,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袁崇煥用尚方寶劍,把毛文龍的頭砍了下來,一代名將被“冤殺”。袁崇煥武藝高于毛文龍,級別又比他高,不殺之難解心中之氣。
意氣用事也好,根源還在于毛文龍浪費了大量的糧餉,這觸動了袁崇煥的底線,忍無可忍,而且工科給事中潘士聞彈劾毛文龍浪費軍餉濫殺俘虜的罪行,這也讓袁崇煥心無忌憚了。
連一個同擁有尚方寶劍的人也敢于親自動手大開殺戒。其他的大臣自然心驚膽寒,說不定哪一天得罪了他,豈不是遭殺身之禍。
魏忠賢余黨一向對袁崇煥不滿,如今又善自處決“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機不可失,宮中暗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又加上袁崇煥是努爾哈赤的眼中釘肉中刺,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后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袁崇煥,年僅46歲被處死,英年早損,實在惋惜。這是報應的苦果還是宮廷之爭?
最后的結束語:
袁崇煥,一個祖籍廣東,生于廣西,官至督師,功高蓋世,年輕有為,一代明末愛國將領,卻因剛烈不阿,剛腹自用,在權力助長之下,眼里容不下毛文龍殺之,自己也難免被殺,功與過?目前還是有爭議的,無人敢于下結論。兩個高調的人在同一戰地上,哪個年代,刀光劍影拔刀實在難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