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樓、14樓、18樓不能買?售樓部經理透露問題的真實答案
95 2025-09-09
7月5號一大早,孩子們就趕往重慶雙流機場坐飛機回家了。而我一個人從重慶北站乘坐火車去四川南充市閬中古城。
中午1點左右,孩子們發信息已到家了。而我也到了高鐵閬中站,然后乘5路公交車到人民醫院下,離古城只有五百多米。
我首先找個旅館住下來,休息半個小時,在網上查一游玩攻略,就去游覽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位于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游,距今已有2300余年建城史,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與平遙、麗江、歙縣齊名) 。戰國時為巴國國都,軍事重鎮,三國時期張飛鎮守于此七年,明末清初更是成為四川臨時省會二十年 。抗日戰爭時期,川陜鄂邊區綏靖公署、巴山警備司令部設于閬中。1933年至1935年期間,紅四方面軍曾在閬中相繼建立閬南縣、蒼溪縣、閬中縣、忠發市四個縣級蘇維埃政府。
閬中古城的名字與城市周圍的山、水有直接關系。
就山而言,閬中古城四周的山叫閬山,古城位于閬山之中,故被稱為閬中古城。宋人樂史著的《太平賽宇記》述說:“閬中山,四合于郡,故曰閬中”。
就水而言,閬中市有三面被一條名叫“閬水”的河流包圍。三國時人選周所著《巴志》說:“閬水迂曲,經其三面,縣居其中,蓋取為縣名。”《舊唐書·地理志》也表示,閬中郡“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實際上就是嘉陵江在這里形成一個U型,將閬中古城緊緊摟在懷中。
.閬中古城又稱“閬苑”和“瑯嬛福地”。唐高宗時,高祖李淵之二十二子滕王元嬰出任閬中刺史,鎮守閬中,但由于官衙府蜀較為簡陋,滕王因此擴建了衙署,稱“隆苑”,為了避明皇諱,改稱為“閬苑”。
傳說中閬苑是西王母的居住地,古稱“瑯嬛福地”之處,就是閬中。
古城閬中融山、水、城于一體,選址布局契合中國傳統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風水格局,以“唐宋格局、明清風貌”聞名,至今仍保存著93條古街巷,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筑的一大奇觀"。古城建筑以中天樓為軸心,棋盤式布局暗合風水“天人合一”理念,三面環水、四面環山,被譽為“閬苑仙境,風水寶地”,“中國風水文化活化石”。畫圣吳道子在《三百里嘉陵江山圖》中稱為"嘉陵第一江山"。
這座神奇璀璨的山水之城,沉淀了渾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西漢閬中籍天文學家落下閎編制《太初歷》始定春節,因此閬中被稱為春節文化發源地,譽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這里的巴人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一直傳承至今。
閬中民俗節目《亮花鞋》曾成功登上2018年央視春晚舞臺。
山、水、城相依相融,天、地、人和諧相處,完美展現出“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被列為“四川十大宜居城市”榜首。
閬中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和豐富的景點吸引著眾多游客,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筑風格的理想之地。
我到達古城東入口狀元坊,沿武廟街向西前行。街道里都是各式各樣的店輔,賣的最多就是張飛牛肉,保寧醋。街道兩旁的銀杏樹給古城增添了一絲涼意。在過武廟街到西街相連之處便是中天樓。
中天樓又名四排樓,為閬苑十二樓之一,有“閬中風水第一樓”之美譽。始建于唐,民國年間拆毀,2006年原址重建。中天樓是閬中古城的風水坐標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為軸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開,它北通北街、南通雙柵子街,西通西街,東通武廟街。古人在修建中天樓選址時非常講究,他們通過測量,計算出閬中古城四圍東西走向山脈和南北走向山脈最高點在天空中交匯處映射到地面的位置,并在此修建了中天樓。登上樓頂,視野開闊,古城的“天心十道”棋盤山水格局盡收眼底,能充分感受“三面江水抱城廓”的山水畫卷 。
繼續西行,便是漢桓侯祠。
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迄今已有1800年歷史。祠內古柏森森,建筑恢弘,可感受三國忠勇之氣 。相傳張飛曾鎮守閬中七年,后因急于為被東吳孫權殺害的關羽報仇,而被部下范疆、張達所殺害。范、張二人在逃往東吳途經云陽時,聞聽吳蜀議和,便將張飛的頭顱扔往江中,后被漁翁撈獲。劉備聞聽此訊,哀痛不絕,便下令將張飛的頭顱安葬在云陽城外,將他的身軀安葬在閬中城中,追封桓侯。故民間有"張飛尸身在閬中,頭在云陽”之說。從三國時期至今,漢桓侯祠經歷多次毀建,現存建筑為明清建筑,古樸典雅。張飛廟對面有家張飛牛肉館,其屋頂,有一尊張飛俯身的雕像,蠻有趣的。這里還存留了張愛萍、蕭軍等領導及作家、書畫家的匾額,是一處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跡。
從中天樓往北到學道街就是川北道署和貢院。
川北道署是明清至民國初期川北地區最高行政機構駐地。該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自明初設立后持續運作547年,歷經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定制為"川北分巡兵備道",至民國三(1914年)裁撤。
西側50米處,川北道貢院建于清順治九年(1653年),包含至公堂、考棚等科舉考場建筑。
兩處遺址2013年共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著狀元街,一路南行,街道的石板路上干凈整潔,看不見一片枯葉,兩旁店鋪,井然有序,人們安居樂業,一副其樂融融的風情。再過中天樓,到南街。這里有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
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領導下,三次進軍閬中,兩次戰略轉移,先后解放閬中全境,并在此建立蘇維埃政權,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軍策應中央紅軍北上入川,發動了強渡嘉陵江戰役。1935年3月31日,紅九軍一部攻占閬中縣城并西渡嘉陵江,隨后紅30軍、紅33軍各一部進駐閬中縣城,其中紅33軍軍部設立于當時的閬中縣城學道街原天主教堂內。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設于秦家大院內,徐向前等重要領導曾在此指揮了紅軍渡江作戰。
紅軍攻占閬中縣城后,在閬中縣城南街賀麟洲大院西院建立了中共川陜省閬中縣委、川陜省閬中縣蘇維埃。1935年4月16日,紅軍撤離閬中開始長征。
至今仍保留眾多的歷史遺址,遺物。
一路閑逛,遇一私人院落一一胡家大院。該院建于清康熙年 (1703年),從建宅至今,胡氏后人一直居住于此,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經胡氏后代子孫不斷的修繕,現該院落為大四合院格局,四周由四個小天井拱衛,完整的體現了明清時期的庭院風貌,里面家具古色古香,成為古城的精品院落。胡氏家族世代行醫,懸壺濟世,現仍完整的保留了古家庭醫館風貌。
一進大門,漢磚照壁古樸大氣,寓意"多子、多福、多壽"。院內綠樹成蔭,花香鳥語,曲徑通幽的木長廊曲直迂回,大院慵懶地閑居在古城的民居里,沉浸在伏羲文化和閬苑仙樂的熏陶中,仿佛和古人對話,與歷史交融。
現在里面工作的人都是胡氏后裔,外姓人不收。我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讓坐堂的大夫搭了搭脈,大夫指出我身體里的毛病,并說從越南走私過來一種動物干物對調理肺部很有療效。我經不住勸說,花三百塊錢開了一副。大夫還給了我一張名片,說你回家煎煎吃,如果感覺不錯,你再聯系我。回家己經十多天了,我還沒有吃,過兩天煎一下,看看到底有沒有效果。
從胡家大院出來,一路觀景一路拍照。拐進深巷時,陽光正透過層層疊疊的檐角,在青石板上洇出細碎的光斑。老人們搬著竹椅坐在黃葛樹的濃蔭里,紫砂壺在石桌上冒著裊裊熱氣,茶蓋碰撞的輕響里,裹著張家的瑣事、李家的歡笑。他們的語速像巷口流淌的溪水,不急不緩,說的是柴米油鹽,眼角眉梢卻漾著日子的甜。
他們手捧一壺茶,嘴開萬朵花,散漫地聊著煙火里的平凡歲月,享受著和平里的幸福時光。
沿著石板路,我閑適的踱到嘉陵江邊,嘉陵江像一條碧綠的綢帶,輕輕環住古城的肩頭。風從江面掠來,帶著水汽的清涼,一下子驅散了夏日的燥熱。江水悠悠,倒映著岸邊的青磚黛瓦,還有遠處朦朧山色。偶有漁船劃過,攪碎一河波光,又很快歸于平靜,仿佛千百年的時光,都在這水波里慢慢流淌。
我從江邊折回街里,落日的余暉靜靜地籠罩在古城的上空,街道上的燈光也開始一閃一閃的亮起來,看著挨家挨戶的飯館,我肚子也咕嚕咕嚕起來。于是我買了半斤張飛牛肉,98一斤。找了一家小酒館,要了半斤保寧壓酒。保寧壓酒是閬中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酒,已有300多年歷史,與白糖蒸饃、張飛牛肉、保寧醋并稱“閬中四絕”。 ?炒了兩個素菜,并請老板娘倒了半小碗保寧醋,一個人悠哉悠哉的小咪起來。喝了半個小時,已有點微醺,古城的燈光在青石板的路上,泛著彩色的光芒,游人也漸漸的多了起來,年輕的姑娘小伙嘻嘻哈哈的打鬧著,而老人們搖著蒲扇,坐在躺椅上,旁邊的小茶壺還冒著熱氣,嘴里哼著我聽不懂的小調,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在這里,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懂得,幸福從不是追逐遠方,而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悠然,每一寸靜好。這里有好多醋泡腳店,十塊錢一次,我站在店門口,猶豫了一下,想想還是算了,不知道里面會有什么套路。
漫步青石板路,聆聽張飛巡城的鼓聲,仰望落下閎觀星的星空,一磚一瓦皆故事,一江一水總關情。古城不語,卻把安寧刻進了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江水無言,卻把溫柔融進了每一陣風、每一朵浪。
來這里吧,赴一場跨越千年的約定。